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保军;郑德高;汪科;李浩;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规划发展的70年,是规划工作因应国家战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配套服务和有力支撑,成就卓著的70年;是规划观念不断更新和调整,积极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诉求,与时俱进的70年;是规划类型不断拓展,积累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开拓进取的70年;是规划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技术标准规范日趋完善,有法可依的70年;是规划技术方法不断进步,新技术广泛应用,日新月异的70年;是规划前辈艰苦探路,几代规划人前仆后继、拼搏奉献,书写传奇的70年;也是经历过坎坷与挫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可歌可泣的70年。展望未来,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当切实提升对接和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专业能力。
2020年01期 v.44;No.397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2K] [下载次数:19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 ] - 黄明华;杜倩;易鑫;王阳;
针对我国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居住用地因开发强度价值取向模糊导致公共利益缺失、指标确定科学性不足的问题,通过思考当前社会背景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本质以及开发强度指标体系编制的内在逻辑,进而以居住地块(街坊)为例进行探索:选取与开发强度密切相关的公共利益因子即人均集中绿地、停车位、日照间距,结合原有指标体系划分出"刚性底线-弹性区间-修正指标"三个层次指标并进一步界定指标性质,保证指标体系的强制性、开放性与引导性,最终构建以公共利益因子为核心的开发强度指标体系,以平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提高编制方法的科学性。
2020年01期 v.44;No.397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3K] [下载次数:1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蒋宇阳;
随着农村家庭的决策考量由"经济收益最大化"转向"以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收益最大化",以往"半工半耕"的家庭分工模式呈现新特征。以皖北太和县城的农村学生家庭为案例对象,剖析教育驱动下农村家庭分工布局模式的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一方面家庭出于代际阶层流动的需求而将子女送入城镇就读,部分家庭成员出于教育抚养的考量而进城陪读;另一方面,教育竞争导致了乡-城流动过程中成本激增,进一步推动家庭主要劳动力异地务工以提高劳动收益。在以皖北为代表的中国高人口密度、高人口流出地区,教育驱动下的农村家庭形成了本地就读、异地务工的"半工伴读"分工模式,并在宏观上体现为本地与异地相交织的城镇化特征。"半工伴读"的分工模式使得家庭在多维尺度上离散,是具有阶段性特征的中国城镇化的独特现象。未来随着本地就业机会的不断增多、市民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家庭为单元的分工模式在空间上会逐步走向收敛,回归更为完整、健康的城镇化模式。
2020年01期 v.44;No.397 35-4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7K] [下载次数:2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1 ] - 乔艺波;
城镇化的演进历程深受人口结构、经济模式和制度安排的影响。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结构和经济模式的概览性考察,指出人口结构在未来10年内将发生人口机会窗口关闭和"人口拐点"来临两大结构性转变,经济模式正从出口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和内需驱动。结合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在回顾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上,指出从双轨渐进改革下的"自下而上城镇化",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的"流动城镇化",再到全面深化改革下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壁垒逐渐被打破,城乡居民权利不断趋于均等化,异质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向同质的城乡一元结构演进;进而指出,中国城镇化进程未来有陷入"流动中的停滞"状态的趋势,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020年01期 v.44;No.397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7K] [下载次数:28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郭旭;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达地区土地利用模式出现了从增量扩张向存量用地减量化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的空间治理,如何从理论上解析减量化的本质和运作逻辑,在实践上对减量化治理进展、特征和模式进行梳理是本研究的重点。研究借鉴法团主义和控制权理论,试图提出"法团主义—控制权—土地利益重构"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宏观治理结构与微观政府内部权威运作机制的研究,弥补传统空间治理研究中对政府内部权威关系与政府行为逻辑研究的不足,对减量化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土地利益重构进行了剖析。选择上海市T区为实证案例,发现存在三种典型的减量化治理模式;减量化导致镇际发展差距扩大;远郊区的村集体和农民成为最大的"输家"。
2020年01期 v.44;No.397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4K] [下载次数:1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袁琳;
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数千年积累的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思想的再认识与再利用带来了难得的外部条件,这些思想可以解释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实践模式,也可启发当代城乡规划的发展,促使人们沿着某些思路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难题。本文结合都江堰灌区这一典型范例,从洪水灾害与区域格局、人工水系统与社会系统、山水环境与城乡人居等三对代表"天人关系"的实践范畴剖析了都江堰灌区人居生态实践特征与思想要旨,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的思想基础;认为生态文明时代城乡规划的作用和定位需要发展,要关注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生命共同体,要成为引导地区人与自然长期调适的有力工具,要能对多种关键生态问题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
2020年01期 v.44;No.397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2K] [下载次数:1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杜立群;吕海虹;邢宗海;崔吉浩;史妍萍;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本文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历程,介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构建城市空间秩序、以人为本服务居民需求以及提高城市协同性等方面的工作,并通过加强城市设计工作,加深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融合,提高城市整体品质,实现城市更高质量的发展、人民更美好的生活。
2020年01期 v.44;No.397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2K] [下载次数:1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 ] - 徐铮鸣;郑猛;申炜铭;刘强;
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规划是深化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重要工作,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重要专项之一。本文对城市副中心交通规划理念、思路、目标和策略进行了总结和提炼,从交通与区域统筹、交通与城市发展、交通与活动空间、交通与文化传承四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副中心交通发展策略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2020年01期 v.44;No.397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5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杨舒媛;王军;张晓昕;魏保义;付征垚;费明龙;霍毅鹏;邓博;桂鹏;谢晓英;
以北京市通州区历史水系为脉,以创新为魂,以高标准规划城市副中心为目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水城共融"的理念:(1)以历史水系变迁和发展、水与城的关系为脉络,传承古今,构建历史水系总体格局;(2)落实河长制,在通州区全域范围划定116条(段)河道蓝线,划定蓝绿交织的水系空间,保证城市副中心的防洪排涝安全;(3)规划建设"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为实现水城共融和活力亲水提供条件;(4)在规划和设计方面,以行政办公区的"镜河"为例,高点定位,创新驱动,打造清新明亮的城市金名片。
2020年01期 v.44;No.397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1K] [下载次数:8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孙施文;武廷海;王富海;袁奇峰;张勤;邹兵;李晓江;汪芳;周剑云;王世福;段德罡;汪科;刘奇志;李迅;
<正>主题对话是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希望通过对主题的阐释来为年会期间的专题会议、学术对话提供讨论的基础,共同推进年会的学术广度和深度。今年的年会主题是"活力城乡,美好人居"。活力与美好是相辅相成的,美好的人居环境肯定是有活力的,有活力才有可能是真正美好的。当然,我们讲的活力,不仅仅是经济的、创
2020年01期 v.44;No.397 92-9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0K] [下载次数:1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吴唯佳;吴良镛;石晓冬;王富海;汪科;周俭;毛其智;邱衍庆;王凯;
<正>我国正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美好人居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人居高质量发展是受惠面更充分、社会包容更均衡、文明程度更高层次的转型发展,是城市与乡村的均衡发展,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均衡发展,区域竞争力与区域凝聚力的均衡发展。人居高质量发展需要绿色城乡建设的支持,需要处理
2020年01期 v.44;No.397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0K] [下载次数:2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王树声;石楠;张松;李锦生;霍晓卫;任云英;杨宇振;王军;张广汉;段德罡;雷振东;
<正>中国数千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孕育了优秀的城市规划建设传统,这是我们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根基。城市人文空间秩序的谋划和建设,是我国历代城市规划建设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新时代对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望山见水记乡愁就是要在城乡建设当中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020年01期 v.44;No.397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下载次数:20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孙施文;刘奇志;邓红蒂;黄慧明;张菁;郑筱津;张尚武;林坚;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文件发布以来,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在逐步开展之中。文件确定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作用和要求,对规划体系和各级各类规划的关系及其内容也指明了方向。但毕竟国土空间规划是个新事物,是在多规合一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规划形式,因此,规划究竟应该怎么做,怎么推进这项事业,就是摆在
2020年01期 v.44;No.397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0K] [下载次数:2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