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远涛;贺辉文;安东琪;
城市规划是一种具有"契约"性质的公共政策,理应接受信用程度的检讨。城市规划理论上的较高地位遭遇现实的巨大落差,认可和支持度都较低,这种现象表征的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信用不足问题。本文立足于不完全契约理论,从规划变更入手,探讨了中国城市规划信用受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结论:(1)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不完全契约,规划变更是对规划契约的再调整;(2)规划变更对规划信用的效果分别作用于既有规划和新的规划,以此共同决定着城市规划的信用;(3)城市规划的信用受损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政府在规划变更中对于不完全契约中"剩余控制权"的积极使用。对此,应该尝试"剩余控制权"的分散和转移;贯彻"有权利必有救济"的法治原则,强化规划事前救济;制度设计不应以减少行政成本为单一准则,而应该重塑城市规划的信用为核心目标,以更精准的公众参与,提升救济的效率。
2018年05期 v.42;No.374 18-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7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李晓壮;
随着城市急剧转型,城市外在形态发生了显著改变,其内在治理架构也应随之做出深刻调整。通过调研,总结北京S区初步形成以"综合"、"下沉"为特点的城市管理模式,但是,实践中仍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参与主体单一、体制机制不完善、综合执法无保障、城管信息化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亟需推动旧有的城市管理架构向城市治理体系转型。本文以治理理论为依据,构建目标层、理念层、动力层、任务层四个维度的城市治理体系理论框架,以指导城市治理现代化实践。
2018年05期 v.42;No.374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6K] [下载次数:1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易艳春;马思思;关卫军;
已有文献在解释城镇化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时,多集中在人口城镇化上,关于城镇空间形态的碳排放效应的实证研究很少。研究采用108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2003-15年间的城市样本数据,用居住密度度量城镇空间形态,对居住密度等变量影响碳排放的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居住密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在东部城市、中部城市、还是西部城市,居住密度的提高均显著地减少了CO2排放;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导致碳排放大幅度增长;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尚未到达"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位于曲线左侧;我国没有变成FDI的"污染天堂",相反绿色外资的引进显著地减少了城镇碳排放;中东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环境红利开始显现,而西部城市低碳的发展模式尚未实现。因此,中国提出的建立"紧凑城市"实现低碳发展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018年05期 v.42;No.374 31-3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8K] [下载次数:1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梁小薇;袁奇峰;
由专业市场带动形成的商贸型城中村在广州市城中村中数量众多,并处于长期的低端空间锁定状态,辨析商贸型城中村的领域政治变迁对广州市"三旧"改造有指导意义。通过考察广州市中大布匹市场区的时空演变过程,对商贸型城中村的领域政治格局进行分析,发现商贸型城中村的领域主体从农村集体组织置换为由农村集体组织和市场开发商组成的领域联盟;农村集体组织的产权不完整以及市场开发商垄断开发经营特权是导致领域主体置换的主要原因;各领域角色对低成本、低风险空间的追逐导致商贸型城中村呈现长期低端空间锁定状态。
2018年05期 v.42;No.374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1K] [下载次数:1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何鹤鸣;张京祥;耿磊;
城市的收缩与相应的社会经济情景密切相关,中国的城市收缩研究应该基于特定的转型语境。工业园区诞生于改革开放以来急速的工业化过程,而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中也将率先面临尤为严峻的收缩压力。当前经济环境与政府治理的转型特征,决定了中国工业园区的收缩现象往往并不是单纯的衰退。在空间表现方面,收缩与增长的现象共生拼贴;而在驱动因素方面,收缩很可能是政府主动推动转型发展的结果。本文以常州高新区黄河路两侧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开发区局部收缩的特征,解析了驱动收缩产生的政府干预作用,并将此类局部收缩现象界定为调整型"穿孔"。政府基于特定发展意图的干预行为,将增加局部收缩的产生概率与收缩程度。虽然局部收缩并不意味整体衰退,但政府仍然应该不断优化治理方式,寻求理性"收缩"与积极"再生"的协同路径。
2018年05期 v.42;No.374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4K] [下载次数:1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 ]
- 李荷;杨培峰;
研究突破城市内河空间传统的基于"功能主义"的片面式修复的现状,构建基于系统性提升的内河维稳规划建设模式。通过厘清城市内河发展演进过程以及既有问题,从城市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角度,探索内部秩序(河流本体的演绎过程)和外部秩序(建成空间影响下的互动演绎)在时空关系下的演绎过程,探讨城市建设对内河空间的影响及规划建设误区。结合对已有的城市内河改造案例的评析,明确城市内河具有自维持需求和与建成空间相互支撑的需求,提出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和外部空间机能稳定的协同互动的维稳复健思路,通过生态修复再造内河空间内部稳定性,以及通过关键节点复合优化促进城市建成空间外部稳态形成的城市内河空间规划建设策略,从而形成以水带城、以水兴城、以水健城的生态化营建新模式。
2018年05期 v.42;No.374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7K]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林俊雄;江心;朱建国;曹万春;孔赟;
我国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效果卓著,但消防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式发展并不协调。传统消防站选址和责任区划分随意性较大,难见合理性和科学性。规划以火灾问题和防护目标为导向,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在城市火灾风险评估和防护等级分析基础上,通过消防基本单元划分、消防路网模型构建和消防站GIS优化选址三步,实现消防站的整体布局优化。该方法综合考虑道路阻抗、城市火灾风险和重点防护单位分布,从空间角度优化调整消防站辖区,实现消防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利于避免规划选址的盲目性和理想化,实现消防站数量合理化和消防服务覆盖最大化。
2018年05期 v.42;No.374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0K] [下载次数:19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胡滨;曾九利;唐鹏;何为;温柔;
为增强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落实总规编审分离要求,按照事权明晰、分级管控、刚弹结合的思路,成都市新一轮总体规划开展了强制性内容分级管控的探索,建立了对应国、省、市管理事权的三级管控体系,明晰了强制性内容分级分类的依据、探索了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成果表达形式和分级管控内容修改的规则等,在既不减规划内容,也不减少国务院及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审批及管理权限的前提下,实现总体规划管理的"刚弹结合",与规划事权相对应,对全部的强制性内容既能监督和督查,又预留有一定的灵活性。
2018年05期 v.42;No.374 94-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5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范梦雪;邱建;陈涛;曾九利;唐鹏;
针对四川省省情,本文梳理了城市开发边界的难点,明确其内涵和划定范围,提出筑牢底线、确定规模和多规衔接这三大核心要求,提出城市开发边界的实施与管理建议,确保开发边界具有可行性和强制性。
2018年05期 v.42;No.374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9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何为;吕斌;胡滨;曾九利;唐鹏;周国强;
网络城市是全球化、信息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新的空间组织形态,是推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缓解城市病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一是通过明确网络城市的内涵、特征,构建网络化发育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丰富并完善了理论架构;二是以成都为实证,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了网络城市构建的路径与举措,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借鉴。
2018年05期 v.42;No.374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06K] [下载次数:9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