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

杂志社经理:李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访问量:1359932

编者絮语

  • 学习

    石楠;

    <正>医学家告诉我们,冠状病毒是蛋白质外壳包裹着的遗传物质RNA,它甚至称不上生命。与它相比,人类可谓武装到牙齿。然而,就是这个一旦离开宿主的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的微生物,仅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拿下200多个国家,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更有十几万人因此失去宝贵生命,可以说COVID-19比任何一场现代战争更高效、更惨烈。在疫苗和特效药问世之前,人们不得不主要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辅之以社会管理的措施,来遏制冠状病毒

    2020年04期 v.44;No.40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本刊特稿

  • 处理“六大关系” 实现“五个转变”——以片区综合开发推动新区高质量建设的成都实践

    范锐平;

    成都自2017年提出城市东进以来,已历时三年,在全面规划转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又迎来了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在这关键时期,成都主动肩负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担当,探索形成了一套以处理六大关系、实现五个转变为主要内容的片区综合开发营城新模式,努力为新时代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尤其是新区规划建设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2020年04期 v.44;No.400 9-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9K]
    [下载次数:1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规划研究

  • 政策干预对区域均衡发展绩效的检验——京津冀地区产业演化的历程解读

    张逸群;张京祥;于沛洋;

    近年来中国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在对政策干预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选取1977—2017年的全国注册工商企业数据,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及政策干预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揭示京津冀地区产业演化的特征,并阐述政策干预与区域均衡-非均衡发展间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第一,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不平衡增长逐渐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技术进步成为加剧区域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的实现不仅需要关注资本、劳动力等生产性要素,还需要重视与创新能力相联系的知识、关系、制度等创新性要素的累积。

    2020年04期 v.44;No.400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9K]
    [下载次数:1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创新街区的场所营造研究

    邓智团;陈玉娇;

    "城兴人,人兴业"的城市发展新逻辑下,创新街区正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创新主导的创新街区建设中,"场所营造"成为街区吸引创新人才、促进知识产生、集聚创新活动的关键策略,是促进街区提高创新活力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创新街区的实践和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创新街区在场所的环境、结构、功能、氛围和意象等场所营造领域具有广泛的共同性,据此提出创新街区场所营造的"iFACE"概念化分析模型,并以全球典型创新街区案例为对象进行归纳,总结出创新街区提升吸引力和激发创新活力的场所营造举措,为"国家双创"和"城市修补"背景下我国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020年04期 v.44;No.400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9K]
    [下载次数:2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南京市农民工就业迁移轨迹研究——基于“时间-空间-社会”三维视角的分析

    王慧;吴晓;

    职业流动及其相伴的就业迁移是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或改变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时间、空间和社会多维互动的过程,从"时间-空间-社会"多维视角研究农民工的就业迁移有助于更系统性地探寻其城市生活轨迹和市民化进程。本文借鉴个体行为轨迹分析的相关研究,将农民工就业迁移的空间、时间和社会三要素相结合,构建了"时间-空间-社会"路径分析方法;并进一步以2015年南京市主城农民工问卷调查所获取的回溯数据为基础,分维度探讨了农民工的就业迁移轨迹。结果显示,南京市农民工就业迁移的社会流动过程具备若干生命历程特征和空间依赖特征。这一结论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进程中的相关政策制定有着积极意义。

    2020年04期 v.44;No.400 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9K]
    [下载次数:10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城市更新

  • 存量工业用地更新与政策演进的时空响应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曾鹏;李晋轩;

    存量空间更新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用地供给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应对存量空间中土地产权与交易成本的固有复杂性,相关城市政策需起到必要的导控作用。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探讨了存量工业用地的空间更新与政策演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首先,通过全途径调研构建空间更新数据库,对1995年以来存量工业用地的时空演变历程进行量化描述;其次,梳理1979年以来的相关城市政策,并对政策变迁的规律进行测度指标评价与分析;最后,通过比较研究,证实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进程受到政策演进的阶段性影响,而政策产生影响的反馈速度则受制于政策自身"引导型"或"规制型"的内在特性。

    2020年04期 v.44;No.400 43-5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3K]
    [下载次数:3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工业化地区的城市更新:从破碎到整合——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郭炎;袁奇峰;谭诗敏;项振海;

    空间破碎是农村工业化地区实施城市更新的主要制约,如何整合是重要的实践和学术课题。本文以"问题-对策"为分析框架,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从广度层面揭示出三类空间破碎及其对改造的约束机理和现有改造的整合特征,并通过深度的案例比较探究空间整合的关键所在。研究发现:物质和权属的空间破碎是该类地区的典型特征,改造又衍生出政策空间破碎;破碎增加交易成本,阻碍用地整合;现实中的整合改造是少数;在市场资本的驱动下,政府推动整合的效果显著。以"交易中间人"的角色统筹改造彰显出政府降低交易成本以协同市场的职能回归。

    2020年04期 v.44;No.400 53-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2K]
    [下载次数:19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城市设计

  • 睹始知终 方能完善发展——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溯源

    徐苏宁;陈璐露;

    梳理和整合城市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和图层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对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影响。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出现于"图底关系"理论时期,并在分形学、类型学、符号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基于已有的理论及研究,分别从城市物质空间、生态景观和抽象空间3个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图层思想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以探索在此基础上应该如何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设计图层理论。

    2020年04期 v.44;No.400 62-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1K]
    [下载次数:7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乡村规划

  • 自然营法:一种由内而外的乡村朴素设计探索——以陈庄为例

    杨俊宴;朱骁;陈雯;

    我国的地貌地景种类丰富,数千年的历史产生了多元的地域文化。独特的自然地貌交织着悠长的历史演变,使得我国乡村的发展精彩纷呈,各类乡村设计和乡村营造活动层出不穷。目前,针对特色乡村,已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设计框架及技术方法;但是对于占乡村绝大多数的传统农业型乡村来说,它们的特色相对单一或者缺失,目前对其的营造和设计模式针对性不强,难以解决这些传统农业型乡村建设发展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基于自然营法的复合型设计方法,提出传统农业型乡村规划设计应该注重自然格局、自然微水系、自然街巷、自然农业、自然运营五个维度的演进叠加的规划设计方法,并将之运用于江南地区的自然村——陈庄的空间设计实践探索中,旨在为广大传统农业型乡村的空间营造与振兴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2020年04期 v.44;No.400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5K]
    [下载次数:20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城市绿化研究

  • 开放空间视角下城市绿地概念的现代演变

    潘仪;刘泉;

    从历史角度看,城市规划领域的绿地与开放空间用地概念同源,二者的关系界定也曾引起城市规划专业内的争论,但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发展过程中,随着绿地系统规划专业化发展,绿地概念的内涵逐渐缩窄,而开放空间概念较为泛化,绿地与开放空间用地的关系逐渐分离。2012年颁布的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中绿地与广场用地合并形成"开放空间用地"的新举措是对二者关系的再界定。在这一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应该在以绿化要素为主要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开放空间系统的整体发展要求。

    2020年04期 v.44;No.400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2K]
    [下载次数:1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城市社区绿道的服务效率及设计优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韩西丽;王烨;

    非机动出行是解决现代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修建以自行车道为主的社区绿道旨在促进市民自行车出行,引导道路交通秩序,进而推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录像法,对深圳市中心城区4类典型社区绿道建成后的使用效率及交通行为特征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城市社区绿道建设及改造建议:绿道上的自行车道宽度应大于等于2.00m且应设置为双向通行;自行车道一侧的人行道宽度应不小于2.25m;自行车道应在邻接人行道的绿化带边缘而非绿化带内修建;垃圾桶应间隔设置于人行道两侧;行道树避免选择枝条下垂的树种等。

    2020年04期 v.44;No.400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1K]
    [下载次数:1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历史文化保护

  • 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多模式研究——以宁波市镇海区憩桥村为例

    张星;何依;邓巍;

    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是在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要素高度混合的一种过渡型乡村聚落形态。它既保留着传统的乡村记忆,又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新的角色,面临着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核心矛盾。面对已变迁的历史环境和零散化的乡村风貌,需要重新定义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价值,以整体性思维对保护要素进行重新关联和建构,形成刚性的保护框架;面对城市化的发展诉求,需要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形成能够适应城乡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路径。本文以憩桥村为例,通过对"村"的价值的判断,探讨了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保护方法;通过对"城"的条件分析,适应性调试保护发展模式,试图为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发展提供弹性多样的路径选择。

    2020年04期 v.44;No.400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5K]
    [下载次数:1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研究综述

  • 国内城市与区域语境下的韧性研究述评

    许婵;文天祚;刘思瑶;

    在多学科视角梳理韧性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城市与区域语境下的韧性研究进展。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国内相关研究形成了5个主要领域,韧性城市及其相应的规划策略、治理措施、评价方法等已经成为了目前国内城市与区域语境下韧性研究的新前沿。将国内城市与区域语境下的韧性研究划分为萌发阶段(2006—2012年)、成长阶段(2013—2016年)和繁荣阶段(2017—2019年);分别对三个阶段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学术事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对韧性研究的尺度、焦点、方法和应用等关键议题进行了解析;提出未来可以从城市与区域韧性的测度方法和模型的系统化、韧性演变的历史路径和空间分异、韧性与现有规划体制和法律体系的结合、基于韧性的管治网络与决策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020年04期 v.44;No.400 10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6K]
    [下载次数:3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继承与创新

  • 并立联辉:一种并置人文标志提振城市格局秩序的规划手法

    王树声;赵子良;李小龙;薛靖裕;

    <正>1.何谓"并立联辉"中国城市的人文规划实践,善于统筹经营城市标志空间,创造彼此关联协同、相得益彰的文化环境意象,形成控引和凝聚城市整体格局秩序的"心目之大观"。"并立联辉"便是此般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并立"原指同时存在,"联辉"指美好事物交相辉映。"并立联辉"一词应用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在表达一种通过并置人文标志提振城市整体格局秩序的规划手法。在古代文献中亦有如"并丽""并峙""联立""联缀"等语汇记载,其义相近。从历史实践来看,"并立联辉"不仅强调对每一标志空间个体的用心创造,更注重对不同标志空间的关联性设计,追求一种相辅相成、珠联璧合的整体效

    2020年04期 v.44;No.400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9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遗珠拾粹

  • 浙江省绍兴市沥海所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袁菲;葛亮;

    <正>1.概况沥海,地处今绍兴市上虞区西北部,曹娥江汇入钱塘江并流入海处。这里自古为海防要区,旧时属会稽三十二都,宋为弦歌乡,元为太平乡,明初改延德乡,明洪武年间驻兵防守,筑城设所,得名"沥海所",至今保持着"四方城池、环城河道、十字主街、巷坊水池"的明代海防所城规整格局。城内尚存数量可观的传统商铺、民居台门、寺庙庵堂等历史遗迹,城外远眺可见田园阡陌、鱼塘棋布的生态景观。

    2020年04期 v.44;No.400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5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规划信息

    <正>高层信息_TOP VOICE国务院: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审批权下放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赋予省级人民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决定》明确,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对国务院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市在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将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

    2020年04期 v.44;No.400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