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

杂志社经理:李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访问量:1372858

编者絮语

  • 读史

    石楠;

    <正>一位搞历史的老先生,著过书、编过志,在当地属于社会贤达,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类规划项目的评审。一次会议上,他公开批评有些规划的编制过程太不严肃,不做深入调查研究,不读地方志,不了解当地发展的历史。一个教授带几个研究生,现场去一个礼拜,回去就动手做规划。结果规划里谬误百出,甚至充斥着历史知识的低级错误。他所批评的还只局限于历史知识方面,批评的是哪家单位也无从考证,但类似的现象肯定存在。一是对于城市历史的轻视。觉得现代技术这么发达,历史上那点事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完全不足挂齿。

    2018年11期 v.42;No.382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规划信息

  • 规划信息

    <正>高层信息_TOP VOICE 习近平: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10月22-25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和省长马兴瑞陪同下,先后来到珠海、清远、深圳、广州等地,深入企业、高校、乡村、社区,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进行调研。习近平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

    2018年11期 v.42;No.38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发展研究

  • 基于文脉的大尺度乡村地区发展空间对策研究——以湖州市南太湖特色村庄带发展规划为例

    赵霞;陶诗琦;汤芳菲;

    我国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阶段,城乡关系正在从城市主导向城乡互动、城乡统筹转型。乡村地区发展需要新的思路引领和新的技术工具支撑。本文以湖州市南太湖特色村庄带规划实践为例,初步探索了跨越县域行政单元、保留有较为完整的乡村历史聚落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大尺度乡村地区整体性空间规划方法。研究以文脉传承为主线,提出空间内涵认知和识别、空间魅力传承和复兴、空间布局统筹和管理三大核心对策。强调大尺度乡村地区的空间价值和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整体空间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关联、以及其自身各类空间要素的内在组织关系上。因此既要基于文脉传承开展有效的全域空间管理和特色呈现,又需要引导新的发展动力有序嵌入特色空间载体之中。

    2018年11期 v.42;No.382 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2K]
    [下载次数:1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乡村规划中乡村人地关系基本认知方法研究——以扬州市江都区为例

    洪亮平;郑涛;

    认识与把握乡村人地关系的特点与变化是乡村规划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论文以农村劳动力与村集体土地这两个核心要素为重点,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三大基本关系、两项基本评价、四类典型特征,并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建构了相对完整的量化分析方法。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比较全面和准确地认识县级行政单元范围内乡村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这一研究为乡村规划中乡村的产业发展、居民点体系、空间组织和发展路径的制定奠定了科学基础。

    2018年11期 v.42;No.382 2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7K]
    [下载次数:20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形态完整性的传统乡村聚落规划研究——聚落性能化提升规划技术的应用

    赵烨;王建国;

    传统乡村聚落是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地理环境的物质形态表达与社会面貌的综合体现。但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聚落呈现出无比脆弱的应对能力,大量乡村聚落遭受"类城市"的建设性破坏,导致大量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形态消逝。本文尝试在对聚落格局分析的基础上,以性能化设计的理念为指导,从格局、风貌、基础设施、物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评判,针对传统聚落的薄弱点,建构整体性能化提升规划框架和技术路径,把乡村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与形态视为优先保护的对象,力求实现聚落环境保护与村民生活品质的同步提升,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乡村传统聚落的自然演进。

    2018年11期 v.42;No.382 33-4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7K]
    [下载次数:1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规划研究

  • 东北地区及其与京津冀地区城市网络关联研究——基于企业联系

    张艺帅;赵民;

    首先借鉴"流动空间"理论,从基于企业联系的城市网络关联度这一视角展开研究,以图揭示东北地区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特征和演化态势;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城市网络呈现不均衡、碎片化及多个"中心-外围"的发展态势。然后将研究拓展至与东北相邻的"京津冀"地区,以解读东北中心城市与京津冀中心城市之间的网络关联问题;通过测度企业总部与分支机构的联系,发现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与北京等特大城市的企业关联度明显强于其区域内部中心城市之间的企业关联度;据此提出,东北地区与京津冀正在融合为一个整体。基于此认知,本文最后探讨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及"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及策略。

    2018年11期 v.42;No.382 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8K]
    [下载次数:1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演化机制分析

    陈明;林浩曦;黄金川;

    在TFP分析框架下,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静态评价2000年以来全国13个主要城市群的投入产出效率,并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动态分析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分析表明,尽管空间分布差异仍较明显,但城市群总体投入产出效率稳步提高。从动态演化角度看,受制于技术变化指数的疲弱表现,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群TFP贡献有所下降,但各城市群综合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均表现良好,即城市群资源利用效率、规模集聚效率等均有所提高,且城市群所处发展阶段和动力机制差异显著。未来,应加强对城市群的差异化政策引导。

    2018年11期 v.42;No.382 54-6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2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区域合作:困境、成因及法律规制

    何登辉;王克稳;

    区域合作在我国各地不断地实践着,并呈现出合作类型多、领域广、层次杂等特点,与此同时,合作也面临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以行政区为单元的管理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统一的法治环境尚未形成,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造成困境的法律成因包括相关立法的滞后、合作协议缺乏法律效力、缺乏公众参与导致外部制约不足以及传统管制思维作祟。对于面临的困境,需要从法律层面进行相应的规制,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区域协作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强化合作协议的约束力,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区域合作以及地方政府要树立治理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以此推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

    2018年11期 v.42;No.382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1K]
    [下载次数:8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空间句法在城市规划实施评估中的应用探索——以云南省玉溪市总体规划为例

    王伊倜;杨滔;

    研究利用空间效率这一变量,构建了玉溪市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的空间句法模型,讨论了城市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与规划目标的异同及其原因,从而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和修改提供了决策基础。实证研究证明,空间句法作为城市空间量化分析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实施效果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视化效果,也有助于挖掘城市空间背后的功能使用逻辑。

    2018年11期 v.42;No.382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3K]
    [下载次数:1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继承与创新

  • 控引襟带:一种凭依江河的整体营城模式

    李小龙;王树声;朱玲;李岚;

    <正>1.何谓"控引襟带"中国江河众多,积累了深厚的凭依江河的治国营城智慧,"控引襟带"便是其中的重要一例。《辞源》所释:"襟带"即衣襟和腰带,比喻贴近之处,亦有江河形势险要之义;"控引"即"控制"、"掌握"。从现存的历史文献来看,"控引襟带"一词运用于中国古代规划中,着重表达凭借江河形势,规划布局城市,以利于国家及区域的控制和治理,同时创造出独特的江河城市格局和意象。例如

    2018年11期 v.42;No.382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3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儿童友好城市研究

  • 基于儿童友好城市理论的公共空间规划策略——以长沙与岳阳的民意调查与案例研究为例

    沈瑶;刘晓艳;刘赛;

    在解读儿童友好城市理论内涵、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明确儿童友好城市在空间层面应关注街道安全、游戏场建设等方面;通过岳阳的实证调研指出街道安全及儿童游戏空间(尤其是普惠型公共室内游戏空间)建设是当前我国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应关注的重点;分析现有长沙儿童友好相关的实践案例,总结出"政府+社会组织+高校"联合、"商业企业+社会组织"联合两种创建普惠型公共空间的实践方式。建议以社区空间为公共领域的重点,实行"儿童参与+设计导则"两步走的策略,因地制宜地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协同+社区居民自组织"的多元共建模式,构建"政策、服务、空间"三位一体地服务儿童及其家庭的社区公共空间体系。

    2018年11期 v.42;No.382 79-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6K]
    [下载次数:5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2 ] |[阅读次数:0 ]
  • 大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的时空特征研究——以上海为例

    翟宝昕;朱玮;

    儿童身体健康与户外活动密切相关,随着儿童肥胖问题的日益凸显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需要面向促进儿童户外活动的城市规划和空间设计。研究选取上海市6~18岁儿童和青少年为对象,采用网络问卷调研把握儿童健康和户外活动现状,量化分析其时空特征。发现儿童肥胖发生率高、户外活动强度不足;活动时间集中在周末白天,活动场地集中在小区绿地、锻炼场地和离家较近的公园。城市空间环境要素与儿童健康和户外活动显著关联,在上海市域层面,发现部分地区是儿童健康和户外活动明显的高值区或低值区,内环以内的儿童剧烈活动频率和时耗显著高于其他圈层;街区层面的路边停车、环境协调与文明、邻里关系和儿童活动设施质量等空间环境与儿童户外活动显著相关,尤其是活动频率;微观活动场地层面,儿童在街头空地和道路两侧人行道更多进行高时耗、高频率的剧烈活动。

    2018年11期 v.42;No.382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7K]
    [下载次数:18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1 ]
  • 土地开发强度对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以深圳市为例

    林晨薇;韩西丽;范京;

    中国城市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的过程,城市建设出现了高强度、高密度的趋势,作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儿童健康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户外体力活动是促进儿童身心、肢体、智力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接触和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居住区作为儿童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规划、设计以及管理都将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影响。本文从居住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出发,分析了开发强度的几个指标对于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以深圳市10~12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研、资料收集、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完成了土地开发强度各个指标与儿童体力活动水平各个指标间的关系分析。基于来自31处居住区,包括223个居住小区和37个城中村的736份有效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区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对儿童体力活动水平影响较大,毛容积率、人口密度、容积率和绿化率的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2018年11期 v.42;No.382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9K]
    [下载次数:10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儿童友好城市理念下安全街区与出行路径研究——以荷兰为例

    曾鹏;蔡良娃;

    儿童友好城市空间,不是要建设一个儿童主导的街区或城市,而是通过规划与管理等措施,提升原有街区或城市的儿童友好度。即以原有城市为基础,建立"儿童友好型"街区,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社会环境、完善的步行和骑行道路系统、能够促发儿童游戏,形成吸引人的环境等。在20世纪,对街区环境以及对儿童权利与需求的关注,促使各国进行了一系列街区环境改造实践。如荷兰的生活庭院(Woonerf)概念、儿童出行路径(Kindlint)等都是为了保障儿童能够自由而安全地独立出行而设立的。它们都试图以儿童的需求为衡量指标,达到居住街区能够满足所有人利益,对所有使用者友好的目的。本文以"儿童友好城市"理念为依据,在分析阿姆斯特丹、代尔夫特等城市儿童友好街区改造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安全街区与儿童出行路径规划设计理念与实施方法。对比我国城市居住区相关规划不足,以期对我国居住区及城市儿童友好度的提升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018年11期 v.42;No.382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8K]
    [下载次数:4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2 ] |[阅读次数:0 ]

遗珠拾粹

  • 福建屏南漈下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袁菲;葛亮;

    <正>1.概况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座落于屏南县南部文笔山南麓盆地之龙漈溪畔,海拔800余米,四面环山、双溪夹流。自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甘氏自浙江入闽开基建村,习武健身之风日盛,世代相传虎桩拳法,武举人、武进士等武将频出,是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也是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的祖居地。

    2018年11期 v.42;No.382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6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国外规划研究

  • 加拿大与日本共居社区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基于体制构建、空间组织、运营管理之特征

    窦瑞琪;

    共居社区是源于西方乌托邦理念的住房开发模式和社区类型,于1990年代传入亚太地区后呈现了新特征。在梳理共居社区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典型案例从体制构建、空间组织、运营管理3个层面对加拿大、日本两国共居社区模式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归纳该模式发展的核心特征和引进策略,并探讨了该模式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在理论方面,共居社区发展了社区规划理念并反映了其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在实践方面,共居社区的管理模式、决策机制对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具有参考价值,农耕与居住结合、注重邻里交往的加拿大模式可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开拓思路,改造旧建筑、以租赁方式运营的日本模式可为我国城市推广租赁住宅、发展街区制社区提供经验借鉴。

    2018年11期 v.42;No.382 11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8K]
    [下载次数:10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西班牙殖民体系下的维甘城市街道格局初探

    赵冲;严巍;胡安·拉蒙·希梅内斯·弗德乔;布野修司;

    网格状的街道肌理似乎一直是殖民城市的代名词,但由于殖民国家及植入的规划理念不同,其城市形态千差万别。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深入解读东南亚殖民国家的城市和建筑问题,通过对菲律宾维甘的田野调查以及历史地图、档案的分析,量化并揭示维甘城市街道格局的特性,构建维甘城市的规划模型。维甘的城市规划没有依照印地亚斯法规,反映出在殖民帝国强大的规划力作用背景下,多元的文化力才是决定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影响因子。

    2018年11期 v.42;No.382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4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城市交通与规划

  • 有轨电车沿线城市空间可达性优化策略研究——以南京河西地区为例

    钱才云;陈佳灯;周扬;刘旭;

    城市有轨电车交通建设正在国内兴起,其可与地铁、巴士公交等共同构建多层级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交通可达性是联系城市交通、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的关键性介质要素,其也是评价城市用地性质、规模、开发强度以及空间布局等合理性的重要方面。本文利用ArcGIS技术对南京河西有轨电车沿线地区进行了不同可达性时间圈层的测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开发强度以及用地混合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并剖析相关问题,进而对促进城市土地存量挖潜与空间集约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2018年11期 v.42;No.382 131-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5K]
    [下载次数:8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西安城市小学通学出行的时空特征与制约分析

    王侠;陈晓键;

    城市结构日趋复杂,家庭需求日益多元化,城市小学通学出行特征也出现了变化。伴随家长接送行为,通学出行联系了一系列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影响居民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反映出教育设施的服务水平。研究城市小学通学出行的时空特征与制约机制,可以为完善城市小学布局提供研究基础。通过对西安市6个样本小学500多份家庭活动日志的数据整理,汇总分析了西安市城市小学通学出行的时空特征,总结出30种家庭通学出行活动路径,从小学生个体能力制约、家长陪同出行的组合制约、以及权威制约等揭示通学出行的制约机制。初步提出基于家庭通学出行的城市小学布局思考。

    2018年11期 v.42;No.382 14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2K]
    [下载次数:1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