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

杂志社经理:李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访问量:1359951

编者絮语

  • 人居三

    石楠;

    <正>联合国开了一个会,全称是"联合国第三次住房与可持续城镇化大会",简称"人居三"。这个会很大,到会人数3万多,代表来自167个国家。大会套小会,4天时间,共举办了1000多场活动,包括8次全体大会,6个高层圆桌会议,4次理事会,16个利益代表圆桌会议,10场政策对话,22个特别论坛,3个城市对话,1个媒

    2016年11期 v.40;No.355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规划信息

  • 规划信息

    <正>高层信息_TOP VOICE国务院批复同意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国务院于近日批复同意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的批复》,《规划》实施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

    2016年11期 v.40;No.355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求是理论论坛获奖论文选登

  • 基于社会-空间生产的社区规划——新清河实验探索

    刘佳燕;邓翔宇;

    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和多元的社区发展需求对社区规划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具有显著在地化特征和实践导向的社区规划面临来自传统规划技术路线、研究视角和基础理论等诸多困境制约。文章借助社会-空间辩证法视角,总结我国现代居住空间规划模式呈现出从单位制住区和商品房小区的"生产空间"到社区规划的"空间的生产"的重要转型特征,"社会"逐步取代"空间"重新回归生产的目标核心。基于对前一阶段社区规划工作中主要问题的反思,文章结合在北京市海淀区"新清河实验"中社区规划的实践探索,针对空间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发展高度不均衡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新型社区规划的核心目标、手段和路径,并将其概括为从"需求导向"到"资本导向"、从"利益干预"到"关系干预"、从"社区建设"到"社区营造"的3个转向加以阐述。

    2016年11期 v.40;No.355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8K]
    [下载次数:2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0 ]
  •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明心物关系论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启示

    陈晓东;

    在简单回顾西方和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在"勘天役物"的西方精神之下,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演变是由利益而价值的被动调适过程,存在强调价值功用却忽视价值本体的问题。作为补充,试图引入宋明心物关系论中"民胞物与"的思想,找到一条由道德而价值的城市规划价值论建构路径。首先,介绍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基本涵义,从"一体之仁"和"差等之爱"两个层面分析了其从人类固有道德情感出发,把"我"与他人外物看作一体相关的整体,主张爱万物并合理取用万物的思想内核;其次,指出中西思想在价值本体建构和价值实践的"体""用"两个层面各具优缺点,并提出中西互补,共同建立道德与知识结合的"良知上的城市规划价值观"的设想。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的仁政、风水、伦理等级等思想和西方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详细论述了发挥中西所长,建立城市规划"民生"和"环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通过制度创新和知识探索来建构这一价值观。最后,作为结论,总结了中西思想在城市规划价值观建构上殊途同归、取长补短的必然,提出从"民胞物与"出发融铸规划师的道德、律条、操守、智慧、信仰等"五常"的理想。

    2016年11期 v.40;No.355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1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权力的文化网络视角下的新乡贤返乡困境及对策——基于H省G村的调查和实验

    万涛;

    借用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理论视角,结合H省G村的调查和实验,分析和解释新乡贤返乡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文章认为,社会背景影响及新乡贤返乡引发的乡村文化网络中,旧象征符号的弱化及异化,新象征符号的产生及扩张,造成了权力失衡的状况,即:乡村文化网络权威多元化、权力博弈以及原子化乡村受权威影响的不确定性。文章借用G村的乡村建设实验提出了文化、政治、经济三方面的对策:"再解释"文化象征符号、"合法化"新乡贤身份、培养集体经济主体。以期为新乡贤融入乡村建设,重塑乡村文化网络提供建议。

    2016年11期 v.40;No.355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9K]
    [下载次数:19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规划研究

  •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制度设立的意义与当前要务

    胡敏;郑文良;王军;许龙;陶诗琦;

    从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演化过程和形成背景回顾入手,分析了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其对名城保护的层次架构建立、理论方法突破、保护实效检验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对新时期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实问题和战略机遇的分析,从完善保护体系、弥补制度缺陷、示范保护经验、深化理论方法、推动精细管理5个方面,论述了建立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的目标和意义。提出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若干工作要务。

    2016年11期 v.40;No.355 30-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9K]
    [下载次数:1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技术形态解析与思考

    汤晔峥;

    以"后发外生"背景下的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体系为研究对象,从价值取向、保护尺度和技术方法等3个方面,基于实践案例,分析并提出了本土技术发展中的特征与问题。认为保护应突破聚焦空间划分的手法,统一评估的标准、原则,避免既有管理等级干预保护价值评估。强调空间单元的整体式保护,关心遗产及其历史环境和现代环境的整体性。强调遗存整体延续过程中的保护与发展界限,而非单纯划定空间界限。

    2016年11期 v.40;No.355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0K]
    [下载次数:8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利用规划师主体制定用地规划方案

    张永平;龙瀛;

    用地规划方案的制定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旨在已有的规划支持系统研究基础上,提出利用规划师主体(Planner Agents)支持用地规划方案制定的方法框架,明确规划师的角色,强调不同主体间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已有规划方案的数据挖掘等方法识别规划师的规划规则,结合综合约束条件和专项规划制定用地规划方案。该方法首先在虚拟空间进行验证,然后运用于北京实例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能促进用地规划方案的制定更科学、合理化。

    2016年11期 v.40;No.355 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9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南京社区中心用地控制模式审视与调适

    王承慧;章毓婷;汤楚荻;吴子培;

    南京市2005年以来采用社区中心用地控制模式,具有居住区公共设施强集中性、兼顾市场开发和加强规划约束管控等特征。藉由《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NJGBC04-2005)》修订研究,审视近10年来社区中心规划实施效果和未来挑战,关注社区中心自规划、建设到运营的全环节及其中城市规划的作用。基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供应机制发展导向,提出应紧扣各环节中需要平衡的矛盾和关系,从配套标准、控规编制、开发建设的规划管理等方面调适规划作用,对于规划作用的局限领域也提出了策略建议。

    2016年11期 v.40;No.355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6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空间问题研究

  • 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的空间规划范式转变——兼论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融合

    孙鹏;

    文章系统性梳理了西方国家20世纪中期以来实证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3种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解释和城市规划的空间规划内容的演变和范式转变,研究发现两大学科(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空间认识、解释和空间安排的耦合关系,未来的空间规划需要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交叉融合,人文地理学侧重空间解释和思考,城市规划学则在新的空间思考和解释的基础上对规划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特色、体现社会发展特征、并致力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的空间规划策略。

    2016年11期 v.40;No.355 67-7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9K]
    [下载次数:1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从行政区划调整到同城化规划——中国区域管治的转向

    李郇;谢石营;杜志威;吴蕊彤;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行政边界的"屏蔽效应"特征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中国行政区划存在"地方市场分割"发展问题,政府通过"经济区建设"、"撤县(市)设区"等行政兼并方式具有负面效应,而"同城化"将逐步成为协调区域发展的新的区域管治模式,是中国区域空间管治转向的重要标志。但同城化地区管治面临管治主体层级差异、规划内容衔接失效和跨界合作激励缺乏三方面的困境,而同城化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交流和协商来解决矛盾和实现协调成为共识达成的平台,为未来区域管治转向的重要手段。随后,本文提出从基本任务、工作框架和编制程序三方面来构建同城化规划编制的整体框架,为同城化地区规划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6年11期 v.40;No.355 72-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5K]
    [下载次数:1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空间哲学视角的山水文化体系解释架构

    杨欣;赵万民;

    比较近当代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成果,选择将4个基本哲学问题(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与4种哲学派别属性(巫、儒、道、佛)作为哲学定位工具,对山水文化体系相关文献进行归类,并对文献的组织关系进行厘清。最后,就体系的解释架构、运行原理、当代价值等提出见解。

    2016年11期 v.40;No.355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7K]
    [下载次数: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研究综述

  • 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理论共识与观点探析

    郑蔚;周法;董双强;

    全球化浪潮下城市空间组织呈现网络化发展的新特点。从社会网络、经济联系和地域空间3个视角对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其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分析认为,目前的研究都肯定城市经济网络联系对于提升资源配置空间效率的重要作用,认同城市经济网络的复杂性、开放性、适应性和动态性。但由于对城市经济网络的起源认识不同、定义不一,因此初步形成了城市网络论、分工网络论、交易网络论、创新网络论、金融网络论、运输网络论等6种城市经济网络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因此有必要对城市经济网络的参与者和关系链条进行科学界定,并对城市经济网络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有效推进我国城市化的科学发展。

    2016年11期 v.40;No.355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2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实例研究

  • 小城镇居民参与本地城镇化进程的潜力与途径——以福建闽北地区为例

    罗涛;黄婷婷;张天海;

    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关注和投入的增加使中国小城镇的演化逐渐由自下而上向自上而下过渡。针对小城镇发展驱动模式的转变趋势,本文以福建闽北山区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为例,以当地居民的地方依恋类型和强度为切入点,辨识小城镇居民参与城镇化进程的潜力和途径,为在小城镇发展中实现政府主导和民间参与的协调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016年11期 v.40;No.355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5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面向协同规划的县域空间功能分区实践研究——以安徽省郎溪县为例

    陶岸君;王兴平;

    县域层面集中反映了我国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空间规划不相协调的各种问题,是协同规划的重点区域,而空间分区在推动协同规划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以郎溪县为实证,探索了一套以国土空间综合评价为基础、通过空间功能分区促进县域协同规划的工作方法。首先从地域系统功能的空间组织规律入手,全面梳理县域国土空间演进的因素机制,揭示了功能空间格局的分异特征。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刚性约束与柔性调控相结合的手段,整合了上位规划的管制要求和各相关部门的意见,最终得出空间功能区划方案,并提出相应的管制要求和与基层空间规划衔接的方法。最后,对该方案在促进协同规划方面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并对该方法的应用推广提出了建议。

    2016年11期 v.40;No.355 10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9K]
    [下载次数:10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遗珠拾粹154

  • 江西峡江何君古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杨开;钱川;张帆;郝之颖;赵霞;周辉;

    <正>1.概况何君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县城西侧,至今已有千年的建村史,以吴姓为主,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太医博士、加轻车都尉吴铁镜与其子太医院院正吴杏林,自江西永丰县肇基于何君村,吴铁镜遂为古村的吴氏始祖,伫立于村中的吴氏大宗祠和祖坟,见证了何君村历史脉络与宗族文化的延续。古村当中一条清溪(赣江支流)自西向东蜿蜒穿过,溪流两侧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村内分布有大量的古樟树、古银杏,十

    2016年11期 v.40;No.355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