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东峰;刘正莹;殷成志;
气候变化的时空复杂性与环境正义的实施困境,成为地方规划行动的基本挑战。在理论层面上,"减缓—低碳"和"适应—弹性"目标/模式的内在差异及矛盾冲突,导致地方规划行动抉择的复杂化。在实践层面上,地方规划行动通常难以产生预期效果,其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整体协调机制。针对气候变化之下的地方规划行动,提出应遵循整体利益、责权对等、适应优先、最大收益和补偿行为等基本原则;需根据风险暴露程度、脆弱性和碳排放强度等三个衡量标准,在适应、适应为主/减缓为辅、减缓为主/适应为辅、减缓与适应兼顾、减缓等备选方案之间,做出地方规划行动的理性选择;建议推进国家制度建设,以化解地方行动在战略、知识和行动阶段的现实瓶颈。
2018年01期 v.42;No.369 35-4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9K] [下载次数:1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杨俊宴;史宜;
随着特大城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深化,市级中心与区级中心的职能、空间逐步分异,这是城市中心体系构筑的重要基础,也是特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尤其在消费服务网络化冲击下的现代社会,中心体系日益呈现出等级扁平化和业态多元化的趋势,区级中心的科学布局也成为城市规划实践中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从区级中心的空间选址机制入手,剖析其片区内可达性、服务均衡性和空间叠合性特征,进而提出空间板块的模式,据此可建立基于空间板块模式的城市区级中心空间布局理想图式。在此基础上,以武汉为样本案例,通过实践探索理论方法的应用及完善。城市中心体系、交通结构的改变以及城区河湖走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使区级中心板块模式进一步拓展和变形,以适应不同的城市。
2018年01期 v.42;No.369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6K] [下载次数:1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刘长安;张玉坤;赵继龙;
从社区层面入手研究农业要素与城市的融合,将食物生产、居民生活和社区生态等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关联起来,提出容纳整个农业生产链条和完整物质循环代谢系统,与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相融合的城市"有农社区"理论模型,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以期突破当前主流的社区建设模式,探索一条农居一体、循环代谢的新型生态社区建设之路,对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进行有益补充,也为我国当前生态社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
2018年01期 v.42;No.369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7K] [下载次数:1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唐相龙;王德;李百浩;
以时任兰州市市政建设科科长任震英主持完成的1951年《兰州市都市建设计划草案概要》和1952年《兰州市新都市建设计划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社会制度变迁与国民经济恢复的历史宏观背景之中,分析了兰州都市建设计划从"工业为副"到"工业为主"的规划思想流变过程,以及从"欧美模式显性延续"到"苏联模式隐性介入"的规划范型演进历史。认为中国近代都市计划被欧美模式等外来城市规划思想介入的过程是非连续性的,明显具有阶段性和局部性。兰州市1951年和1952年先后编制的都市建设计划的发展变化过程极具历史代表性,"以小见大"地印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规划范型从以欧美模式为主导的都市计划向以苏联模式为主导的城市规划演变的路径。
2018年01期 v.42;No.369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7K] [下载次数:8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乔艺波;
公共利益是规划价值观的核心,公共利益概念内涵的流变可以反映规划价值观的演变。在简要回顾西方哲学思想视野下的公共利益概念及城市规划理论中的公共利益概念演变的基础上,指出两者遵循从"一"到"多"的演变逻辑。通过对美国和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公共利益演变的考察,指出两国规划实践中公共利益的内涵不断扩展,所体现的规划价值观呈现殊途同归的趋势,"殊途"源于国体和发展阶段不同,"同归"是由于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和对普世价值的认同;并提出在新的社会趋势下,城市规划一方面需要坚守多元包容的规划价值观,另一方面需要在决定公共利益时限定公众参与的范围。
2018年01期 v.42;No.369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6K] [下载次数:1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唐伟成;
考察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轨迹,空间政策是国家启动经济增长的常规手段之一,伴随早期实施的沿海开放战略,空间政策呈现"梯度"、"密集"投放的特征。而空间政策本身的"刺激"属性,使其在宏观经济高涨期表现出"失效"的一面,乃至对国家的宏观治理起到了"对冲"、"削弱"的作用。城市规划是有效落实国家空间政策的资源配置工具。经济高速增长中的城市规划具有显著的经济导向与增量特征,但也因此深受国家宏观经济波动与治理周期的影响。空间政策与城市规划一同成为了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治理经济周期波动的宏观调控工具及空间保障机制,而两者也将在配合治国方针总体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2018年01期 v.42;No.369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3K] [下载次数:8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左为;
梳理了"留白"的艺术与思想源头,尝试解析了留白的本义及其思想内涵,认为"留白"作为一种朴素的规律和行事之道对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回顾了我国城市规划至今的种种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认为城市规划的多解性和城市的复杂性问题正需要"留白"的思想加以补充。城市规划语境下的"留白"思维内核主要体现在计利长远、格局为先、有机生长和少就是多。虽然留白的"白"具有多义性,但是当前城市规划语境下留白的内容主要在生态留白、市场机制留白、社会参与留白以及文化空间留白上,并分别对这几个方面的留白做了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策略梳理,进而尝试将上述"留白"内容纳入城市空间体系和规划体系。
2018年01期 v.42;No.369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2K] [下载次数:1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袁奇峰;蔡天抒;
早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被视为政府的事务,由政府、文保专家和规划师等少数精英来推动,他们基于文化自觉建构了自上而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市场化改革、产权改革的社会转型期,由于个人、企业、发展型政府的逐利诉求,保护体系逐渐异化,出现了不少"保护性开发"的实践。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出于文化认同的需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始受到第三方组织、社区居民乃至市民的关注,启动了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基于此,本文依托社会治理理论,以广东民间文化保育组织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广东社会参与网络是如何建构的,以及这个网络在推动历史文化保育实践中的影响力与局限性,提出以社会参与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2018年01期 v.42;No.369 92-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5K] [下载次数:2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孔惟洁;何依;
"非典型名村"指那些没有列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历史村落。在这类村落中,历史源头清晰,传统生活尚存,却没有成片的传统风貌民居和完整的历史空间结构,历史信息通常以零散化的形式隐含在现代机体中。这类村落的数量庞大、涉及面广,是延续传统文化生活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之外的"边缘性"群体,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约束、资金投入和建设引导,随着快速城镇化带来乡村剧变,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残存在现代化的夹缝中,乡愁无处寄托。本文以宁波市东钱湖下水村为例,通过农耕环境的整体保护、历史节点的集成串联、院落单元的重点修复等选择性保护措施,针对乡村社会记忆和文化复兴,来探讨"非典型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2018年01期 v.42;No.369 101-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6K] [下载次数:2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