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

杂志社经理:李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访问量:1372861

编者絮语

  • 空间

    <正>空间这个词最近很热,本来只是一个中小学生都熟悉的普通词汇,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但因涉及体制机制的调整,一夜之间成了网红词,有了特定的内涵,变得有点敏感,甚至讳莫如深。过去说空间,大多是指太空,比如空间站、空间通信、空间科学,都与航天有关。地理学是关于空间的科学,

    2018年05期 v.42;No.374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规划信息

  • 规划信息

    <正>高层信息_TOP VOICE习近平: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6日下午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总体上看,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加大力度。必须从中华民族长

    2018年05期 v.42;No.374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本刊特稿

  • 论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兼析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关系

    林坚;吴宇翔;吴佳雨;刘诗毅;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成为备受瞩目的问题。研究三者的关系发现:(1)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的初衷是立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其中的连接点;(2)自然资源监管可以区分为载体使用许可、载体产权许可和产品生产许可3个环节;国土空间首先是自然资源的载体,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对应资源载体使用许可,是载体产权许可和产品生产许可的前置条件;(3)空间规划服务并作用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现实类型多,但内容、管理逻辑基本相同,产生的冲突是因土地发展权管理权力之争带来的;(4)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表明,以资源保护为出发点的一级土地发展权管理,对属于地方事权的二级土地发展权管理产生了更强的约束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内容也将包括"建还是种"、"种什么"、"建什么"、"建多少"等;(5)未来两级土地发展权的统一归口管理,要求空间规划管理既要管好全域国土空间的重要控制边界,也得管住微观的用地、用海行为,这对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应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大计、长远大计,承担起基础性、指导性、约束性的功能;结合"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的"管""用"前提,设想构建"一总四专、五级三类"的新时代空间规划体系,推进"三基一水两条线,两界一区五张网"的保护开发边界"落地"。

    2018年05期 v.42;No.374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2K]
    [下载次数:15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2 ] |[阅读次数:10 ]

规划研究

  • 城市规划信用的受损——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规划变更检讨

    廖远涛;贺辉文;安东琪;

    城市规划是一种具有"契约"性质的公共政策,理应接受信用程度的检讨。城市规划理论上的较高地位遭遇现实的巨大落差,认可和支持度都较低,这种现象表征的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信用不足问题。本文立足于不完全契约理论,从规划变更入手,探讨了中国城市规划信用受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结论:(1)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不完全契约,规划变更是对规划契约的再调整;(2)规划变更对规划信用的效果分别作用于既有规划和新的规划,以此共同决定着城市规划的信用;(3)城市规划的信用受损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政府在规划变更中对于不完全契约中"剩余控制权"的积极使用。对此,应该尝试"剩余控制权"的分散和转移;贯彻"有权利必有救济"的法治原则,强化规划事前救济;制度设计不应以减少行政成本为单一准则,而应该重塑城市规划的信用为核心目标,以更精准的公众参与,提升救济的效率。

    2018年05期 v.42;No.374 18-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7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城市治理体系初探——基于北京S区城市管理模式的考察

    李晓壮;

    随着城市急剧转型,城市外在形态发生了显著改变,其内在治理架构也应随之做出深刻调整。通过调研,总结北京S区初步形成以"综合"、"下沉"为特点的城市管理模式,但是,实践中仍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参与主体单一、体制机制不完善、综合执法无保障、城管信息化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亟需推动旧有的城市管理架构向城市治理体系转型。本文以治理理论为依据,构建目标层、理念层、动力层、任务层四个维度的城市治理体系理论框架,以指导城市治理现代化实践。

    2018年05期 v.42;No.374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6K]
    [下载次数:1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紧凑的城市是低碳的吗?

    易艳春;马思思;关卫军;

    已有文献在解释城镇化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时,多集中在人口城镇化上,关于城镇空间形态的碳排放效应的实证研究很少。研究采用108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2003-15年间的城市样本数据,用居住密度度量城镇空间形态,对居住密度等变量影响碳排放的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居住密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在东部城市、中部城市、还是西部城市,居住密度的提高均显著地减少了CO2排放;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导致碳排放大幅度增长;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尚未到达"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位于曲线左侧;我国没有变成FDI的"污染天堂",相反绿色外资的引进显著地减少了城镇碳排放;中东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环境红利开始显现,而西部城市低碳的发展模式尚未实现。因此,中国提出的建立"紧凑城市"实现低碳发展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018年05期 v.42;No.374 31-3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8K]
    [下载次数:1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珠三角商贸型城中村的领域政治——基于广州市中大布匹市场区的案例研究

    梁小薇;袁奇峰;

    由专业市场带动形成的商贸型城中村在广州市城中村中数量众多,并处于长期的低端空间锁定状态,辨析商贸型城中村的领域政治变迁对广州市"三旧"改造有指导意义。通过考察广州市中大布匹市场区的时空演变过程,对商贸型城中村的领域政治格局进行分析,发现商贸型城中村的领域主体从农村集体组织置换为由农村集体组织和市场开发商组成的领域联盟;农村集体组织的产权不完整以及市场开发商垄断开发经营特权是导致领域主体置换的主要原因;各领域角色对低成本、低风险空间的追逐导致商贸型城中村呈现长期低端空间锁定状态。

    2018年05期 v.42;No.374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1K]
    [下载次数:1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调整型“穿孔”:开发区转型中的局部收缩——基于常州高新区黄河路两侧地区的实证

    何鹤鸣;张京祥;耿磊;

    城市的收缩与相应的社会经济情景密切相关,中国的城市收缩研究应该基于特定的转型语境。工业园区诞生于改革开放以来急速的工业化过程,而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中也将率先面临尤为严峻的收缩压力。当前经济环境与政府治理的转型特征,决定了中国工业园区的收缩现象往往并不是单纯的衰退。在空间表现方面,收缩与增长的现象共生拼贴;而在驱动因素方面,收缩很可能是政府主动推动转型发展的结果。本文以常州高新区黄河路两侧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开发区局部收缩的特征,解析了驱动收缩产生的政府干预作用,并将此类局部收缩现象界定为调整型"穿孔"。政府基于特定发展意图的干预行为,将增加局部收缩的产生概率与收缩程度。虽然局部收缩并不意味整体衰退,但政府仍然应该不断优化治理方式,寻求理性"收缩"与积极"再生"的协同路径。

    2018年05期 v.42;No.374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4K]
    [下载次数:1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 ]

城市基础设施研究

  • 城市内河空间生态化维稳规划策略推演

    李荷;杨培峰;

    研究突破城市内河空间传统的基于"功能主义"的片面式修复的现状,构建基于系统性提升的内河维稳规划建设模式。通过厘清城市内河发展演进过程以及既有问题,从城市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角度,探索内部秩序(河流本体的演绎过程)和外部秩序(建成空间影响下的互动演绎)在时空关系下的演绎过程,探讨城市建设对内河空间的影响及规划建设误区。结合对已有的城市内河改造案例的评析,明确城市内河具有自维持需求和与建成空间相互支撑的需求,提出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和外部空间机能稳定的协同互动的维稳复健思路,通过生态修复再造内河空间内部稳定性,以及通过关键节点复合优化促进城市建成空间外部稳态形成的城市内河空间规划建设策略,从而形成以水带城、以水兴城、以水健城的生态化营建新模式。

    2018年05期 v.42;No.374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7K]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GIS模型在城市消防站布局规划的应用研究

    林俊雄;江心;朱建国;曹万春;孔赟;

    我国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效果卓著,但消防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式发展并不协调。传统消防站选址和责任区划分随意性较大,难见合理性和科学性。规划以火灾问题和防护目标为导向,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在城市火灾风险评估和防护等级分析基础上,通过消防基本单元划分、消防路网模型构建和消防站GIS优化选址三步,实现消防站的整体布局优化。该方法综合考虑道路阻抗、城市火灾风险和重点防护单位分布,从空间角度优化调整消防站辖区,实现消防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利于避免规划选址的盲目性和理想化,实现消防站数量合理化和消防服务覆盖最大化。

    2018年05期 v.42;No.374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0K]
    [下载次数:19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继承与创新 专题一: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

  • 山不违人:一种强调人在构建山水秩序中主动性的规划理念

    徐玉倩;王树声;李小龙;石璐;

    <正>1.何谓"山不违人"中国规划强调城市与山水环境的融合,追求山、水、城关联互通的整体格局,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优秀规划传统。但在中国规划的实践历史上,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始终关照到自然山水环境,也有背离山水而导致城市与山

    2018年05期 v.42;No.374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1K]
    [下载次数:1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城市设计

  • 实施导向的用地精细化评价及分类设计导引——以上海松江经开区城市设计为例

    徐刚;廖胤希;冯刚;王一南;

    伴随着产业用地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为了保障相应的城市更新设计能够在空间上得以有效落位,本文提出将以实施为导向的用地精细化评价作为城市设计的前置条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用地分类设计引导。文章以上海松江经开区城市设计项目为案例,利用GIS信息系统,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以及建设绩效三方面选择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以地籍为单位的用地进行企业绩效量化数据统计计量其更新潜在成本,叠合区域平衡、用地价值、生态价值等区域发展的多维规划需求,最终得出精细化的用地评价结果。根据该结果,结合城市设计策略需求,对用地进行类型化的用地设计引导,并对城市的实际建设进行切实且弹性化的指引作用。

    2018年05期 v.42;No.374 69-7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0K]
    [下载次数:10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遗珠拾粹172

  • 福建泉州岵山镇茂霞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张杰;陈维安;

    <正>1.概况茂霞村坐落于闽南著名的侨乡——岵山镇东南部,岵山盆地内,为岵山古镇现有六大行政村之一。村域面积3.73k m~2,东临东山,西临庵尾,南临篮嘉山,北临黄乾岭,金溪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村。村内山地与林业用地居多,森林覆盖率高达75%。古村周边环有泉三高速、泉德公路、莆永高速,

    2018年05期 v.42;No.374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6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农村问题研究

  • 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研究——以浙江省江山市为例

    于一凡;徐文娟;

    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地方人口结构性变化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我国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养老服务缺乏、相关设施基础薄弱、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部分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条件不容乐观。研究基于2015年夏季面向浙江省江山市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条件的实地调研,从村庄层面对农村养老机构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与服务情况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形态和农村老年人在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农村地区不能简单沿用城市地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思路。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置既要综合考虑总量、布局和服务效率等几方面的关系,也要解决好均等化、标准化与差异化之间的矛盾。

    2018年05期 v.42;No.374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3K]
    [下载次数:19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民意调查的成都市新农村规划思路探索

    李竹颖;

    新农村规划建设是成都市开展城乡统筹工作十余年来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本文在回顾成都市新农村规划建设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开展对成都市城乡居民居住、从业现状与未来意愿的民意调查,以审视成都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成效与不足。调查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空心化现象仍然显著,就地城镇化进程仍旧缓慢。基于这一结论,本文从引导农村人口流动、推动"人、地、房"三者统一、促进"产村相融"、实现"建改保"相结合、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体制等多个方面探索未来成都市新农村规划思路转型,以期为其他城市实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2018年05期 v.42;No.374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7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版

  •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分级管控探索

    胡滨;曾九利;唐鹏;何为;温柔;

    为增强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落实总规编审分离要求,按照事权明晰、分级管控、刚弹结合的思路,成都市新一轮总体规划开展了强制性内容分级管控的探索,建立了对应国、省、市管理事权的三级管控体系,明晰了强制性内容分级分类的依据、探索了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成果表达形式和分级管控内容修改的规则等,在既不减规划内容,也不减少国务院及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审批及管理权限的前提下,实现总体规划管理的"刚弹结合",与规划事权相对应,对全部的强制性内容既能监督和督查,又预留有一定的灵活性。

    2018年05期 v.42;No.374 94-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5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的难点及核心要求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范梦雪;邱建;陈涛;曾九利;唐鹏;

    针对四川省省情,本文梳理了城市开发边界的难点,明确其内涵和划定范围,提出筑牢底线、确定规模和多规衔接这三大核心要求,提出城市开发边界的实施与管理建议,确保开发边界具有可行性和强制性。

    2018年05期 v.42;No.374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9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网络城市:内涵、特征与发育度综合评价——以成都市为例

    何为;吕斌;胡滨;曾九利;唐鹏;周国强;

    网络城市是全球化、信息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新的空间组织形态,是推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缓解城市病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一是通过明确网络城市的内涵、特征,构建网络化发育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丰富并完善了理论架构;二是以成都为实证,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了网络城市构建的路径与举措,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借鉴。

    2018年05期 v.42;No.374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06K]
    [下载次数:9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研究综述

  • 弹性城市与规划研究进展解析

    刘丹;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0%,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面临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维困境,同时还要应对变化莫测的全球化挑战,因此新常态下的中国城市发展需要弹性新思维。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城市和研究机构都开始关注弹性研究,并开展大量理论探讨和实践。在阐述国外弹性城市与规划研究脉络的前提下,分析了国内研究的进程和不足,指出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弹性城市和规划研究的必要性。

    2018年05期 v.42;No.374 114-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5K]
    [下载次数:20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