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志超;赵春红;李国煜;郭青海;
空间规划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似乎已是学界的共识。然而,空间规划以未来演绎现在,土地利用变化则从现实推算未来,二者研究范式的差异导致了两个困境:一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对空间规划影响机制研究的困难;二是对空间规划实施效果的质疑。从两个学科研究范式的差异出发,沿着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规划驱动力和空间规划实施效果两条脉络进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关键挑战,即规划意图的空间化与定量化、空间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如借鉴土地利用研究中的情景"翻译"方法将规划意图空间化和定量化,将空间规划实施中的不同主体的行为决策整合到土地利用模型中。
2020年10期 v.44;No.407 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3K] [下载次数:1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魏航;石楠;
近年来,承载着非正规经济的街道市场被大量清退,人们感受到一种难以言明的"怅然若失"。本文将这种特殊情感概念化为"非正式‘恋地情结’",意指"附着在具有无形边界、自发形成的流动空间上的人地依恋现象"。它的指向对象是人、物等存在在创造意义结构的过程中所缔造出的关系性空间,其形成机制存在"自我认同"和"情感驱动"双重逻辑,情感汇集成"湍流",通过"分散—强化"机制成为城市"氛围"。它存在但难被捕捉,原因在于政治权力通过知识生产重构了人们的认知,也包括现代法律对权利的定义"垄断"了人们对城市权利的认知。它是寻找情感"城市权利"的线索,规划研究需将非表征方法纳入视野,以识别和维护人们的情感"城市权利"。
2020年10期 v.44;No.407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8K] [下载次数:2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郭欢欢;林坚;侯鹰;张志刚;孙芬;
研究大城市的空间扩展历史及扩展特征,对于分析和预测城市扩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文献、地图和遥感影像数据,根据重要事件、城市扩展面积和速度等,将重庆市主城区城市扩展分为四个阶段,并就每个阶段城市扩展特征进行解析。研究表明:(1)重庆城市扩展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并非线性增长,在城市建成初期、明清之际和抗战胜利后等多个阶段曾有不同程度的衰退;(2)1891年以前,重庆城市扩展动力不足,年均增长率仅约为0.18%,且城市扩展与军事有重要关系,城市大规模建设都发生在政权交替时期;(3)1891—1949年,受到开埠和陪都等事件影响,重庆城市扩展较快,年均增长率达到3.86%,城市管理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扩展;(4)1950—1996年,尽管重庆城市扩展的面积较前两个阶段大幅增加,但年均增幅低于前一阶段,地形地貌对城市扩展的限制逐渐减弱;(5)1997年以来,重庆城市扩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年均增幅达到9.69%,城市扩展彻底摆脱了山体和河流的阻隔,有四周蔓延的趋势。
2020年10期 v.44;No.407 30-3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8K] [下载次数:1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