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

杂志社经理:李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访问量:1359944

编者絮语

  • 高校

    石楠;

    <正>被新冠疫情耽搁的2020年度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工作,终于在10月底画上句号,又有两所高校通过评估,使得通过评估的高校总数达到52所。根据笔者多年参与该项评估工作的经验,要办好规划专业,不仅需要按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规范的要求,具备各种基本办学条件,还要按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标准,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等加以规范,更要与学校所在城市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2020年11期 v.44;No.408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特别关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规划思考

  • 构建更为韧性的医疗卫生防疫体系策略研究——以北京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为例

    张帆;胡亮;

    提升医疗卫生防疫体系韧性,要同时关注物质空间环境和人在环境中的活动特点。在北京,大型综合医院过度集中在核心区和中心城,吸引超量的京内外患者前来就医,高密度的人员活动和接触加剧了疫情院内传染和本地传播的风险。究其原因,在于基层医疗卫生设施的失位和分级诊疗制度的缺位。为此,文章以患者的就诊活动为对象,提出以下建议:(1)构建"大急诊+小门诊"的分级诊疗制度;(2)基于分级诊疗制度,整合强化基层医院资源,围绕区域医疗中心构建"医疗共同体";(3)以"医共体"辖区为单元,以"门诊量"为核心,进行医疗资源的疏解和布局优化。

    2020年11期 v.44;No.408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3K]
    [下载次数:1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医疗资源供给模式及策略研究——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

    许丽君;朱京海;刘东方;

    我国医疗资源供给是结合当地的人口规模、交通区位、经济发展及城镇化格局等因素,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配置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当地现有的医疗资源往往难以满足特殊情况下爆发式的医疗需求,而传染病医学要求是就地治疗,医院的扩容扩建是疫情所在地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医疗资源应急实践,总结出5种医疗资源供给模式,并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控的阶段性,提出区域内的横向协调和外部救援的纵向调度两大医疗资源供给策略。同时针对抗击新冠肺炎的实践经验,提出加强传染病防控的可持续建设,将小汤山医院模式纳入传染病防护体系中,制定方舱医院的建设标准,形成海绵式的医疗资源供给网络。

    2020年11期 v.44;No.408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5K]
    [下载次数:18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国土空间规划

  • 新时代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特性与构建——基于广东省的实践探索

    余云州;王朝宇;陈川;

    生态文明时代,在"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特性如何发挥、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构建等亟待探索。本文以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立足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价值观、目标与任务,认识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内涵,结合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战略性、综合性、协调性、约束性等基本特性,探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对重大战略作出空间响应、统筹省域全要素空间治理、协调多层面价值空间诉求、有效传导国土空间管控要求等基本效用,并基于时空过程、空间格局、人地耦合、实施管理维度研究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的构建路径。

    2020年11期 v.44;No.408 23-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8K]
    [下载次数:1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和实施研究

    王宁;曾坚;丁锶湲;

    海绵城市是统筹、系统解决我国城市水问题的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和方式,是城市开发建设落实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契合空间治理重在统筹协调的内涵。海绵城市理念应首先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落实,按照生态系统和城市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本文试从厦门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实践出发,结合总体规划层面、详细规划层面和实施规划层面的海绵城市规划各自特点,重点解析了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和实施策略的总体思路与技术要点,逐步落实了海绵城市在发展策略、城市空间、管控指标以及统筹协调等方面要求,从而实现转变城市发展的理念和方式。

    2020年11期 v.44;No.408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5K]
    [下载次数:1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

  • 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司法审查及影响的探讨

    何明俊;

    2015年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将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由具体行政行为改为了行政行为,并对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审查建立了3个基本制度:附带审查、个案不适用以及修改建议权。本文首先讨论了目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一种规范性文件,这预示着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纳入了司法审查的范围。然后分析了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的限度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司法审查中的难题,提出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司法审查的重点是法定职权与制定程序。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司法审查必定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度产生影响。最后建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应采用行政立法的制度,司法审查应关注控制性详细规划"点"的修改,而控制性详细规划则由人大通过备案与申诉机制进行监督。

    2020年11期 v.44;No.408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控规调整的技术管理要素与方法研究——兼论实质内容安排的重要性

    衣霄翔;赵天宇;肖飞宇;

    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是为控规得以更好地实施而建立的弹性和优化机制,但在实践中却常常产生很多消极问题。据此前一项案例研究,目前控规调整的制度建设中以程序性安排为主,实质内容的缺失是造成控规调整管理中论证随意、审查不到位和决策盲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通过统一的技术管理加强控规调整的实质性审查,令决策有据可循。本文结合上述案例的实际情形和研究结论,从实质内容的意义和作用机制解析入手,探讨了基于完善实质内容的控规调整技术管理体系和方法,包括对论证的要求、控规调整的合法性、适用性、必要性和合理性5方面技术管理要素,并尝试建构相应的审查与决策机制,为控规调整设置一定的入门、成立和通过条件提供参考性建议。

    2020年11期 v.44;No.408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1K]
    [下载次数:8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规划与规则——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方向的探讨

    黄明华;赵阳;高靖葆;王阳;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的确立,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其中一种类型亟需做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本文从规划和规则的辨析出发,指出目前"控规失控"问题根源在于控规以规划的手段发挥规则的作用,由此提出迈向规则化的控规认识论——即强调平衡刚性和弹性、兼顾增量与存量以及覆盖时间与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多方利益群体交流平台和整体性思考城市问题平台,从控规认识和应用两方面建立规则化的、具有操作性的控制方式,使控规向规则化的公共政策方向迈出关键的一步。

    2020年11期 v.44;No.408 52-5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2K]
    [下载次数:27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2 ]

规划研究

  • 近代自编教材《都市计划学》的规划知识体系

    李季;李百浩;

    国立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系陈训烜教授编写的《都市计划学》是近代时期大学的唯一自编规划教材。本文通过其与前版《都市计划》讲义的对比剖析,从城市规划史的角度考察教材的编写背景、出版经过、作者经历及其知识框架、内容与观点特征,以同时期的相关文献及思想成果为辅证,基于教学、理论、实践等实际情况分析了教材的知识来源,揭示教材知识体系及其本质特征,总结了教材的学术价值,以深化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史研究。

    2020年11期 v.44;No.408 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7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背景下的通勤模型构建与应用——以上海市为例

    顾家焕;王德;

    基于传统抽样调查数据构建通勤模型,由于数据精度和覆盖率等问题,难以准确反映通勤活动的空间异质性。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具有大样本、高精度、全覆盖等优势,可采用分单元建模,构建结构简单精准度高的模型。本研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构建上海市分出发地单元、只包含就业岗位数量和通勤时间变量的基础模型。其次分析模型残差并提取系统变量,形成优化模型。最后对剩余残差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生成残差自变量,形成残差模型。通过上海市就业空间布局优化和虹桥商务区就业岗位模拟两个案例展示了模型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方法层面探索了"基础模型-优化模型-残差模型"的大数据建模路径,在应用层面可为城市职住空间优化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2020年11期 v.44;No.408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6K]
    [下载次数:1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特定群体就业中心识别方法的修正和检验

    王慧;吴晓;

    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就业中心界定和识别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群体之特性,优补了特定群体的就业中心的界定,修正了现有识别方法,并进一步进行了效果检验。首先,在中心界定上,依照"整体之一部分"原则,参照特定群体与城市整体在人口构成和影响能力的差异,在现有就业中心定义的基础上对特定群体的就业中心进行了细化分类。其次,在识别流程上,从细化类型和降低门槛两方面考虑,在原有就业中心识别过程中增加了必要环节、增补了适当方法。最后,在识别效果上,以南京主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中心识别为例,对比了修正前后方法的识别结果。结果显示,一方面,修正后的方法可以更细化、精准的识别出特定群体的就业中心,能更加突出特定群体与城市总体的宏观关联,有助于更深入地挖掘特定群体的就业空间结构特征;另一方面,结合跨时间的动态对比研究,修正后的方法还可为特定群体就业中心的变动特征和动力机制挖掘提供技术型基础。

    2020年11期 v.44;No.408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0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铁站点地区空间演化与规划应对

    曹阳;于立;李松涛;

    文章从多个高铁站点地区空间演化特征、影响机制和站点地区空间应对三方面展开研究:⑴运用空间模型研究,准确辨析每个站区的空间形态、功能结构、圈层空间功能分布和历年空间增长,提炼我国高铁站区空间演化的一般规律;⑵从城市能级、站城空间关系和站点周边地区三方面提出高铁站区空间影响机制;⑶提出站区空间的规划应对。上述研究内容遵循"站区演化特征——影响因素——空间应对"的逻辑主线,以站区空间改进与优化为目标导向。无论对于推动高铁站区空间系统的健康发展还是提升设站城市在高铁网络中的综合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1期 v.44;No.408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5K]
    [下载次数:1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专版

  • 从特色田园乡村实践探讨我国乡村振兴的路径

    张伟;徐宁;胡剑双;

    文章回顾了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的顶层政策设计,以及乡村规划建设的实践历程,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是基于新时代城镇化与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基于乡村发展的困境是一个全球城镇化、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通过对国际乡村发展的实践经验认识,提出了可供中国乡村发展借鉴的经验。江苏省正是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提出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践,在乡村环境改善、人居品质提升、集体资产增值和农民家庭增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并且在组织模式、发展模式、设计模式和建设模式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一整套做法。文章还通过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过程,梳理出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应积极引导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城乡互动,推动由点及面,走向区域一体化,充分发挥各类主体作用,推动协同共享,建设高质量品质社区,实现治理有效等经验,为探索中国乡村振兴路径提供"江苏经验",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2020年11期 v.44;No.408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2K]
    [下载次数:19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 ]
  • 特色田园乡村引领下的县域乡村振兴路径探析——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

    赵毅;陈超;许珊珊;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江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探索和地方实践。溧阳乡村空间特色显著,农业发展基础优越,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三农"发展日新月异。溧阳系统谋划乡村发展,通过"村庄分类优布局、组团联动显特色、串点联线成网络、试点先行强示范"的思路系统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形成了点、线、面全域创建的特色田园乡村总体格局。溧阳市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谋划县域乡村振兴,在生态优势下蓄积高质量发展动能,在特色凸显中推进农村产业提质增效,在微民生建设中补齐乡村服务短板,在机制创新中加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在城乡共治下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从区域协同、生态蓄能、产业提振、服务均等、机制创新、治理融合等6个方面,探索形成了县域乡村振兴之路。

    2020年11期 v.44;No.408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1K]
    [下载次数:2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共同缔造”理念的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研究——以溧阳市塘马村为例

    陈超;赵毅;刘蕾;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践行"共同缔造"的理念。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人居环境整治拓展至乡村规划与建设范畴,解析溧阳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共同缔造"工作机制。聚焦塘马村"共同缔造"经验,总结其在多主体共谋、陪伴式共建、睦邻社共管、多层次共评、全要素共享等方面的"五共"创新,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经验。

    2020年11期 v.44;No.408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1K]
    [下载次数:3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遗珠拾粹

  • 湖北省恩施市红土溪集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赵苒婷;赵逵;黄燊;

    <正>1.概况红土溪集镇位于恩施市以东110km,是红土乡政府的所在地。红土乡地处海拔1800m的高山台地上,是恩施市"四县市五乡镇"的"高山片区"之一,全乡总户数1.26万户,总人口4.48万人,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和蒙古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65%。马尾沟、东家河汇入清江,3条水系从红土溪集镇环绕而过,水系的通达让其在高山之地成为川盐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红土溪是川盐古道中3条线路的交汇节点,商业贸易往来繁盛。一是北线,

    2020年11期 v.44;No.408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1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继承与创新

  • 肃其敬:一种追求城市人文空间敬慕感的营造理念

    来嘉隆;王树声;李小龙;王晨阳;

    <正>1.何谓"肃其敬"重视城市文化空间对人的化育,关注人在城市文化环境中的心灵体验是中国营城的优秀传统,积淀形成了许多凝聚和化育人心的规划建设智慧。"肃其敬"便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营造理念,多见于文庙、祠墓、楼阁以及一些富有纪念意义的环境。诚如文庙者,使人"正衣冠、尊瞻庙""起人之敬畏";学宫者,使人"于瞻拜之余,生祗畏之念,入庙思敬,能治于王道所不及";楼阁者,使人"览其景,绎其义""惶然生其敬"等,皆具深意。就内涵而论,

    2020年11期 v.44;No.408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5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规划信息

    <正>高层信息_TOP VOICE习近平: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创新局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10月14日上午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创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0年11期 v.44;No.408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