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洪涛;殷毅;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武汉市先后编制和实施了4轮城市总体规划,每一轮总规都适应了国家和武汉发展战略的需求,引领了城市可持续快速发展。2017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达1.34万亿元,常住人口1089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接近1000 km2,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型的重要阶段,处于经济、科技、社会和空间转型的关键时期,具有转型的多重性、复杂性、渐进性。与此同时,在全球科技、贸易等变革下,国际发展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家发展理念、战略布局深入调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更加突出了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需对城市战略转型进行理性思考和应对。
2018年S2期 v.42;No.383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盛洪涛;殷毅;汪云;夏巍;
在全面深化改革,探索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法定规划体系核心的城市总体规划,责无旁贷地担任着规划转型先行者的角色。文章结合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从编制理念、规划方法、空间模式、综合交通、文化特色、生态保护、规划实施等方面,总结了武汉的探索与实践。
2018年S2期 v.42;No.383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晓江;郑德高;孙娟;马璇;孙晓敏;张一凡;
在武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对区域问题始终保持高度关注,武汉大都市区的提出弥合了市域和城市圈两大空间层次之间的巨大跨度,具有重要意义。在定量、定性相结合划定武汉大都市区范围的基础上,借鉴案例城市的先发经验,针对武汉自身的特征问题,制定常规性框架和针对性举措相结合的区域协同范式。通过5个共同战略和3项协同举措的提出,明确了武汉大都市区实质性建设的管控指引要求,解决了多方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诉求。
2018年S2期 v.42;No.383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盛洪涛;殷毅;李海军;唐知发;
武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湖群密布、河网纵横,呈现出空间碎片化、多样化的特征,也决定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多元化、复杂性。本文系统回顾了武汉历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深入剖析了历史空间演变特征与城市发展动力机制,进而识别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从“关注人、关注城市-区域、关注自然”的角度出发,基于人的中微观尺度空间、现状空间分级特征、武汉大都市区、廊道-轴带理论等方面,通过多情景模拟方法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构建了适合武汉未来发展的“1331”城市空间结构方案,为转型发展背景下的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奠定基础。
2018年S2期 v.42;No.383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殷毅;盛洪涛;汪云;林建伟;彭浩;
武汉当前处于经济、科技、社会与空间转型的多期叠加,具有转型的多重性、复杂性、渐进性。对于武汉转型期的规律认识、目标确定及路径选择,将深刻影响到新一轮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的价值理念、空间模式、规划策略和成果体系等多个方面。文章立足于识别武汉城市发展规律,梳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与相应城市发展阶段转型的呼应关系,深刻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逻辑,寻求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传承和创新思路,引领新时期武汉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
2018年S2期 v.42;No.383 27-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韦;肖志中;林建伟;郭林;
武汉自20世纪90年代初,利用城市规划与国土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合一优势,开展了“两规合一”探索,并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多规合一”的武汉模式,其中历轮城市总体规划均发挥了重要整合和推动的作用。面向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新要求,新一轮武汉城市总体规划从工作组织、技术路线、成果体系、实施计划和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多规合一”新的探索。本轮总体规划力图打破多规合一的从“多”到“一”思维定式,而是从全域城乡空间的“一个对象主体”,到多类型空间规划的整体认知、系统谋划和全向统筹,再回到制定“一张蓝图”的空间规划,从空间规划整合走向经济、社会、环境全要素规划整合。
2018年S2期 v.42;No.383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汪云;夏巍;刘菁;丁文越;
现行总规批复实施以来,武汉市一直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空间保护工作,特别是2012年开始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制度后,已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遵守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管理的良好局面。当前,武汉处于城市转型发展关键期,在历经生态空间“强管控”阶段后,必须顺应转型发展新要求,寻求新的生态空间发展策略和路径。新一轮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基于对城市生态框架的延续,在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应保尽保的前提下,提出以“功能注入、以建促保”为关键,促进生态空间整体提质的发展思路。通过构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复合功能体系,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8年S2期 v.42;No.383 38-4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小鸿;乔瑛瑶;李曦;
武汉2035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多规合一,交叉优化”编制方法。本文反思中国交通规划演变过程和存在问题,探索新时期城市空间、土地利用、综合交通规划平行展开、交叉优化的技术流程。以人口、城市空间格局与用地为情景方案的核心要素,建立交通联系强度量化分析方法、识别关键客流走廊;依据重要客流走廊空间尺度和服务目标、客流强度和不同交通方式服务能级,优选并组合交通供给模式,体现空间-用地-交通的综合、基于运输效率与服务水平的各种交通方式的综合。重点论证城市级客运走廊结构与设施标准,提出轨道交通网络规模与结构层次、规划控制与分阶段实施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分区交通发展策略、指导综合交通体系各子系统规划。
2018年S2期 v.42;No.383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段进;兰文龙;邵润青;王里漾;
“规划引领设计”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关于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的主流思路,然而根据笔者十余年的工程实践,地方规划主管部门反馈出强烈的“设计引领规划”的逆向需求。总体城市设计战略是在因应地方需求和《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类型,具有“以问题为导向、以框架为重点、与总规全互动”三大特征。武汉案例分别从问题、框架和衔接3个层面展开探讨:首先基于城市特色资源评估和问题分析矩阵,明确了“如何定位、如何保护、如何塑造和如何衔接”4个关键性问题;其次采用多重研究手段,提出了“特色定位”、“形态格局”等5方面导控要求;最后整合分项成果,将反馈总规内容分为了“刚性保留、弹性调整、导控条文、图纸”4种类型,实现与总规的全面互动。
2018年S2期 v.42;No.383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梅;成钢;张琪;姜勇;
武汉具有悠久的临水建城历史,长期以来城市建设都面临如何处理好城水关系的难题。当前,国家战略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型期,城市发展步入彰显魅力特色的关键期,武汉作为一个典型的水系水量极其丰沛的城市,应当主动思考如何进一步科学地理水营城,变水患为水利。本文深入挖掘和梳理武汉城水发展历史脉络、水系特征以及当前治水面临的挑战,解析城市理水营城的理念转变,识别核心要素基础,提出了以“水”为核心、以人为本、以系统构建为基础,将水、岸、城视为一个统一有机整体,实现共保共治、共建共管的总体思路,以期为特大城市治水和水城共生发展探索武汉特色路径。
2018年S2期 v.42;No.383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冬冬;殷毅;郑振华;杜瑞宏;
伴随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空间拓展的加快,以生态、农业空间为主导的城市非集中建设区逐渐成为规划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区域。本文针对武汉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确定的非集中建设区的内涵和范围,立足落实全域要素管控、保证各层次规划有效传导、正视自身发展规律以及提供刚弹结合管控路径的要求,全面剖析武汉市非集中建设区规划编制和管控的问题,探索非集中建设区“立体化联动”、“功能分区传导”、“建设指标空间化”的规划思路与体系内容,明确武汉市非集中建设区“底线-功能-容量-空间”四层次精细化规划管控内容、分类精细式管控要求和单元图则式管控方式,以期有效推动武汉市非集中建设区从“生态地区”向“魅力地区”转变。
2018年S2期 v.42;No.383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海军;殷毅;许莉;卢进东;
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城市总体规划正在向结构性、战略性方向转变,切实发挥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刚性控制和多规合一的作用,但也面临着如何推动上下位规划有效衔接、精准传导的问题。本文基于武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规合一”编制工作,以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为单元,探索建立一套“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一体化的编制技术方法与精确传导机制,法定规划技术文件与政府公共政策相结合,强化分层级、分类型、差异化规划指引,实现总体规划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上“好用”和“落地”,有效支撑规划实施与建设管理工作。
2018年S2期 v.42;No.383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洪旗;陈华飞;郑金;肖璇;周维思;
随着总体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强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作为承载政府意图、市场反馈和技术引领的综合载体,在总体规划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对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再认识入手,归纳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内容,解读武汉市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未来发展语境,构建武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多规融合”视角下的产业发展体系,提出以构建“国家中心城市”为导向,以产业要素流向聚集为依托的产业空间格局,并对支撑空间布局的交通、用地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2018年S2期 v.42;No.383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6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商渝;李鸣凯;罗洁斯;哈思杰;
为落实中央培育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化的总体方针,武汉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在全面保护观的统领下,构建“1+3+N”保护规划编制体系,强化了历史文化保护机制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武汉市开展了新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通过拓展保护视野、提炼价值文脉、创新管控方法、转变保护方式等举措,优化了名城保护框架体系,推动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实行分级分类、刚弹相济的保护利用措施,大力彰显武汉名城形象,适应武汉转型发展新形势。
2018年S2期 v.42;No.383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0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夏巍;郑彩云;成钢;骆保林;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新时期社区规划的核心问题。传统的社区规划比较侧重“自上而下”的指标分配,难以满足各类人群的差异化需求,本文结合武汉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从人口特征、服务需求和社区治理3个视角分析了社区发展的新趋势,基于人口特征和需求,探讨了社区15分钟生活圈的精细化分类路径,并结合“动静分区”思路提出了以邻里中心为核心的生活圈构建模式以及规划实施导引。
2018年S2期 v.42;No.383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常四铁;严飞;左康;朱林艳;
高快速路与轨道交通构成的骨干交通体系是支撑大城市发展与区域一体化的基石。文章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分析城市自然地理特征及城市空间演变过程,探索骨干交通体系布局与城市空间格局之间关联性和相互推动作用;提出了区域统筹视角下,适应特大城市空间拓展的骨干交通体系发展策略:一是坚持城市空间布局与交通走廊的互动性发展,二是坚持“多快多轨”复合交通廊道布局,三是坚持多模式轨道体系下的交通组织。
2018年S2期 v.42;No.383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林建伟;涂剑;韦琼椿;马方;
“开门规划”是规划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目前,国内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组织中,“开门规划”主要通过邀请各部门参与、开放机构研究等方式实现,其工作成效受到政府统筹力度的较大影响。武汉新一轮总体规划创新提出了“共同规划”工作模式,以“两规合一、三规同步、多规融合”为编制思路,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各区、各部门和社会公众“共同规划”工作机制,探索了市区对接“四上四下”、部门对接“三次对标”、周边城市共同研究、公众参与“众规众绘”等新工作方法,实现了总体规划工作组织的“统分结合、分段对接”,确保了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和共识性。
2018年S2期 v.42;No.383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盛洪涛;殷毅;姜涛;
自然资源部的组建为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扫清了最关键的体制性障碍,而进一步明确中央-地方、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规划事权划分,则决定了新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方向,也直接影响到中国城镇化下半程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解读中央规划改革要求并结合武汉市地方规划实践,提出建立“总体三级、设区城市四级”的国土空间规划分级管控框架,并就基于事权调整优化的4个主要特点进行了重点分析。
2018年S2期 v.42;No.383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