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

杂志社经理:李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访问量:1372883

编者絮语

  • 智慧

    石楠;

    <正>这些年,出现了不少标榜"智慧"的东西,常常占据媒体头条,吸引大家的眼光,也引起决策者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往模糊的东西,可以变得很精准;二是不少这些辞藻属于舶来品,翻译得准确与否?是否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甚至曲解,也很难说。规划师们最熟悉的一个词就是智慧城市。虽然没人给出公认的、通俗易懂的定义,但丝毫不影响它横行于规

    2018年09期 v.42;No.379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规划信息

  • 规划信息

    <正>高层信息_TOP VOICE习近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8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既

    2018年09期 v.42;No.379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规划研究

  • “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国际合作园区发展研究——现状、影响与趋势

    赵胜波;王兴平;胡雪峰;

    系统梳理了"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国际合作园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国际合作园区的作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判。研究表明,国际合作园区的建设,不仅有力支持了中国的产能合作和产业国际转移,也有利于与沿线国家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对于促进当地社会发展、推动国家间友好合作也具有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合作园区的发展兼受国内"推力"与国外"引力",是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国际合作园区覆盖范围将越来越广,产业门类将趋于多元,园区环境设施将日趋完善,民企日益成为中国海外园区投资的主体,此外,合作园区将进一步带动本土园区的发展。目前园区建设还存在分布不均衡、规划不合理、缺乏规划建设标准等问题,为此,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2018年09期 v.42;No.379 9-2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4K]
    [下载次数:19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城市人口预测及其城市规划意义——以北京为例

    丁成日;石晓冬;牛毅;崔承印;

    以北京为例,通过将人口增长动因分解的方式,根据人口增长组分预测2020年人口规模。人口增长动因分解法将北京人口机械增长分为就业驱动、发展机会驱动、公共服务驱动、社会关系驱动等不同动因组分。根据对常住人口的预测(增长动因分解法),再考虑到未统计人口,北京2020年人口规模在3000万~3250万(包括常住人口和未统计人口)。最后, 本文指出,常住人口预测对北京这样的世界性城市的规划管理的意义有限,并对控制北京人口增长的措施和效果持有异议,提醒关注人口控制带来的空间蔓延发展及其严重后果,指出市场经济下城市人口增长的不可控性。

    2018年09期 v.42;No.379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4K]
    [下载次数:3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大数据的北京空间构成与功能区位研究

    杨滔;

    大数据时代为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与其功能的互动提供了新视角。本文以北京为案例,首先分析了百度地图中城市网络的空间构成,即个体空间之间的复杂关联,并根据功能分类,分析了百度的兴趣点的聚集模式。其次,重点研究了城市空间构成的模式与功能聚集模式之间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基于此,本文认为不同的功能根据其规模大小、消费或服务人群、文化或品牌、运作方式等方面,采取不同的空间构成方式,并选择了不同空间区位,体现在不同的尺度上。

    2018年09期 v.42;No.379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8K]
    [下载次数:1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社区参与的新模式——以厦门曾厝垵共同缔造工作坊为例

    李郇;刘敏;黄耀福;

    曾厝垵作为"中国最文艺的渔村",近年来却遭遇诸多发展问题。在政府与公众无力突破发展瓶颈的情况下,其在"美好环境共同缔造"指引下,通过规划工作坊,实现多元主体协商共治下对曾厝垵持续发展的推进。本文从当前规划发展与曾厝垵建设问题入手,通过对中西方基于社会学视角审视规划建设的思考以及参与式规划理论与发展的回顾,结合曾厝垵规划工作坊的具体实践,阐明共同缔造工作坊作为社区参与新模式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2018年09期 v.42;No.379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6K]
    [下载次数:3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5 ] |[阅读次数:0 ]

土地利用

  • “三旧改造”政策背景下集体建设用地的再开发困境——基于“制度供给-制度失效”的视角

    姚之浩;田莉;

    集体土地的再开发已成为珠三角城乡更新的主要类型,已有研究较少针对土地开发制度给集体建设用地再开发带来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本文构建了集体建设用地"制度供给-制度失效"的分析框架,剖析番禺区集体建设用地再开发缓慢的困境。研究认为:转型期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入市制度不完整,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供需不均衡、农村非正式社区经济的制度约束和宗族产权认知局限,导致土地开发低效率制度的自我维系。农民集体在个体经济理性下选择了风险最小收益最高的流转出租,从而导致集体建设用地的短期次优使用路径依赖。三旧改造政策仅仅提供了集体土地再开发的有利条件,集体建设用地改造在更深层面受到集体土地流转政策、产权制度与城市产业政策的影响。

    2018年09期 v.42;No.379 45-5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9K]
    [下载次数:2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统筹利用的机制探索——德国土地整理实践的启示

    万涛;刘健;谭纵波;黄道远;

    介绍德国土地整理的相关历史经验和方法,认为德国土地整理遵循土地补偿、费用均摊的基本原则,通过详尽完善的流程设计和独立仲裁咨询的组织架构,实行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参与和以土地整理参加者联合会为核心的决策机制,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多重效益的整体目标,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针对我国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的统筹利用提出建议,包括以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发展为目标,以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镇级统筹建设用地指标为原则,采用政府引导、乡镇为主体、各方参与的组织协调模式,组建镇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统筹利用主体,制定实施导向的流程设计及运营方式等。

    2018年09期 v.42;No.379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9K]
    [下载次数:1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城市更新

  • 城市更新目标预期的“负效应”解析

    彭坤焘;

    公共政策目标预期未能充分达成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当下的城市更新由于产权复杂、利益腾挪空间窄、制度不完善等有别于增量建设时期的显著特征,存在一类尚未被系统认知和充分重视的"负效应",诸如:目标内在冲突或量化不当,付诸实践被证伪,规则制定反复博弈,或未经推演与试点便颁布推行,实施成本攀升,执行阻力较大。这类现象肇因于成本与时间约束,目标与规则的合理程度、执行力度被框定,"不确定性"也不可能消除,致使目标预期在形式上或实质上落空。消除"负效应",仰赖于开放治理体系构建,显性化真实成本,改善认知、判断与行动能力,引导各方参与主体效用函数与社会效用函数保持一致,并完善有效纠错机制,切实提升实施绩效。

    2018年09期 v.42;No.379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5K]
    [下载次数:10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苏州老城更新的绅士化发展进程及其对策研究

    何江夏;王雨村;

    苏州的老城更新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绅士化现象。绅士化在老城更新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人文发展方面起着促进亦或抑制的作用。保护与发展的价值观碰撞使老城更新的绅士化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特征并面临着新的时代诉求,即调整资源要素以应对人口结构失衡、构建良性促进机制来梳理多种绅士化动力因素、重构空间结构和形态以满足功能的置换。本文梳理苏州老城更新的绅士化进程特征,提出苏州老城的绅士化发展新模式、重塑绅士化的空间结构、重构绅士化的运行机制。

    2018年09期 v.42;No.379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2K]
    [下载次数:1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经营模式的差异性更新策略研究——以广州高第街历史街区为例

    吴俊妲;张杰;

    老城传统批发市场的更新不是迁与不迁之间非此即彼的问题。通过对高第街批发市场具体经营模式进行研究,得出高第街分期分步的差异性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策略。高第街的产业成因提示未来更新应顺应在各类因素影响下的发展态势,高第街批发市场的经营模式体现出批发业与制造业相渗透和商流物流分离的趋势,从宏观到微观的空间组织反映了经营性移民的聚集现象、商流物流的街区内分布、街道的时空利用方式以及功能对空间的适应性,这为高第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近中远期策略制定提供了依据。

    2018年09期 v.42;No.379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8K]
    [下载次数:1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北京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更新规划初探

    彭敏;

    交通基础设施的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总结国外交通基础设施更新的发展与实践,发现交通基础设施的更新不仅仅是交通的改善,更多的是基于城市整体环境提升、活力恢复、历史风貌延续等多元目标。当前北京对城市整体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城市交通改善的需求也更强烈。本文预判未来北京交通基础设施更新的趋势,认为建成区尤其是北京老城将愈发重视交通设施的更新,其更新类型将更加多样化,且逐渐重视交通灰色空间的利用。最后通过研究北京老城的3个规划案例,提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更新规划的设计流程、研究内容和规划实施保障。

    2018年09期 v.42;No.379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0K]
    [下载次数:10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继承与创新

  • 因时立形:一种动态接续山水格局的规划方式

    王树声;李岚;李小龙;朱玲;

    <正>1.何谓"因时立形"中国城市结合自然山水的人居创造并非一时之功,其历史实践总"有始有继",城市格局正是在累代承继中日臻完善。"因时立形"便是城市历时性格局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历史文献来看,"因时"即因循时间、时机,如《太平寰宇记》中的"远览古今,因时之宜";"立形"即建立形式,如《论衡·骨象篇》中的"禀

    2018年09期 v.42;No.379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8K]
    [下载次数:1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遗珠拾粹

  • 福建漳州天宝镇洪坑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张杰;庞骏;

    <正>1.概况洪坑村(古称鸿湖社)古村落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西部的天宝镇,东邻芝山镇,西连南靖县靖城镇,南临九龙江西溪,北靠天宝山,处九龙江西溪下游的冲积平原上。洪坑村原为洪姓聚族而居的村庄。明初,戴姓先祖戴从宣("开漳圣王"陈元光

    2018年09期 v.42;No.379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1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淘宝村研究

  • 解读淘宝村:流空间驱动下的乡村发展转型

    陈宏伟;张京祥;

    淘宝村是当前我国乡村发展转型的一种新兴模式,正在对许多乡村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和重塑作用。文章以流空间这一基础发展环境为出发点,构建乡村转型机制的解释框架,并且以山东大集镇淘宝村作为主要实证,证明互联网和物流系统的发展,使得基于流空间的电子商务摆脱了贸易对空间区位、距离的依赖,乡村因而可以克服地理区位的局限而具备了商品交易的基础条件,从而重塑了城乡间商品交易模式。同时,以流空间为媒介,广阔区域的市场支撑乡村多元化产品的生产,知识信息的互动流通促进乡村产业的创新,从而推动乡村向复合功能的转型。

    2018年09期 v.42;No.379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2K]
    [下载次数:3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2 ] |[阅读次数:0 ]
  • 电子商务对苏州消泾村发展的影响及规划思考

    周静;

    以苏州消泾村为样本,解析了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影响下,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主导的村庄所呈现出的一种新的灵活生产组织和围绕这种生产组织形成的新的空间形态。在这一过程中,消泾村逐渐转向一种以资源和信息为中心的地方性功能节点。而传统的规划手段很难符合这一类型村庄的发展诉求,尤其是在公共资源配置、行使规划发展权等方面,规划未来需要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

    2018年09期 v.42;No.379 106-11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3K]
    [下载次数: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淘宝村的演变历程与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广州市里仁洞村为例

    张嘉欣;千庆兰;姜炎峰;陈颖彪;

    淘宝村作为中国信息化快速发展阶段的重要产物,不仅是"电子商务+传统空间"的新业态,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以广州里仁洞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梳理"淘宝村"的演变历程、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村民、电商等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进一步解析村庄空间矛盾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研究表明:里仁洞淘宝村传统的村落空间形态已被重新塑造,电子商务发展进入瓶颈阶段,其主要阻碍包括土地存量不足、电商人才缺乏、同质化竞争激烈、空间紧凑且生活质量较低、道路和仓储空间不足等。据此,本文从品牌、产业配套、交通系统、生产与生活空间等方面提出空间优化策略,以期增强其竞争力与可持续性。

    2018年09期 v.42;No.379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8K]
    [下载次数:1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交通研究

  • 迈向更加可支付的机动性与住房——公交导向开发及其公平效应的规划解析

    林雄斌;杨家文;丁川;

    公交导向开发(TOD)能显著提升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并带来土地及住房的增值。然而,对一部分社会群体来说,这种可达程度的提升会增加其居住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可支付住房的可获得性。公交都市是我国高密度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仍缺乏对TOD公平性的关注。立足于我国现有偏向小汽车的交通投资、规划与政策所引发的问题,本文揭示公交导向开发应加强对空间均衡和社会公平的重视,并且介绍了美国一些城市在TOD规划建设中兼顾低收入群体保持住房可支付性的规划和政策措施。考虑到我国城市高密度的空间特征及发展公共交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指出为保障社会公平应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促进可支付的"住房-交通"系统、重视非机动交通的地位与作用、谨慎对待城市停车系统的供给。

    2018年09期 v.42;No.379 12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0K]
    [下载次数:10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城市街区制的起源、特征与规划适应性策略研究

    王峤;臧鑫宇;

    通过分析城市街区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探讨了街区制的影响因素和主要特征;基于对同尺度下的国内外城市街区模式的对比,总结了开放式街区与封闭式小区之间的区别。结合国外典型城市的街区制建设经验和我国城市面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现实问题,构建了具有弹性的典型街区开发单元,并从街区的开发模式、道路交通系统、空间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我国城市街区制的规划适应性策略。

    2018年09期 v.42;No.379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0K]
    [下载次数:2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0 ]

规划实施案例

  • 城市规划实施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聊城古城区保护与整治规划》实施之鉴

    郑国;刘舸;杨秋生;

    <正>1案例介绍聊城古城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区东昌湖内,总面积约1.2km~2。古城始建于宋代,全城以光岳楼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延伸的四条大街与城墙形成一个"田"字形格局(图1)。2006年,聊城市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聊城古城区保护与整治规划》。该规划详尽分析了聊城古城的历史变迁、城市特色、文化内涵与存

    2018年09期 v.42;No.379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8K]
    [下载次数:8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文化复兴目标下的武汉中山大道改造规划实施

    田燕;

    <正>1中山大道改造规划的缘起中山大道位于武汉三镇之汉口老城区,自西向东贯穿汉正街商贸区及英、俄、法、德、日五国旧租界,是老汉口串联汉商、华商到洋商的传奇商脉。中山大道原址为汉口城墙,1907年拆城墙建为后城马路,至今已有110余年历史,不仅是老汉口最重要的交通性干道和商业聚集地,也是拥有大量文化遗产的聚宝盆。

    2018年09期 v.42;No.379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1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