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联合主办的“2012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评选圆满落幕。本次评选活动由学会和基金联合邀请6家具有正式刊号并在国内城市规划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共同参与,分别为《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国际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及《上海城市规划》。
评选活动首先由以上期刊编辑部从该刊2011年度所有刊登的论文中推荐出共40篇候选论文;然后由学会和基金聘请的12位初评委员于2012年5月19日在同济大学召开初评会议,通过投票和打分相结合的方式从中推选出21篇作为获奖候选论文;再由论文评选委员会的79位评委对21篇获奖候选论文进行打分。最终根据60份有效选票的平均分数排名确定: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7名,佳作奖9名。
10月27日,主办单位将在“第九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为获奖论文作者颁奖,其中:一等奖作者将获得奖牌、奖状和奖金10000元;二等奖作者将各获得奖牌、奖状和奖金5000元;三等奖作者将各获得奖牌、奖状和奖金3000元;佳作奖作者将获得奖状。
2012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
论 文 题 目
|
作者
|
来源期刊
|
刊出期次
|
一等奖
|
20世纪规划理论指导下的21世纪城市建设
——关于“第三代规划理论”的讨论
|
张庭伟
|
城市规划学刊
|
2011(3)
|
二等奖
|
关于多中心大城市住房发展的空间绩效
——对重庆市的研究与延伸讨论
|
李峰清 赵 民
|
城市规划学刊
|
2011(3)
|
中国的城市化之路怎么走
|
杨保军 陈 鹏
|
城市规划学刊
|
2011(1)
|
我国城乡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辨析及延伸探讨
——基于湖北省村镇调研的城乡二元关系研究
|
陈 晨
|
城市规划
|
2011(11)
|
城市增长模式与经济学理论
|
赵燕菁
|
城市规划学刊
|
2011(6)
|
三等奖
|
中国城镇化的科学理性支撑关键
——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综述
|
吴志强 仇勇懿,等
|
城市规划学刊
|
2011(4)
|
转型发展与未来城市的思考
|
顾朝林
|
城市规划
|
2011(11)
|
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基于中国特征的分析思路
|
王缉宪 林辰辉
|
国际城市规划
|
2011(1)
|
“文化基因”
|
梁鹤年
|
城市规划
|
2011(10)
|
《城乡规划法》实施评估及政策建议
——以西部地区为例
|
王 凯 李 浩,等
|
国际城市规划
|
2011(5)
|
论城市规模与交通拥堵的关联性及其政策意义
|
宋 博 赵 民
|
城市规划
|
2011(6)
|
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环境绩效评价
|
吕 斌 曹 娜
|
城市发展研究
|
2011(7)
|
佳作奖
|
反思大上海空间结构
——试论大都会区的空间模式
|
陈秉钊
|
上海城市规划
|
2011(1)
|
苏南乡村聚落功能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
——以苏州为例
|
王 勇 李广斌
|
城市规划
|
2011(7)
|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影响因素及多元控制
|
汪 军 赵 民
|
现代城市研究
|
2011(9)
|
武汉都市发展区簇群式空间成长过程、机理及规律研究
|
黄亚平 冯 艳,等
|
城市规划学刊
|
2011(5)
|
基于视觉影响的建成环境空间开敞度定量评价方法
|
钮心毅 徐 方
|
城市规划学刊
|
2011(1)
|
作为复合行政行为的城市规划
|
何明俊
|
城市规划
|
2011(5)
|
一种测度城镇建设用地碎化的指数方法
|
韦亚平 张 晨,等
|
城市规划
|
2011(6)
|
广州市生产服务业发展初期空间格局形成机理研究
|
易 虹 叶嘉安
|
城市规划学刊
|
2011(1)
|
社会学渗透下的城市规划泛论
——兼论现阶段的中国城市规划
|
吴 晓 魏羽力
|
现代城市研究
|
2011(7)
|
初评委员会评委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武定 王 凯 毛其智 吕 斌 孙施文 杨保军 陈秉钊 赵万民 段 进 袁奇峰 耿宏兵 崔功豪
有效投票评委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 林 马良伟 马武定 王士兰 王世福 王建国 文国玮 尹 稚 邓述平 毛其智 毛蒋兴 叶菊华
宁越敏 吕 斌 朱介鸣 任致远 刘奇志 闫小培 许学强 阮仪三 孙施文 运迎霞 李 迅 李百浩
李兵弟 李和平 李晓江 李德华 杨保军 吴庆洲 余柏椿 邹德慈 沈清基 宋小冬 张 明 张京祥
张建华 张庭伟 陈运帷 陈秉钊 周 俭 周 婕 周国艳 武廷海 赵 民 赵天佐 段 进 俞孔坚
袁奇峰 耿宏兵 顾朝林 柴锡贤 陶松龄 黄亚平 黄明华 崔功豪 阎 整 彭震伟 董鉴泓 鲍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