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旭;田莉;
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外围建设用地减量化,以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获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目标。这种强制性的土地使用权交易使相关利益者的发展机会发生了重新分配。通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相关利益者理论,建构"产权重构-发展机会重新分配"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上海首个实施减量化的试点——新浜镇进行实地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对减量化背后的运作机制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发展机会如何重新分配进行实证考察。最后根据理论框架和减量化实施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2016年09期 v.40;No.352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1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杨槿;徐辰;
存量土地优化利用是"新常态"语境下城乡规划变革的重要路径。部分先行地区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了"积极不干预,充分市场化"的城市更新制度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但由于城市更新的产权交易具有纵向"双边垄断"及横向"碎化产权"特点,交易成本过高导致"市场失灵"。单一向度的"社区统治"未能协调冲突,政府缺位下依赖市场难以应对城市更新困局。城市更新应在起步阶段完善制度供给、采取多元化政府干预手段,并逐步培育社区参与意识、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与公平分享。
2016年09期 v.40;No.352 32-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20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王兰;赵晓菁;蒋希冀;唐健;
现代城市规划的缘起与公共健康关系密切,20世纪初期作为政府对于公共卫生的干预途径和方法出现。目前欧美对于健康城市规划的研究关注如何通过规划设计,减少特定疾病的患病率,国内相关研究开始起步。由于我国城市大气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雾霾(PM2.5,PM10等颗粒物)频发,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上升;非常有必要探究如何通过建成环境要素的规划和设计优化,减缓颗粒物对于居民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本文基于颗粒物分布、呼吸系统疾病、城市空间要素三者关系的文献研究,以建成环境要素是否影响颗粒物浓度分布作为自变量选取原则,以人口、社会和经济因素作为协变量,以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肺癌)的个体病患分布和特定空间单元患病率作为因变量,建构在颗粒物分布视角下的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并提出构建实证模型的方法和路径。
2016年09期 v.40;No.352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2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4 ] |[阅读次数:0 ] - 强欢欢;吴晓;王慧;
"新就业人员"作为一类中低收入群体,在居住方面存在阶段性的困难,已成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夹心层",亟需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以新就业人员聚居区的现状为基础,展开聚居区的重点预期分析,并与现实聚居空间进行分类比较和交叉分析,旨在发掘聚居区"预期-现实"之间的差异及其个体原因,从而为聚居区的改造策略提供依据。
2016年09期 v.40;No.352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