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逸群;张京祥;于沛洋;
近年来中国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在对政策干预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选取1977—2017年的全国注册工商企业数据,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及政策干预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揭示京津冀地区产业演化的特征,并阐述政策干预与区域均衡-非均衡发展间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第一,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不平衡增长逐渐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技术进步成为加剧区域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的实现不仅需要关注资本、劳动力等生产性要素,还需要重视与创新能力相联系的知识、关系、制度等创新性要素的累积。
2020年04期 v.44;No.400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9K] [下载次数:1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邓智团;陈玉娇;
"城兴人,人兴业"的城市发展新逻辑下,创新街区正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创新主导的创新街区建设中,"场所营造"成为街区吸引创新人才、促进知识产生、集聚创新活动的关键策略,是促进街区提高创新活力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创新街区的实践和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创新街区在场所的环境、结构、功能、氛围和意象等场所营造领域具有广泛的共同性,据此提出创新街区场所营造的"iFACE"概念化分析模型,并以全球典型创新街区案例为对象进行归纳,总结出创新街区提升吸引力和激发创新活力的场所营造举措,为"国家双创"和"城市修补"背景下我国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020年04期 v.44;No.400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9K] [下载次数:2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王慧;吴晓;
职业流动及其相伴的就业迁移是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或改变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时间、空间和社会多维互动的过程,从"时间-空间-社会"多维视角研究农民工的就业迁移有助于更系统性地探寻其城市生活轨迹和市民化进程。本文借鉴个体行为轨迹分析的相关研究,将农民工就业迁移的空间、时间和社会三要素相结合,构建了"时间-空间-社会"路径分析方法;并进一步以2015年南京市主城农民工问卷调查所获取的回溯数据为基础,分维度探讨了农民工的就业迁移轨迹。结果显示,南京市农民工就业迁移的社会流动过程具备若干生命历程特征和空间依赖特征。这一结论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进程中的相关政策制定有着积极意义。
2020年04期 v.44;No.400 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9K] [下载次数:10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