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延吉;张磊;
伴随着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口迅速扩张。2000与201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非正规就业人数已达0.92亿和1.40亿,约占城镇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的42%和21%。在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中,非正规就业人口的扩张快于正规就业人数的增加,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增速又高于非正规就业人口的增速。其中,作为慢变量的正规就业人口是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无论城市规模如何变化,非正规就业人口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始终稳定在20%~24%之间。因此,仅仅通过拆除城中村、疏解低端人口、取缔非正规经营等做法无益于解决大城市的人口膨胀问题。规划师应将非正规就业人口纳入人口预测、用地规划、公众参与等正规制度框架,尊重和顺应自组织机制在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6年10期 v.40;No.354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4K] [下载次数:10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畅;刘爱华;周威;
快速城镇化引起城市人口空间发生激烈变化,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中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凸显了人口空间重构的各种问题。本文以天津为例,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时空两个角度系统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边缘区的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及人口结构的演变特征,并探讨由此带来的空间、社会、生态方面的问题,进而尝试从空间的多个方面及规划时序提出优化人口分布的策略。
2016年10期 v.40;No.354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6K] [下载次数:1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黄伟;吴新纪;陈翀;
化工园区是工业园区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通过化工产业空间集聚,以利于产业协作、生产安全控制和"三废"的集中治理,但发展中也存在产业集群度不高、土地使用粗放、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各类化工污染事件频发等问题。在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切实推进化工园区的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就成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常州滨江化工园区为例,在用地适宜性评价、工业用地环境影响分析和工业用地综合效益评价等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生态修复与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和防污体系构建等措施,以提升化工园区综合效益,引导化工园区发展与转型。
2016年10期 v.40;No.354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8K] [下载次数:9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高军波;江海燕;韩文超;
基础教育设施均衡发展不仅关乎教育质量,关乎家长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乎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基于宏观历程回顾和微观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社会经济转型期基础教育设施撤并的绩效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撤点并校"集中体现了当前基础教育设施供给中的"国退民进"趋势,表现在政府教育投资比重递减、公立学校规模萎缩,而市场承接了更多的基础教育设施供给,个人(学生及其家长)的就学费用及辅助成本剧增;"撤点并校"在实现教育创强行政目标的同时,弱化了政府基础教育设施投资责任、增加了就学辅助成本、产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并导致教育资源大规模流失;"撤点并校"产生的矛盾源于政府对基础教育资源调整决策的垄断,是教育创强行政目标导向、义务教育投资结构调整及对教育发展政策偏向理解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6年10期 v.40;No.354 32-3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3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李孝娟;张建荣;
以深圳法定图则"一张图"为评估对象,在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法定图则"全覆盖"后,首次尝试对全市法定图则进行系统检讨和评估。以GIS数据平台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法定图则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评估,包括目标系评估、实施度评估和适应性评估,重点对深圳城市发展规模、功能结构、建设密度、公共设施等进行了评估分析,通过评估提出近期及年度图则修编调整的计划项目库,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评估及优化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2016年10期 v.40;No.354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7K] [下载次数:8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薛德升;梁家健;黄耿志;
跨国机构指从事跨国行为的政府性和非政府性组织,是政治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世界城市研究风靡全球学术界的浪潮下,城市跨国机构已引起日益增多的关注。在回顾全球城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和访谈材料分析与空间句法的应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跨国机构的发展过程、空间分布演变与特征开展研究。广州跨国机构经历了萌芽、起步和发展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机构的数量得到增长、类型变得多样、业务得到扩展,空间分布的重心随城市中心的东移而东移,表明了其区位的中心性及与主要全球化空间临近的性质。跨国机构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包括:(1)中心性或趋向交通便捷度高的地区;(2)对安全、交流与所在地段的知名度有需求;(3)不同类型跨国机构的空间区位具有不同的整合度;(4)一些特定功能的机构倾向于分布在与其功能有联系的城市片区。
2016年10期 v.40;No.354 44-5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5K] [下载次数:9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盛明洁;
就业空间分异是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内容,也为城市职住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随着中国社会空间的日益破碎化和极化,针对特定群体的就业空间分异研究显得更加重要。本文聚焦于北京低收入大学毕业生群体("蚁族"),以2012年在史各庄地区的社会调查一手数据为基础(史各庄地区是继唐家岭之后北京最大的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村),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当地的低收入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分异进行了研究。
2016年10期 v.40;No.354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9K] [下载次数:8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纯;易成栋;宋彦;
大都市圈职住空间关系对城市的交通、资源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北京为例,运用分街道的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经济普查数据,分析职住空间关系特征及其变化。结果显示,2000-2010年市区和郊区的居住密度同时增加,开始呈现郊区化、多中心发育的特征;就业却更加向城市中心集中,不足以形成多中心就业的格局。城市中心区职住比升高,近郊靠近城市中心区的地区职住比降低,更多居民居住在郊区而到城市中心就业,职住错位加剧;而在郊区行政区中心,就业次中心开始初步形成。北京的案例表明,居住不断郊区化的同时,就业却更加集中,呈现出居住在郊区、就业依然集中在城市中心这种不同于西方城市的职住错位模式。本研究丰富了基于西方城市化背景下的职住错位理论并提供了新的实证案例,也为通过制定土地利用与交通协同的政策来提升居民就业可达性提供了政策依据。
2016年10期 v.40;No.354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9K] [下载次数:18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