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敏;吴晓勤;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在推进"多规合一"的过程中,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基于"生态融城"理念,把握规划变革之趋势,借助空间资源整合的契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需求,探索一种从非建设用地着手,建构建设用地的良好结构与形态的新型城乡空间增长模式。通过连接性、渗透性、均衡性三大建构技术在各类空间中建立生态关联,并经过识别、评价、建构、管控与实施五个技术步骤形成结构合理、系统稳定、功能完善、空间耦合的网络化城市生态空间体系,引导城市整体形态与生态环境大格局的优化,并最终实现生态化与城镇化的和谐统一。
2018年07期 v.42;No.377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7K] [下载次数:17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彭翀;吴宇彤;罗吉;黄亚平;
以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为指向,选取2014-2015年国内外城乡规划的高校研究团队、主要期刊论文、国家科学基金、主要学术会议四个评判因素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探究近年城乡规划学科领域及其研究热点的发展特征,并重点分析研究热点的内容异同与成因背景。最后对我国城乡规划的研究趋势做展望,提出了城乡规划需要根植于社会需求的决策支撑研究、基于学科交叉的多维定量研究、面向信息智慧的技术应用研究及应对环境气候的绿色低碳研究等见解。
2018年07期 v.42;No.377 18-2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5K] [下载次数:2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孙洁;朱喜钢;宋伟轩;马国强;
进入后工业社会,文化消费在城市空间重构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南京市的实证,发现:大学师生、年轻白领、中产家庭以及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驱动了南京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周边地区的商业绅士化。其中,大学师生是激发空间商品化的初始力量,并且其文化行为改变了地区的场所特征。政府通过物质空间改造实现文化再生产,进而带动市场(商户)进行资本投入和自我更新,最终吸引了外来中产阶层消费者的集聚。商业绅士化造成对草根商户、低收入原住民和大学生的排挤,但是产生了积极的景观、经济和文化效应,因此迎合中产阶层文化消费的商业化改造可以作为高校周边地区衰退邻里活力再生的可行路径。
2018年07期 v.42;No.377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2K] [下载次数:1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 ] - 周政旭;
我国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山地地区,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与规律。本文在分析山地贫困现象聚集的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建构人居环境体系中自然、人、经济社会、城镇和支撑系统在内的空间因子与贫困现象之间的理论关联模型,并利用贵州省75县的数据,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方法加以实证。实证结果表明多项空间因素与贫困现象的产生有广泛的关联。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突出的人地矛盾、薄弱的县域经济与城镇发展水平所带来的经济整合能力落后、滞后的空间支撑能力三方面相互耦合,是贫困产生的重要空间机制。最后在空间规划、建设等层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2018年07期 v.42;No.377 33-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8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高银宝;谭少华;薛德升;曾献君;
农村土地开发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面临利益冲突及协调困境。以广东省韶关市区为例,通过访谈、问卷和部门资料整理取得一手数据,采用行动者网络模型分析土地转化过程中的利益协调和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单一主体主导的村庄土地开发存在较多的利益分配不协调,多主体协作开发能够较好地协调利益关系;行动者网络模型为土地开发利益协调提供了更系统完整的分析框架,开发前期的多主体分析有利于构建更加积极有效的行动者网络,促进利益平衡。建议未来农村土地开发实行"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多方协作"的开发模式,并加强行动者网络分析,促进农地顺利开发。
2018年07期 v.42;No.377 69-7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5K] [下载次数:1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何冬华;
轨道交通站点建设会带动周边关联地块价值的提升,进而引起与其土地增值收益密切相关的政府、轨道建设企业(投资主体方)、土地权属方之间的利益博弈。这一矛盾制约着轨道交通枢纽,特别是国铁、城际轨道、城市轨道交通等多方式换乘枢纽的交通、空间一体化发展。观察广州,发现其一体化开发中,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地方政府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干预多方竞争,另一方面也采用行政手段参与其中进行合作。基于此,提出公共配套分担、公共空间共享的土地利用方案,作为TOD土地增值收益再分配中博弈与干预的重要工具。
2018年07期 v.42;No.377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5K] [下载次数:1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麦地娜·哈尔山;母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交通顺畅和土地的集约利用已成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是城市发展政策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交通带动城市扩张与土地开发,城市空间格局与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交通的生成和交通模式的分担率。因此,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高其一体化程度,对于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本文基于节点-场所模型,通过建立节点及场所指标体系,考察乌鲁木齐市地铁1号线及BRT的14个站点周围区域交通-土地利用一体化程度,并据此对站点进行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站点类型的未来发展建议。
2018年07期 v.42;No.377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下载次数:1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何依;程晓梅;
传统市镇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物资交换通道上的节点,分布之广,类型之多,作用之大,是农耕时代不可或缺的城乡社会经济纽带。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推进,"市镇"这类特定的遗产形式走进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其作为商业社会表象和血缘社会本质的复合体,相对于通常意义的传统村落更具复杂性。宁波地区在浙东学派"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下,历史上商品经济发达,宗族社会壮大,传统市镇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体现着"商镇"和"乡村"双重属性。本文以宁波东钱湖韩岭村为例,将血缘社会的家族文化和地缘社会的市镇文化投射到村落空间形态中,提炼出商镇空间和村居空间的历史原型,并进一步针对传统市镇的"双重性"特征,探索基于商镇历史环境的系统性保护和村居格局的地段式保护模式,为我国传统市镇的保护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2018年07期 v.42;No.377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3K] [下载次数:1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张小平;闫凤英;
当前城市遗产保护主体的日益多元化,逐渐成为推进城市遗产保护的新动力,因此明确不同保护主体的行为机制对于提高城市遗产保护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有限理性的视角入手,建立城市遗产不同保护主体的博弈演化机制。首先通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划分城市遗产保护主体的第一利益圈层、第二利益圈层和第三利益圈层。其次针对不同的利益圈层分别选取上海新天地、M50创意产业园及田子坊三个案例进行比较,总结有限理性下不同保护主体之间的行为机制在动力机制、过程机制及约束机制上的异同。最后提出城市遗产的保护应"对症下药",同时建立政府、专业精英、遗产使用人及公众协同参与的机制,以解决当前城市遗产保护中面临的"主体困境"。
2018年07期 v.42;No.377 102-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0K] [下载次数:1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