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

杂志社经理:李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访问量:1397905

学科建设

  • 溯源筑基:城乡规划学的学科发展地貌图解析

    杨俊宴;张珣;杨清心;黄雨悦;赵文嘉;

    城乡规划学是一门致力于通过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来解决现实城乡发展问题的学科,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历程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主干型学科。本文通过追溯规划学科的起源和百余年的城乡规划方法发展脉络;并结合近十年来的中文核心期刊、SCI骨干期刊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三大类数据,归纳当下规划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及其发展态势,构建映射学科发展整体格局的“学科地貌图”;进而,从面向国家战略、面向人民福祉、面向历史文脉、面向发展前沿四个维度提出了规划学科发展的关键方向与策略建议。

    2025年05期 v.49;No.467 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2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5 ]
  • 面向规划应用的城市地理学模块化教学探索——兼论地理背景院校对规划学科的思维贡献

    申明锐;周文昌;黄春晓;崔功豪;罗震东;张京祥;

    《城市地理学》是地理背景院校从综合宏观层面切入规划设计应用的理论先驱。该课程在国内规划院校普遍开设,以满足城乡规划专业在实践场景中对理论思维能力的需求。针对规划本科教育面临的“工科理科化”和“知识空心化”挑战,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面向规划应用的知识体系,着重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及对城乡问题的认知、分析和研究能力;课程设计承延城市地理学中国化形成的“城市化-城市结构-城市体系”经典理论框架,涵盖“科学严谨的概念认知能力、城市系统的理性分析思维、城市-区域的普遍联系观念”等方面的能力训练,形成面向“城乡区域认知、分析和研究能力”的讲授模块和面向“城市问题调查”的实践板块相结合的有益教学探索。

    2025年05期 v.49;No.467 1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1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规划研究

  • 2000—2020年中国城市职能特征及其演变

    曹广忠;彭荣熙;刘涛;

    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职能类型进行了识别和划分,并对2000—2020年间城市职能结构和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近20年来,中国城市职能结构并未与经济结构同步呈现出由二产为主向三产为主的转变。不同职能类型城市的空间格局具有差异化变化趋势:高级服务业城市在2000—2010年间形成了以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为主的分布格局并保持相对稳定;制造业城市始终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筑业城市由东向西梯次转移;资源能源业城市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逐渐强化;行政及公共事业城市空间范围向西部地区收缩。21世纪以来,全球化与城镇化、产业的空间转移、市场化与国家战略等成为中国城市职能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2025年05期 v.49;No.467 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8K]
    [下载次数:1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 我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规律与对策研究

    郭志伟;闫琳;张兆欣;郭继凯;

    县城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支撑城乡融合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被赋予了重要意义。本文以全国1871个县级单元近10年的县城人口规模、经济活力、建成区用地、固定资产投入等要素变化为切入点,分析我国以县城为载体的人口城镇化特征,总结提炼相关规律。同时针对6个不同地区的典型案例县开展就地城镇化的路径研究,分析其共性特征与当下挑战,从而探索性地提出了立足人口变化、分区分类推进、聚焦产业动力、统筹城乡格局、提升重点设施、加快制度创新的“就地城镇化”建议。

    2025年05期 v.49;No.467 40-4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7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人居空间变迁的周期分析框架

    游猎;

    面对城乡建设总量供求关系的变化,如何判断城乡人居空间发展的未来走势,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首先,基于人居空间变迁模型,从人口变化率和用地变化率出发,建构人居空间周期模型,其又分为变化率周期和总量周期两个部分。其次,在模型框架下,明确提出城乡人居空间变迁周期的存在。一个完整的人居空间变迁周期包括膨胀、蔓延、稀释、萎缩、收缩、紧缩六个阶段。最后,利用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对模型进行运转和运用举例。人居空间周期模型为城乡建设发展的周期分析提供了一个内生框架,通过对人居空间资源进行逆周期宏观调控,有助于城乡建设平稳发展,更好地穿越周期。

    2025年05期 v.49;No.467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8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规划治理

  • 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格局审视——基于政府—市场关系视角的制度阐释

    张泽;唐子来;

    基于对城市网络建构方法的批判性评述,研究使用上市企业投资数据对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格局进行审视,发现其在不同的定量方法可以呈现出“钻石结构”或“首都中心辐射”的格局特征,也验证了起源于西方的传统方法在中国城市网络研究中的局限。为此,引入基于企业产权结构的政府—市场关系分析框架,初步阐释了中国城市网络背后所蕴含的特定制度语境。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在城市网络视角下同时兼具全球普遍规律和鲜明本土特色,政府和市场的复杂交织作用也是理解中国城市网络演进发育趋势的关键。

    2025年05期 v.49;No.467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8K]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一五”时期的部门规划协议制度及当代启示——以沈阳城市规划为例

    李浩;李荣泽;

    部门规划协议制度是“一五”时期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建立的一项独具特色的规划制度。在广泛查阅大量原始档案的基础上,对这一制度建立的起因、渊源、内容规定和发展流变等进行了历史考察,并结合沈阳市规划的实际案例,具体分析了其内涵以及对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的作用。部门规划协议制度体现着多部门协同与共同治理思想,是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保障,对于提高规划设计成果质量和促进规划审批具有重要意义。当代规划工作应当高度重视与相关部门的协商和协作,强化部门责权匹配,完善规划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部门协议制度在新时期的特殊作用。

    2025年05期 v.49;No.467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理用结合、值域管控、规则索引——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居住地块开敞空间率应用研究

    易鑫;黄明华;敬博;赵冰婧;

    开敞空间率指标因其能够平衡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在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层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既有研究多聚焦于现状调查与理论分析,尚未对开敞空间率的具体应用展开探索。针对该问题,本文以保障公共利益为核心,计算出日照间距与集中绿地约束下居住地块开敞空间率的理论值;将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出居住地块的开发强度、建筑形式、建筑布局、地块形态等现实因素均会对开敞空间率产生影响;基于此,进一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对开敞空间率采用“基础值+底线值”的值域控制模式,并且通过规则索引的方式对各类开发建设行为作出普遍约束,以提升土地开发控制的针对性与可实施性,推动空间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2025年05期 v.49;No.467 7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5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历史文化名城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评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

    丁寿颐;陈天钰;廖春;徐知秋;姜健;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评估是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评估机制,定期评估保护传承工作情况、保护对象的保护状况”要求的重要工作。基于国内外遗产评估经验,阐述了新时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评估的要求,在梳理现有工作组织与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从多期遥感影像监测、无人机航拍摄影、多源大数据识别研判3个方面提出了评估的方法优化,以期提高评估成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从而促进城乡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5年05期 v.49;No.467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8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空间形态研究

  • 明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的空间形态类型研究——以“中三边”为例

    魏伟;刘立阳;牛赵松;谯素芳;

    明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的空间形态是完善防御体系、适应地理环境、满足功能需求的外在表现,相比其他聚落更具复杂性、典型性和特殊性。以明“九边”的“中三边”227座军事聚落为例,构建了包含防御体系和空间形态的数据库,选取边界、轴线、节点3项要素,解析紧凑度、延伸率、形状指数、轴线数量、节点数量5项指标,采用系统聚类方法,依据空间分布和功能承载总结出腹地功能复合型、近边联动指挥型、沿边军事防御型、临界区域交通型4种基本类型,进一步依据形态识别和类型认知探讨了系统、形胜、礼制、实用4个方面的聚落营建智慧。

    2025年05期 v.49;No.467 97-10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3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以水定村”的“一岳两渎”地域传统村落择址营建理法研究

    赵亮;黄仲 ;张星;张艺杰 ;宋凤;

    古代城邑乡野聚落体系中,临水村落作为城乡人居依据山水营建的典型样本,是挖掘人居单元营建与水势形胜关系统筹考量的重要载体。聚焦于古代重要水系“四渎”之二河渎、济渎及“五岳”之一岱岳所形成的“一岳两渎”地域,以地域内“以水定村”的118个村落为样本,在村-水尺度与择址考量分异下,建构村水空间单元层级及其数形解析的特征抽取方式,总结提出“流域水系-河流河段-河岸水工”的多尺度择址特征解析。根据择址特征,溯源古代村落的定基择址理法,总结出分群择址下“因势逐源”、分段择址下“适形近枝”、分类择址下“据麓落溪”的村水择址营建理法,并从“以水定村”视角下建构分群择址下的集中连片划定、分段择址下的“三生”圈层布局、分类择址下的遗产价值传承的保护应用路径。

    2025年05期 v.49;No.467 10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8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继承与创新

  • 中国城市规划优秀传统继承与创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研究团队 ;李小龙 ;严少飞 ;高元 ;崔凯 ;朱玲;

    <正>中国具有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这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世代累积的智慧结晶,在营城哲学、理论、方法等层面都形成了区别于西方规划的本土智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建立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目标,系统揭示并阐释中国城市规划原创经验及其现代价值,构建传承中华文明的本土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5期 v.49;No.467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遗珠拾粹

  •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南关镇董家岭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李红艳;行增奇;张睿;

    <正>1.概况董家岭村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汾河西岸吕梁山脉的一个山坳中,村内层层叠叠的窑洞民居分布于黄土坡上,规模宏大,形制完整,展示了雄浑壮观的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被誉为“黄土高坡上的布达拉宫”。该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西南约20 km处,隶属南关镇,历史上曾作为进入吕梁山区的货品中转点。

    2025年05期 v.49;No.467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规划信息

    <正>学会专家为西藏林芝献计献策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应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和林芝市人民政府的共同邀请,4月8-12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了“规划西部行——西藏林芝”专家咨询活动,聚焦边境城市发展与安全,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助力林芝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v.49;No.467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