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磊贤;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L型转段后的波浪式、曲折式发展阶段,随着城镇人口比重超过65%,城市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场域。但一方面,现有的中国规划体系已经相对脱离经济语境;另一方面,现当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中两种用于扭转经济下行态势的城市发展建设经典方式未能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外部性规制及社会资本损失等问题。本文结合宏观经济发展态势,推导了新阶段下能够走出危机、促进复苏、推动发展并且符合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成本及社会资本等多种资本—成本关系优化方向的项目型城市发展建设模式,梳理了符合该模式需求的规划供给内容,提出了城市规划转型与变革的可能场景。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发展引导型城市规划的长期生命力给出了基本的论证。
2024年04期 v.48;No.452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0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赵楠楠;
新时期城市更新规划亟需加强对多元行动主体交往导向的公众利益认知。基于对不同尺度“公众”内涵的辨析,本文认为公众利益是“共同体”集体交往的结果,以广州恩宁路二期改造项目和佛山顺德碧江社区微更新项目为例,深入论证基于“冲突—共识”视角的异质化公众利益实现路径、规划模式和社区行动。研究发现,恩宁路案例表现出“冲突化解”导向下的协商型规划模式,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在冲突释放的过程中“自上而下”地建构公众利益。碧江案例表现出“共识建构”导向下的协作型规划模式,采取“提零为整”的方式,在寻求共识的过程中“自下而上”地建构公众利益。最后,提出提升规划策略灵活性、强化政府主体制度化作用、规范社区规划师体系等政策建议,为我国推进社区参与下的微更新规划实践提供实证参考。
2024年04期 v.48;No.452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9K] [下载次数:1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王乙喆;
新能源革命正深刻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将对城市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塑造全新的未来城乡人居环境图景。在“旧能源”向“新能源”变革进程中,城市正从能源“消费者”开始具备能源“生产者”职能,将推动低碳导向下的城市空间与能源互动模式从“减少化石能源消耗”转为“增加新能源生产”。本研究基于光伏能源生产特征,提出空间能源生产的概念,明确了城市空间能源生产体系特征,构建了面向空间能源生产的宏观城市空间发展评估模型和微观城市空间开发利用模型。研究认为,能源生产空间构成比例、能源生产空间产能效率和能源生产空间规模门槛是影响城市空间能源生产的关键问题。为了推动空间能源生产,研究建议:(1)应推动城市空间传统功能产权与能源生产空间产权“两权并设”;(2)应建立面向城市全域空间的阳光资源协调机制;(3)应建立空间能源生产导向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
2024年04期 v.48;No.452 5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4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翟端强;
城市群国土空间系统性强且人地关系作用复杂,深刻认知空间冲突并消解是城市群空间格局调控优化的前提与基础。本文聚焦国土空间冲突,重点研究城市群尺度下国土空间冲突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消解路径。文章首先对空间冲突的概念、表象与本质进行研究,明确其概念层面基本问题;其次揭示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冲突的类型、强度、分布状态等空间分布规律,并明确影响国土空间冲突形成的地理格局要素、人类活动要素、部门博弈要素;然后对影响城市群国土空间冲突的要素进行归因总结,将空间冲突细分为“地—地冲突”“人—地冲突”“人—人冲突”,明确空间冲突形成过程;最后兼顾技术属性与政策属性,从秩序判别、功能融合、府际协作三方面提出空间冲突消解思路与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国土空间精细化管控与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2024年04期 v.48;No.452 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4K] [下载次数:8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刘晋华;
语言是科技和文化的主要载体,许多谬误都源于语言使用的逻辑误解,只有通过语言使用的逻辑分析才能得到澄清和消除。从术语的基本要求出发,针对“规划”及其相关用语在现实使用中的歧义和模糊问题,引入语言形态分析等语言学的基础知识,结合相关文献档案和工程实践,横向辨析其基本词义,纵向梳理其历史使用逻辑,逐一考辨、驳斥、澄清“规划”相关用语和语句的阅读理解方式,力求更清晰地认识、理解“规划”及其相关概念的源流。“规划”一词是不同语种、异质规划技术体系及对立的意识形态等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塑造“中国规划”,应对规划体系保持历史耐心,使规划学科更准确地“说中国话”。
2024年04期 v.48;No.452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2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薛燕府;
为应对制度更替时的剧烈震荡,我国采取渐进式改革的稳态治理模式。构建渐进式改革中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对南海区集体土地制度变迁开展历时性研究,指出初始阶段南海区与中央的制度偏差成为其微观渐进式改革的路径依赖。地方政府作为科层制中的下级政府与社会场域的实际治理主体,既是中央制度在进入社会场域时的“润滑剂”,也与市场主体一同推动符合地方实际需求的创新性制度变迁,通过制度变迁在体制与社会场域的传导与反馈,宏观渐进式改革与微观渐进式改革得以双向互动演进。最后提出地方性制度变迁是我国深化改革在社会场域的重要支撑,对中央制度变迁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2024年04期 v.48;No.452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8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