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洪涛;周强;汪勰;卫东;
武汉前线疫情调研表明,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社区组织在管控、调度、服务、救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人员欠缺、组织无序、智慧不足等社区管理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住区空间、服务设施、治理体系、人员队伍、邻里氛围、治理手段等,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
2020年09期 v.44;No.406 9-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下载次数:39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邱建;李婧;毛素玲;李异;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城市脆弱性暴露无遗。提高城市抵御灾害能力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职责,此次疫情致灾的规划应对成效需要及时总结。文献调查发现:基于健康灾害的城市脆弱性理论及规划实践研究,国内外可资借鉴的学术成果十分缺乏,急需建立研究框架。本文由此提出的研究框架聚焦探索疫情扩散条件下的城市脆弱性空间响应规律,运用城市规划、预防医学等知识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借助GIS、空间图谱、元胞自动机、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等技术手段,探讨城市重大疫情与脆弱性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总体思路上,研究从疫情扩散和城市脆弱性两个方面,分别建立疫情传播网格动力学模拟模型和城市脆弱性空间图谱模型,通过对两者进行空间耦合,描述其耦合机理、揭示其耦合规律,据此制订规划应对疫情的技术调控策略。期望研究结果有利于丰富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理论,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有利于建设"健康安全"人居环境。
2020年09期 v.44;No.406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5K] [下载次数:2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马琦伟;阚长城;宫兆亚;党安荣;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秩序的重大影响,量化评估城市的活力恢复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各级政府制定和部署更具针对性的恢复政策提供支撑。具体而言,本文整合多源时空大数据,量化分析各城市活力恢复的动态特征,总结城市活力恢复模式,并探讨了各类模式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借助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影响因子对于形成不同恢复模式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根据活力恢复轨迹的不同,我国城市可分为6种恢复模式,不同恢复模式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多个国家中心城市的活力恢复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区域中心性、政府管制强度和外部输入风险对城市的活力恢复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医疗服务能力的直接影响相对不突出。根据上述结论,文章为后续城市恢复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2020年09期 v.44;No.406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0K] [下载次数:20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段德罡;陈炼;郭金枚;
通过对疫情期间返村村民担忧生计的观察与思考,结合多年的乡村工作实践经验,从国家治理、城乡关系、人本主义3个视角分析阐述了乡村产业的作用与价值,揭示了我国乡村日趋面临产业发展非农化、农业利润低值化,产业发展主要服务于城市、忽略乡村自身诉求,资本下乡以效益至上、惠及乡村能力低,乡村产业同质化严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威胁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的实现,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根据社会公平理论和福利理论——弱势群体利益的保障、福利的供给既是国家稳定的前提,也是政治文明程度的表征,提出乡村"福利型"产业的逻辑内涵与类型,并尝试以钻石模型为基础,就乡村"福利型"产业发展路径提出相关建议。
2020年09期 v.44;No.406 28-3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1K] [下载次数:1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陈婧佳;张昭希;龙瀛;
近年来,街道品质与街道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公共健康领域,已有研究证明品质不足甚至失序的城市空间特征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从而导致高风险的个体行为和疾病。而微观尺度的空间特征改善,则有利于提升公共空间的活动友好性,塑造积极的心理感知,从而促进公共健康。结合我国打造高品质城市街道空间的议题背景,本文以公共空间中的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其局部空间品质不足现象,梳理国内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中的各种空间品质提升方法,由此提出不同空间品质问题的应对策略,从而探索解决中国城市出现街道空间品质较差或空间失序问题的实践要点,总结以促进公共健康为导向的建成环境维护、整治和有机更新的策略方法,以进一步服务精细化城市管理和人居环境提质增效。
2020年09期 v.44;No.406 3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1K] [下载次数:5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9 ] |[阅读次数:1 ] - 谢劲;全明辉;谢恩礼;
基于环境行为和需求理论,提出健康导向型人居环境概念,建立健康人居环境要素、健康环境基本属性与居民感知需求关系的假设模型。通过调研访谈、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与分析,提出健康人居环境规划策略,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交通环境、人文环境、游憩环境对健康环境基本属性和居民感知需求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人行道路、生活氛围、游憩设施分别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健康环境基本属性与居民感知需求有显著正相关,游憩环境要素对健康环境基本属性产生的影响效应最大;健康人居环境的健康和宜居属性较为显著,居民对人居环境的归属需求最为显著。建议以健康为导向,合理规划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城市人居环境。
2020年09期 v.44;No.406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6K] [下载次数:2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周亚杰;张娟;郭枫;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课题研究组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对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标准研究及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发现:标准研究在强调分级设置医疗卫生设施、按照实际服务人口计算用地指标、对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分别进行规定等方面的创新,有利于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也存在以下不足:概念范围和指标数值未包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额外需要的设施及其指标,缺乏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的校核、从而不利于特殊时期设施的多功能应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划标准有待提升,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位较低、规划建设标准滞后等。最后,对标准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初步建议。
2020年09期 v.44;No.406 55-6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下载次数:1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