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

杂志社经理:李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访问量:1372851

编者絮语

  • 共享

    石楠;

    <正>共享不是新概念,不过近年来这个词很热,去年曾有人把它列入年度十大流行词语。从国际上看,联合国"人居三"大会提出了一个目标:人人共享的城市,倡导"所有人的城市"的理念,今天的城里人,或者未来新增的城市居民,不管你的社会背景如何,都同等享有居住在城市、追求品质生活的权利,也同等享有参与城市建设、发展经济的机会。联合国从权利的角度入手,希望保障每位公民平等共享的权利,同时也隐含着每个人对于经济发展和品质提升的责任。其背后是希望通过城市规划等手段,提高城市的社会包容性,消灭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歧视。

    2018年07期 v.42;No.377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规划信息

  • 规划信息

    <正>高层信息_TOP VOICE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近日公布。《意见》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部署安排。《意见》确定,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实

    2018年07期 v.42;No.377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规划研究

  • 基于“生态融城”理念的城市生态网络规划探索——兼论空间规划中生态功能的分割与再联系

    吴敏;吴晓勤;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在推进"多规合一"的过程中,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基于"生态融城"理念,把握规划变革之趋势,借助空间资源整合的契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需求,探索一种从非建设用地着手,建构建设用地的良好结构与形态的新型城乡空间增长模式。通过连接性、渗透性、均衡性三大建构技术在各类空间中建立生态关联,并经过识别、评价、建构、管控与实施五个技术步骤形成结构合理、系统稳定、功能完善、空间耦合的网络化城市生态空间体系,引导城市整体形态与生态环境大格局的优化,并最终实现生态化与城镇化的和谐统一。

    2018年07期 v.42;No.377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7K]
    [下载次数:17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城乡规划的学科领域、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展望

    彭翀;吴宇彤;罗吉;黄亚平;

    以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为指向,选取2014-2015年国内外城乡规划的高校研究团队、主要期刊论文、国家科学基金、主要学术会议四个评判因素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探究近年城乡规划学科领域及其研究热点的发展特征,并重点分析研究热点的内容异同与成因背景。最后对我国城乡规划的研究趋势做展望,提出了城乡规划需要根植于社会需求的决策支撑研究、基于学科交叉的多维定量研究、面向信息智慧的技术应用研究及应对环境气候的绿色低碳研究等见解。

    2018年07期 v.42;No.377 18-2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5K]
    [下载次数:2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文化消费驱动的高校周边地区商业绅士化研究——以南京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

    孙洁;朱喜钢;宋伟轩;马国强;

    进入后工业社会,文化消费在城市空间重构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南京市的实证,发现:大学师生、年轻白领、中产家庭以及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驱动了南京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周边地区的商业绅士化。其中,大学师生是激发空间商品化的初始力量,并且其文化行为改变了地区的场所特征。政府通过物质空间改造实现文化再生产,进而带动市场(商户)进行资本投入和自我更新,最终吸引了外来中产阶层消费者的集聚。商业绅士化造成对草根商户、低收入原住民和大学生的排挤,但是产生了积极的景观、经济和文化效应,因此迎合中产阶层文化消费的商业化改造可以作为高校周边地区衰退邻里活力再生的可行路径。

    2018年07期 v.42;No.377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2K]
    [下载次数:1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 ]
  • 山地县域空间因子与贫困现象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周政旭;

    我国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山地地区,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与规律。本文在分析山地贫困现象聚集的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建构人居环境体系中自然、人、经济社会、城镇和支撑系统在内的空间因子与贫困现象之间的理论关联模型,并利用贵州省75县的数据,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方法加以实证。实证结果表明多项空间因素与贫困现象的产生有广泛的关联。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突出的人地矛盾、薄弱的县域经济与城镇发展水平所带来的经济整合能力落后、滞后的空间支撑能力三方面相互耦合,是贫困产生的重要空间机制。最后在空间规划、建设等层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2018年07期 v.42;No.377 33-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8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总体规划

  • 城市总体规划持续调整的现象与对策研究

    赵万民;孙爱庐;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作为城市规划体系第一层面的城市总体规划经历着持续调规的现象。在当前国家进一步强调城市规划重要性的情况下,城市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应得到更切实的维护。本文以西部某工业城市为例,梳理了2002-2015年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过程,得出城市用地调整是总体规划调整的核心因素这一结论;并试图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总体规划持续调整过程中各级政府间的诉求关系;最后针对该现象提出弹性与集约化的总体规划变革对策:一是强化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宏观指导作用;二是增强总体规划对用地控制的弹性;三是细化总体规划调整的审批程序;四是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及土地使用效率;五是树立全球视野,加强各级政府间的沟通。

    2018年07期 v.42;No.377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6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城市设计

  • 人工与自然互契的山地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以重庆市云阳县北部新区城市设计为例

    曹珂;李和平;肖竞;陈亮;

    将传统山地城镇天人和谐的价值理念融入现代山地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的建构,提出"人工—自然"的因借、人工景观自然化、自然景观人文化的山地城市景观设计原则;并结合重庆市云阳县北部新区城市设计方案,从城市总体景观的建构、天际轮廓线设计、滨水岸线设计、城市景观节点与标志物的布置四个层面具体论述了人工与自然相互契合的山地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2018年07期 v.42;No.377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1K]
    [下载次数:1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面向管理的滨水地区天际线控制规划——以武汉东湖为例

    陈伟;陈渝;罗黎勇;胡梦希;

    许多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在实践中未能收到良效,主要是由于忽视城市发展的渐进性与市场需求,并与管理需求缺乏有效衔接等。本文结合武汉环东湖天际线控制规划的工作实践,提出滨水地区天际线的规划编制要点和构建精细化管控体系的思路。一方面,规划编制应首先基于现状特质和城市愿景进行价值预判;然后,通过多渠道、跨学科的数据分析方式,多层次、多类型、多角度明确目标区域的现状特征、发展目标和控制策略。另一方面,规划成果应向管控文件有效转化,通过编制面向管理的技术导则、引入标准视点的三维实景模拟、量化管控指标并将其纳入管理平台辅助审批等方式,构建适应当前制度框架与精细化管理要求并易于操作的分区管控平台和分级审批体系。

    2018年07期 v.42;No.377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2K]
    [下载次数:8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继承与创新

  • 方域经画:一种区域山水人居格局的谋划方式

    李欣鹏;王树声;李小龙;高元;

    <正>1.何谓"方域经画"中国城乡规划不仅在城市及郊野层面重视对山水环境的凭依妙用,亦强调在更大地区层面对山川秩序的统筹经营,善于从大尺度山川形势谋划经营区域整体人居格局,"方域经画"是对这种规划思想和实践的一种概括。"方域",意为地方、区域,亦指具有共同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特定地域,即古人所谓:"山水地势,寻其脉络,辨其方域,了然易见。""经画",指整体经营、统筹计划。宋人程大昌云:"禹之经画,必以奠高山大川为始,盖高山既奠,则避碍有方,大川不迷,则浚距有向。""方域经画"作为一种统筹区域山川秩序、经营人居格局的空间规划理念,在古代舆图中亦

    2018年07期 v.42;No.377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1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土地利用

  • 基于行动者网络的农村土地开发利益协调研究——对韶关市区典型村的分析

    高银宝;谭少华;薛德升;曾献君;

    农村土地开发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面临利益冲突及协调困境。以广东省韶关市区为例,通过访谈、问卷和部门资料整理取得一手数据,采用行动者网络模型分析土地转化过程中的利益协调和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单一主体主导的村庄土地开发存在较多的利益分配不协调,多主体协作开发能够较好地协调利益关系;行动者网络模型为土地开发利益协调提供了更系统完整的分析框架,开发前期的多主体分析有利于构建更加积极有效的行动者网络,促进利益平衡。建议未来农村土地开发实行"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多方协作"的开发模式,并加强行动者网络分析,促进农地顺利开发。

    2018年07期 v.42;No.377 69-7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5K]
    [下载次数:1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土地增值收益再分配的博弈与干预——刍议广州TOD的竞合关系

    何冬华;

    轨道交通站点建设会带动周边关联地块价值的提升,进而引起与其土地增值收益密切相关的政府、轨道建设企业(投资主体方)、土地权属方之间的利益博弈。这一矛盾制约着轨道交通枢纽,特别是国铁、城际轨道、城市轨道交通等多方式换乘枢纽的交通、空间一体化发展。观察广州,发现其一体化开发中,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地方政府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干预多方竞争,另一方面也采用行政手段参与其中进行合作。基于此,提出公共配套分担、公共空间共享的土地利用方案,作为TOD土地增值收益再分配中博弈与干预的重要工具。

    2018年07期 v.42;No.377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5K]
    [下载次数:1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评价

    麦地娜·哈尔山;母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交通顺畅和土地的集约利用已成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是城市发展政策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交通带动城市扩张与土地开发,城市空间格局与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交通的生成和交通模式的分担率。因此,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高其一体化程度,对于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本文基于节点-场所模型,通过建立节点及场所指标体系,考察乌鲁木齐市地铁1号线及BRT的14个站点周围区域交通-土地利用一体化程度,并据此对站点进行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站点类型的未来发展建议。

    2018年07期 v.42;No.377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下载次数:1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遗珠拾粹

  • 湖北武汉谢家院子古村落

    徐国斌;童璐玲;

    <正>1.古村落概况谢家院子古村位于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街赵畈村(行政村),距武汉市中心城区约60km。古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东北枕山脉,南眺木兰山,西依滠水河,俨然一处绿水青山的古村聚居地。古村自西周就有人烟,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定居中原的谢氏先祖谢姓伯六公一脉后裔第四世祖东里公,辞官举家迁隐于此地,聚集组建谢家院子古村并传承至今。清嘉庆年间,王家从谢家手中购买谢家院子老宅,并进行改扩建。至晚清民国时,王家出了"神童"王惟善,其作为"洋务运动"公派学子曾留学比利时,官至民国

    2018年07期 v.42;No.377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遗产保护研究

  • 宁波地区传统市镇空间的双重性及保护研究——以东钱湖韩岭村为例

    何依;程晓梅;

    传统市镇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物资交换通道上的节点,分布之广,类型之多,作用之大,是农耕时代不可或缺的城乡社会经济纽带。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推进,"市镇"这类特定的遗产形式走进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其作为商业社会表象和血缘社会本质的复合体,相对于通常意义的传统村落更具复杂性。宁波地区在浙东学派"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下,历史上商品经济发达,宗族社会壮大,传统市镇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体现着"商镇"和"乡村"双重属性。本文以宁波东钱湖韩岭村为例,将血缘社会的家族文化和地缘社会的市镇文化投射到村落空间形态中,提炼出商镇空间和村居空间的历史原型,并进一步针对传统市镇的"双重性"特征,探索基于商镇历史环境的系统性保护和村居格局的地段式保护模式,为我国传统市镇的保护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2018年07期 v.42;No.377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3K]
    [下载次数:1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有限理性视角下城市遗产保护主体的行为机制——基于上海市三个案例的比较研究

    张小平;闫凤英;

    当前城市遗产保护主体的日益多元化,逐渐成为推进城市遗产保护的新动力,因此明确不同保护主体的行为机制对于提高城市遗产保护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有限理性的视角入手,建立城市遗产不同保护主体的博弈演化机制。首先通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划分城市遗产保护主体的第一利益圈层、第二利益圈层和第三利益圈层。其次针对不同的利益圈层分别选取上海新天地、M50创意产业园及田子坊三个案例进行比较,总结有限理性下不同保护主体之间的行为机制在动力机制、过程机制及约束机制上的异同。最后提出城市遗产的保护应"对症下药",同时建立政府、专业精英、遗产使用人及公众协同参与的机制,以解决当前城市遗产保护中面临的"主体困境"。

    2018年07期 v.42;No.377 102-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0K]
    [下载次数:1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规划教育

  • 城乡规划学“认知-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初探——以本科阶段的教学探索为例

    吴晓;王承慧;高源;

    认知-实践教学环节是人们获取知识、积累储存知识、改造整理知识并加以运用的过程。因此,本文聚焦于城乡规划学本科教学中必不可少却长期受到忽视的专业"认知+实践"类课程,基于笔者在东南大学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思考和体会,从内涵特点、问题难点、建设策略等方面入手探讨了这类课程的教学和建设路径,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遴选和确定、教学时间的统筹和组织、教学空间的安排和落实、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索等环节,旨在将其纳入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的建设轨道。

    2018年07期 v.42;No.377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2K]
    [下载次数:6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正>开门办年会诚邀全国各地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规划管理、编制和教学单位及相关领域机构,共同参与组织年会"学术对话"(原'自由论坛')活动,通过评议的申办单位作为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合作伙伴。1合作伙伴的基本要求(一)规划及相关领域管理部门限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上规划主管部门;规划及相关领域编制单位限甲级资质规划院;高等院校限已经通过城乡规划专业评估的高校(学院);相关领域机构。(二)合作伙伴单位须在所策划的选题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优势(提供相应佐证材料)。

    2018年07期 v.42;No.37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