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昭;王红扬;
中国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始于2000年并迅速繁荣,实质非正式地成为规划体系中位于总体规划之前的顶层设计。随着宏观转型和国土空间规划时代的到来,战略规划也亟待理论和方法的更新。借用库恩"范式"概念,本文首先尝试总结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特征(定义为现代化1.0),及其影响下产生的战略规划范式。进而,结合汕头——一个与现代化1.0战略规划范式相冲突的"反常"案例的实证,分析了宏观新常态下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可能特征(定义为现代化2.0),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战略规划的实践。最后,通过深入实践范式转型背后的理论范式转型,提出基于科学整体观和整体主义方法论的新型战略规划,对国土空间规划承担好自身的时代使命具有关键作用。
2020年05期 v.44;No.401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7K] [下载次数:1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陈宏胜;王兴平;
建立"家庭友好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解决流动人口家庭空间分离问题,实现城市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是中国新时代人口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采用全国性大规模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对全国流动人口的家庭空间"团聚-分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流动人口夫妇同城务工的比例较高,但携子女与父母共同外出的比例较低。流动人口家庭的"团聚-分离"状态受所在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流入地的城镇化率与流动人口与其子女和父母团聚的可能性均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而与流动人口配偶团聚的可能性呈正向线性关系。"家庭团聚"已成为流动人口重要的家庭发展诉求,本研究提出,在既定的城镇化模式下,城镇化发展进程存在流动人口家庭"团聚-离散"的平衡点,在平衡点以下城镇化外部环境以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团聚的正效应为主("家庭团聚效应"),在平衡点以上外部环境将转为负效应为主,家庭将被迫离散以降低外部负效应("家庭离散效应")。正负效应转变的平衡点随着城镇化模式与阶段的转变而变化,改进城镇化模式、提升城镇化的经济社会效益将使平衡点向更高水平城镇化区间移动。
2020年05期 v.44;No.401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8K] [下载次数:1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何明俊;
用途管制本质上是对土地发展权配置,对相邻关系的规范以及对空间利益平衡的过程。相邻关系是一项在用途管制中界定、保护与激励土地使用的重要制度,也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基本制度。相邻关系是民法中的概念,以规划为依据的用途管制改变了相邻关系的界定方式与表现形态,其界定由民法范式转向了公法范式。用途管制采用的是整体主义的方法论以及事前干预的方式重新界定了相邻关系。规划并没有完全界定相邻关系,所留在公共领域的部分则是按照排队原理进行配置。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土地使用效率的提升需要基于公平的相邻关系的制度设计。在相邻关系的界定中,以公法规范为主体的用途管制并不排除民法规范和公序良俗的运用。
2020年05期 v.44;No.401 29-3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1K] [下载次数:9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洪亘伟;吴嫚菲;刘志强;
乡村"农业去中心化"背景下,重塑农业与乡村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具有维护农业和乡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双重意义。研究在分析"去中心化"下农业与乡村社会人口、生活互动关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剖析长三角地区乡村农业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探讨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下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关系重构路径。研究表明:(1)农业与乡村社会人口、生活耦合互动关系强,但协调性不足;(2)协调关系发展类型可分为优化型协调、稳定型协调和脱钩型协调;(3)社会生活改善对协调关系优化具有引领作用,而农业发展是根本动力;(4)乡村"农业去中心化"需要避免农业发展"去乡村化";(5)提出从区域视角重构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关系的空间规划路径和调控策略。
2020年05期 v.44;No.401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1K] [下载次数:9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 曲冰;冷嘉伟;
从垂直空间密度视角对城市中心区立体空间形态进行量化描述。通过编辑相应的数据计算程序,首先对13个城市中心区的垂直空间密度进行测算和比对。在此基础上,运用曲线拟合和数据统计方法分别对垂直空间密度随高度衰减特征,以及随高度集约特征进行解析,进而建立相应的参考数值,并以南京新街口为例展开分析。最后,探讨垂直空间密度在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研究中的发展方向与潜力。
2020年05期 v.44;No.401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5K] [下载次数:1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彭瑶玲;张臻;闫晶晶;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组织密切相关。重庆主城区作为典型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在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就近组织、公共服务需求的均衡化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本文梳理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演进历程以及与公共服务需求变化的互动关系,辨识随着城市功能由生产向消费转型,空间面临的结构问题及其内在动因,借鉴马斯洛理论,提出顺应当前及未来公共服务需求层次的分异,城市空间结构应从"多中心、组团式"进一步向"分层多中心、组团式"优化,引导形成相对集中、功能综合的基层"小、微中心"体系,以有序组织公共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必要交通出行,降低居民出行的时耗,提升城市效率,并借鉴恩格尔系数构建衡量城市效率的评价框架,为破解山地城市空间结构问题,推动城市空间转型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2020年05期 v.44;No.401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6K] [下载次数:19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周广坤;林轶南;
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岸是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的总体目标,因此,对滨江公共空间项目开展综合评价极为必要。本文选取黄浦江两岸地区11处文化活力型公共空间项目,与纽约滨水区域两处公共空间项目一同开展综合评价,采用多源数据支持的评价技术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滨水公共空间的功能效用和建设品质为评价内容,以城市精细化治理为价值导向,全方位把握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成效,并与国际一流水岸的公共空间进行横向对比。通过量化评价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造对策和建议,为更好地推进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2020年05期 v.44;No.401 6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0K] [下载次数:1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姚晓霞;荣朝和;
目前,交通运输部门正在组织编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但在规划的性质和其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的认识理解上,存有诸多争议困惑。本文在充分借鉴新加坡等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从对空间规划和发展规划的关系、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探讨分析入手,重点围绕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的性质及其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国土空间规划是规划技术和政策手段的结合体,发展规划则是一系列公共政策的组合包,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同样需要分级并建立相应体系,该规划性质需要从技术性规划向政策性规划转变,规划思路则需要从均衡发展向以差异化为主的思路转变,规划作用则应从引导性规划转为约束性规划。
2020年05期 v.44;No.401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4K] [下载次数:8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张纯;夏海山;于晓萍;
中国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期,从城市空间发展视角需要关注平衡问题。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失衡,主要反映在空间错位、时间异速和功能失配上,亟需揭示二者协同规律。本文通过影响模型、模拟模型与反馈模型构建协同分析框架,以北京为例,探究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在不同尺度上的时空响应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都市圈尺度,城市形态中的职住空间关系会影响到轨道交通客流量,就业中心和居住中心都可能对轨道站点产生强客流压力。在城市尺度,轨道交通可达性较高的站点,会产生集聚效应而吸引更多的就业,增加周边就业岗位的密度。在站点尺度,轨道交通线路开通会带动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转变。研究表明,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核心是空间上匹配、时间上同步和功能上整合,研究旨在对中国城市应对轨道交通快速集中建设时期的挑战起到理论借鉴作用。
2020年05期 v.44;No.401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1K] [下载次数:2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2 ] - 殷子渊;
基于轨道系统与城市街道网络的可达性叠加效应,研究轨道站域空间发展潜力是高密度城市空间集聚形态的后续研究,是对城市集聚形态的成因和潜在动力的剖析。以空间句法的可达性评价工具为量化手段,采用K-means聚类方法,根据10km出行半径的街道网络可达性将69个港铁站分为4组,通过比较港铁系统置入城市道路网络前后的可达性,量化港铁站域的可达性提升幅度。以居住单元密度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各区域及站点所在的选区居住单元密度之间的比值,描述港铁站核心区(200m半径)和站域(500m半径)的集聚程度,最终得出不同城市区域典型站点案例的可达性提升幅度与居住空间集聚程度的平均值。结合空间形态和发展过程分析8个不同区位港铁站域,发现轨道系统可达性叠加效应带来的发展潜力的体现程度与城市发展程度,与轨道建设时机、城市更新措施等有直接关系。解析轨道站域居住空间的集聚形态与轨道可达性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推进我国大城市轨道站周边空间容量和形态的研究,通过引导形成集聚形态而强化轨道系统的综合效益。
2020年05期 v.44;No.401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6K] [下载次数:1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