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明华;惠倩;
霍华德的著作《GardenCitiesofTomorrow》自被翻译为中文并引入中国后,关于GardenCity究竟应译为田园城市还是花园城市这一关乎理论核心思想的问题始终众口难调。本文试图通过对霍华德原著的深入研读,从Garden City理论背景的研究、规划方案的剖析、理论本质的解读、霍华德城乡观的挖掘、著作命名逻辑的分析五个方面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一方面,霍华德提出GardenCity理论的初衷是为解决当时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提供一种社会改革的"正确的思想体系",他在构建的理想城市GardenCity上寄托了对美好城市新生活的向往,garden代表了英国居住生活的传统;另一方面,"田园城市"这一译名,为GardenCity理论带来新的更深的误解。因此,唯有还原Garden City思想的本质,才能回归霍华德的本意。
2018年10期 v.42;No.380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9K] [下载次数:40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1 ] - 文超祥;刘健枭;
提出了传统城乡规划制度中的法律精神的秩序性、象征性、情理性等三个特征,分析了三个特征的表现及对当下制度建设的启示。指出,应当寻求自然和社会秩序中的和谐,反思象征性造成的诚信不足和实施不力的弊端,辩证地吸取情理性中的合理成分。
2018年10期 v.42;No.380 18-2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6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晓;方宇;王慧;何彦;
物流园区作为一类集约功能强大的、超大规模的新型物流集结点,已成为构筑高效物流运行平台的有效空间手段之一。以江苏省典型的物流园区为实证案例,一方面梳理和总结了省内物流园区的发展规律和大体脉络,另一方面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系统评估和定量分析了物流园区的选址现状,揭示其选址的种种现实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江苏省物流园区选址的类型模式和空间策略。
2018年10期 v.42;No.380 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4K] [下载次数:1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周剑云;戚冬瑾;
加顿伯格的规划语言学是将"规划"术语的理解还原为语言中的言语,并且"规划"一词作为言语符号具有莫里斯阐述的三种功能:指代、评价和规定。规划的核心仍然是格迪斯的"调查-分析-规划"行为秩序,规划行为与语言行为的功能一致。第一,规划行为作为"调查"实质是实现语言的指代功能,规划调查工作是客观现象或主观意愿的符号化;第二,规划作为"分析"实质是实现语言的评价功能,规划分析工作及其目的是对调查资料进行鉴定与判断;第三,规划作为"规划"的实质是实现语言的命令和规范功能,批准之后的"规划"就具体规定了土地用途及空间形态,就成为开发行为准则与开发控制的依据。因此,规划语言学成为关于规划的基础理论。城市用地作为规划的对象、意愿的载体、公共参与的平台以及管治的工具,在规划过程中具有多面属性。其中,土地用途分类是认识和描述城市客观现象的专业工具,也是综合表达城市居民主观意愿的专业语言。但是,"用途分类"作为规划管理的工具,与城市发展特征及规划的目的悖谬,应以"用途分组"作为规划管治工具。"用途分类"是遵循土地使用的差异化原则,"用途分组"是遵循土地使用的相容性原则,"用途分组"是基于规划管理目标对"用途分类"重新组合。针对我国城市用地分类规范及实践问题,本文建议构建具有统一分类规则的、多维开放的用途分类体系,以及建立明确的、刚性的、包容性的用途分组体系。用途分类适用于城市规划调查和研究,用途分组适用于法定规划与管理。
2018年10期 v.42;No.380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1K] [下载次数:8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钮心毅;陈晨;
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大城市郊区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仅要重视空间均等,以达到公共服务空间配置的地域平等,也必须重视空间公正,以达到公共服务空间配置在户籍人口、外来人口之间平等。以上海市奉城镇为案例,首先提出了适用于郊区城镇的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服务水平的测度指标。随后,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使用基尼系数对基础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空间均等和公正进行了定量测度。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与居住人口分布之间的空间不匹配是影响公共服务空间均等和公正的原因。郊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除了满足人均指标之外,还应以降低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的基尼系数为目标。
2018年10期 v.42;No.380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9K] [下载次数:1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刘林;刘科伟;董欣;贺建雄;魏东;
殡葬行业粗放发展所引发的"天价墓"、"死不起"等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作为公共产品的城市墓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事实上,城市墓地供需矛盾的本质是民众的择墓需求和墓地的政策供给间的不完全匹配。本文从需求视角切入,从总量规模和分类属性两个层面出发,开展墓地总量需求的变化规律、人群分类需求特征、总量与分类需求传导机制以及需求与供给政策的匹配关系研究。提出城市墓地的总量需求曲线,其特征可概括为:城市墓地总需求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阶段上升,在到达峰值后逐渐回落。发现不同市民群体在类型、价格、面积和生态性四个墓地属性上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特征,并将其需求划分为基本需求和提升型需求,以分别对应城镇公益性和经营性公墓的配置。认为上述市民择墓所关注的四个要素分别是文化、经济、社会和自然四个宏观维度在微观的映射,从而实现了微观的市民个体择墓需求向宏观的墓地总量需求的传导。市民择墓需求与政策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择墓类型和面积与政策导向不匹配、政策分类指导的差异性不显著和不同政策内容存在彼此矛盾和标准不统一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制定出台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指导性政策、法规以及明确城镇经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分类指导要求等殡葬政策调整建议。
2018年10期 v.42;No.380 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1K] [下载次数:9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武廷海;王学荣;叶亚乐;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保护"传统中轴线",结合申遗工作,加强钟鼓楼、玉河、景山、天桥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中轴线传统风貌特色。保护传统中轴线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元大都城市中轴线何在?与大内轴线是什么关系?与明清北京城市中轴线是什么关系?研究注意到,元大都设置了"中心台"作为都城规划设计的一个基本控制点,中心台是全城的中心点,位于都城中轴线上,因此可以通过确定中心台的位置来探索城市中轴线。根据文献记载发现中心台位于今鼓楼(元代齐政楼)之东,运用"参望"之法复原刘秉忠基于地理形势确定中心台的过程,限定了中心台的分布区间,并结合实地探勘与古图比对,基本锁定了元大都中心台的具体位置,确定了城市中轴线的方向,揭示了元大都城市中轴线与大内轴线并不重合,因而也不与明清北京城市中轴线重合的真相。对于元大都城市中轴线及中心台的研究,为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及保护传统中轴线和加强老城整体保护,提供了历史的、科学的基础。
2018年10期 v.42;No.380 63-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3K] [下载次数:1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 ] - 李浩;
采取"寻根探源"的研究思路,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19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提出过程及其主要内容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梳理,初步认识了"苏联规划模式"的历史渊源与脉络,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有关理论思想,是以国际特别是欧洲城市规划的技术发展为基础,将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与苏联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018年10期 v.42;No.380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7K] [下载次数:10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徐敏;吴佳雨;许从宝;
以明代以来沿海地区地方筑城过程中大量出现的外城形式为视角,通过其外城增筑的区域背景、外城形态特色等分析,来管窥沿海地区自明代以来地方筑城活动的演变。研究表明,明以来沿海地区的增筑外城现象是在当时复杂的区域海防形势下,以加固城防为主要目的的典型军事筑城行为,外城形态由简入精逐渐完备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整个沿海地区地方城池外围城防系统的演进和完善;沿海地区外城的形式呈现出类型丰富多元及趋向综合化的态势,而在县级城池中大量出现的形式各异的外城,打破了明代以来地方城池多为单一城墙的常例。
2018年10期 v.42;No.380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7K] [下载次数:7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