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佳;赵民;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发展区间,以持续扩大投资规模来谋求经济增长的传统路径已经难以为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突破长期来形成的路径依赖,促进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走上转型和创新之路。本文以深圳市为比较研究的标杆,同时以广州与天津市作为比较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三市1986—2015年期间需求侧"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后引入供给侧多增长要素解析城市经济增长的显著贡献要素及其贡献度;同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背景及政策导向,对三市发展的路径特征及变化趋势做辨析。最后基于比较研究,从三个方面探讨新时代的特大城市发展之路及城市规划对策。
2018年03期 v.42;No.372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2K] [下载次数:20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张航空;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人口流动对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流动人口统计归属背景下城镇化水平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人口流动使得最近两次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分别比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高了4.41和9.59个百分点;流动人口的流入和流出同时抬高了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城镇化水平,东部地区省份和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城镇化水平比实际水平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在剔除了流动人口的影响以后,最近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了7.01个百分点,而不是数据显示的12.18个百分点,流动人口的正确归属使得城镇化水平降低了5.17个百分点;跨省流入人口、省内流动人口和跨省流出人口在不同的省份扮演不同的角色。
2018年03期 v.42;No.372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0K] [下载次数: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郑国;
西方传统认识论主要关注知识本身和认知过程,而中国传统知行观不仅关注知识的来源,还特别关注知和行的关系。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以知行观为指导,知行并进,将儒家伦理和道德原则物化于城市建设实践中,同时又通过空间环境的营造规训民众行为,强化了城市规划与传统国家治理的内在关系。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知行观受到强烈冲击,城市规划也深受西方理论的影响,导致知行脱节。在当前中国正在步入知识社会之际,城市规划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知行观的深刻内涵,结合时代的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破解知行矛盾,使城市规划成为城市善治的重要平台和支撑。
2018年03期 v.42;No.372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3K] [下载次数:10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赫磊;戴慎志;王岱霞;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的需求预测是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利用中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在上海城市地下空间2006年和2008年两次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应用Stata、SPSS、Arc GIS等工具,以空间回归模型为经典模型进行地下空间规模需求预测的实证研究,发现:上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受到经济社会宏观发展指标的影响,与人口密度、人均GDP显著正相关,与房地产价格不相关;上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在中心城区与外围郊区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上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处于"快速提升"阶段,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上海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规律,深刻把握预测城市地下空间需求规模的模型方法,为上海市及其他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提供理论分析工具。
2018年03期 v.42;No.372 30-4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7K] [下载次数:1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金广君;
以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为对象,回顾美国城市设计的演变历程与实践特征,梳理中国城市设计的两个不同发展路径。通过城市设计案例的比较,分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异同,最后从法定地位、实施规则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对城市设计实施落地问题提出了建议。旨在理清城乡规划学和城市设计学科的"分层"关系,避免在设计环节上重复或重叠造成的浪费,促进中国城市设计学科健康发展。
2018年03期 v.42;No.372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6K] [下载次数:2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0 ] - 于涛;张京祥;罗小龙;陈眉舞;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基于人本视角建设一个发展更加充分、均衡的城市,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充分保障,新时代城市规划亟需向"人本规划"转型。本文首先基于历史维度,分析了西方和中国人本规划思潮的演进过程与规律;针对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正在发生的四大转型,以南京为实证,提出"人"是城市发展动力的核心问题;从"安居""乐业"两方面基本需求出发,对不同收入家庭群体、不同层次劳动力群体进行了调查,进而提出人本视角下城市发展动力转化提升的路径。
2018年03期 v.42;No.372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7K] [下载次数:2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白正盛;
以实用为核心准则论述村庄规划的重要意义,分类介绍村庄规划的需求和内容,提出实用型村庄规划的类型、内涵和实践案例,以及村民参与编制村庄规划的方法,为推进我国的乡村规划实践提供指导。
2018年03期 v.42;No.372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4K] [下载次数:1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 ] - 詹庆明;岳亚飞;肖映辉;
利用QGIS平台重构地图技术,结合RS和GIS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从1870年以来武汉市建成区扩展演变趋势,并与对应时期各版城市总体规划相比较,挖掘规划对于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从建成区的扩展演变来看,1950—1970和1995—2010两个时期扩展最为迅速,主要是工业区的发展和经济开发区的带动。整体的扩展模式是从初始的三镇独立沿江发展,逐渐形成空间"十字"发展模式,后期呈圈层向外推进和沿主要交通道路的"外延式"扩展。各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明显,尤其是对工业区和经济开发区的规划,而对居住区的规划指导作用相对偏弱。城市的实际发展规模与规划在每一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偏差。目前武汉市在实际发展规模、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等要素上与2010版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耦合度较高,绿地规模距规划目标差距较大。本文主要在两个方面具有创新:(1)利用地图重构的技术方法将历史追溯到1870年,结合遥感影像数据探究了武汉市建成区近现代比较完整的发展演变过程;(2)研究不同阶段武汉市规划与城市实际发展的耦合度。
2018年03期 v.42;No.372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7K] [下载次数:1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刘博敏;
2010年后城市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我国城市新一轮的发展正在呈现回归城市滨水区的态势。近期国际城市滨水地区发展实践表明,城市滨水地区可以帮助恢复与提升城市发展活力、改善地区环境、抓住发展机遇、重塑地区特色与形象。不同于城市一般地区,城市滨水区在发展效益、景观环境、公共生活、功能混合以及区域共享共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对窑湾、西津渡、南山寺周边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规划实践案例过程的分析,揭示滨水地区项目能够协同或促进其周边地区、城镇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与措施。首先,保护、修复项目所处的地区或城镇原有的生态河道水系,为城市滨水区项目引领地区高品质发展建立基础;其次,在规划设计范围内建立起具有明确功能与环境景观优势的滨水开放空间中心,以促使滨水区吸引区域协同共享、共建平台的形成;在核心项目与场所形象上需创造出能获得社会认可的特色意象,这些设计的"创新"常常会成为实现滨水区发展目标的关键。有效保护与利用城市滨水区,已成为这个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2018年03期 v.42;No.372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0K] [下载次数:1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2 ]
- 彭震伟;刘奇志;王富海;陈秉钊;石楠;袁锦富;王世福;许槟;赵天宇;相秉军;丁元;
<正>彭震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本学术对话主持人):2011年城乡规划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后,这个学科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同时,对于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的要求也有了很多变化,这几年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城乡规划的实践领域,都有不少困惑,更有很多思考和探索。尤其是,国家在顶层设计层面对城乡规划的作用做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2018年03期 v.42;No.372 80-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9K] [下载次数:1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吴唯佳;吴良镛;王凯;石崧;石楠;张勤;刘奇志;吕传廷;毛其智;李亮;武廷海;
<正>吴唯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本学术对话主持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后,我国将为2049年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此前已开始加强2049战略研究。特大城市地区是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市密集地区,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的战略引领地区。如何肩负使命,总结经验,认识规律,引领实现
2018年03期 v.42;No.372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7K] [下载次数:10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金忠民;叶贵勋;张帆;邹兵;张尚武;杨明;李勇强;孙娟;肖志中;汤海孺;阎树鑫;
<正>金忠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本学术对话主持人):新一轮单元规划为落实城市战略目标、传导底线约束要求、弹性应对未来不确定性,为特大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管控提供载体,其在编制体系、类型划分、技术方法上逐渐受到重视。首先,必须优化规划编制体系。目前,总规与控规衔接的中间层次主要有分区规划和单元规划两类。分区规划较多在处于增量规划阶段的地区编制,存在实施主体模糊、与控规衔接不畅、
2018年03期 v.42;No.372 95-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7K] [下载次数:10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赵中枢;
<正>在1996年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席宗泽院士就说过,"中国跟欧洲比,都有悠久的历史,欧洲始终是四分五裂的,现在正在推行欧洲一体化,中国在两千年前已经有大一统帝国"。大一统帝国的交通、通道,经过岁月的积累,形成文化线路。目前谈论的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的产生,体现了中央政权对国土、国家统一管理的诉求,具有重要的国家意义。文化线路客观上存在一个体系,有大有小。例如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城、蜀道等可以算大
2018年03期 v.42;No.372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8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董卫;
<正>文化线路是这几年在国内盛行的一种遗产保护的思路。现在借助南粤古驿道这个案例,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更广义的角度来思考文化线路概念在中国的发展?从欧洲的经验来讲,文化线路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对1000多年前北欧海盗南下路径的研究,继而是对基督教在欧洲传播路径的研究。到了当代,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概念具有明显的欧洲特征,可以说是欧洲特色的大遗址系统。比如纺织工业、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的发展路径,大多都是跨国的,反映出早期欧洲工业化
2018年03期 v.42;No.372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1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立勋;
<正>自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湾区"引起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广泛讨论。"湾区"的概念不仅新颖、时尚,而且确实有很多意义和题材值得挖掘和演绎。但就"粤港澳大湾区"而言,"粤港澳"才是其关键词。与其他城市群(城市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其一,这是一个跨制度的区域。粤、港、澳地域相邻、文化同源、关系向来密切,但是实
2018年03期 v.42;No.372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1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黄瓴;
<正>学术对话组委会事先提出"微更新七问",以下根据重庆的社区实践尝试作答。(1)微更新,微在哪。随着我国逐渐迈入新型城镇化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在关注区域统筹发展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日常生活空间。"微更新"成为改善和提升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微"主要体现在对具体的人、街巷和社区的具体关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及"人居三"倡导的《新城市议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微更新首先涉及价值观念的转变,即将现状一切条件(包括人),视为珍贵的存量资产(asset)。
2018年03期 v.42;No.372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9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陈天;
<正>气候变化已经逐步成为全球范围内倍受关注的问题。在《巴黎协定》中,中国从战略规划的角度确定了减排目标,即2030年单位GDP碳排量较2005年下降60%;未来30年低碳产业占比达到30%~50%;城市交通出行结构里公交出行占比达到30%以上;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数值。当今城市占全球陆地不到1%,其能耗却占全球总量的75%。为完成《巴黎协定》目标,气候适
2018年03期 v.42;No.372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下载次数:9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新海;
<正>从主持人的介绍和大家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共享的现象早已有之,从公厕、旅馆到公共图书馆等等,但现在讨论的共享或共享经济的概念却又不很清晰,缺乏明显的界定和共同的内涵。为什么一个早就存在的生活现象会在当今重新成为影响现实社会、甚至城市未来发展的经济现象和趋势而被广泛重视,我以为一是因为资本的介入,共享成为了一种经济模式,就像脱缰的野马,利弊瞬时显现、爆发,对社会造成巨大冲击;二是与IT技术的结合,使得共享得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共享经济不仅是脱缰的野马,更是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对城市未
2018年03期 v.42;No.372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昕;
<正>城市很复杂,从规划建设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城市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人文、科技和生态可持续。人文是城市发展的基因,因为它有更多的惯性,变化慢,使这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持续性的主线;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一直在推动人类进步,科技变异很快,新的科技成果日新月异,是城市功能进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城市发展过程中底线的问题,是一个保险盒,如果突破了这个底线,城市将在劫难逃。对应人文、科技和可持续发展,人文的背后是一个社会规律的问题,在科技的背后新技术往往要通过产业的方式推进,而
2018年03期 v.42;No.372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8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罗小龙;
<正>实际上城市收缩离我们并不远,只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规模空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家还未能深刻感受到城市收缩。在联合国有关收缩城市的研究报告中,60%的收缩城市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位于中国和印度,中国有50个收缩城市。下面谈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不同国家出现的城市收缩有着不同的机制。目前,世界各地都在谈城市收缩,但是城市收缩还没有一个很成熟的理论。城市收缩就是
2018年03期 v.42;No.372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5K] [下载次数:2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