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岚;崔曙平;
基于对新常态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影响分析,提出新常态下的转型期正是城市规划行业凤凰涅槃的关键阶段,城市规划面临着包括存量空间规划作为新重点、绿色生态规划作为新类型、行动规划作为新领域、乡村规划作为新天地以及"互联网+"作为新课题等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城市规划行业如能积极应对变化,当可在中国城镇化后半程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016年04期 v.40;No.347 9-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8K] [下载次数:1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严定中;李春梅;谢水木;王绍妍;
结合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控规深化工作,探索了控规层面对接社会管理的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程序上的对接,既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又注重形式的严谨合法和环节的全过程;二是空间范围上的对接,将控规单元的划分与街道办的管辖范围一一对应,并按控规单元配置居住区级的相应配套设施,使规划管理与社会管理在空间范围上保持一致;三是管理内容上的对接,将公共服务设施从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配置对应为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为主的两级配置,使各级设施的规划内容都有明确的对应主体,为其建设实施和管理维护提供保障。通过这些措施,加强控规与社会管理的对接,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6年04期 v.40;No.347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7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浩;
历史分期是新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手段。由于城市规划发展的独特性,其历史分期工作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诸多困难。在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围绕历史分期指导思想、历史分期依据(标准)、分期标志的选择、历史分期(阶段)的划分数量、"过渡"阶段的归属等若干问题,深入讨论了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分期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方法。进而结合城市规划发展事件的详实史料,提出"二、六、十一"的历史分期方案,即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分别划分为2个历史时期、6个发展阶段及11个再细分的亚阶段。在具体表述上,主张以中观层次的6个发展阶段作为历史分期的主体形式,即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初创期(1949-1957年)、城市规划发展的动荡期(1958-1965年)、城市规划发展的停滞期(1966-1977年)、城市规划发展的恢复期(1978-1989年)、城市规划发展的建构期(1990-2007年)、城市规划发展的转型期(2008年至今)。
2016年04期 v.40;No.347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6K] [下载次数:17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王伟强;丁国胜;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适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活跃的乡村建设实践则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基础。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是国内首例由央企捐建,政府、村民及高校机构等联合运作的乡村建设实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意义。本文在对百色华润希望小镇乡村建设实验讨论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起包括改善建成环境、扶持产业经济和重构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乡村建设理论及运行机制,并阐述其在百色华润希望小镇的具体实施与成效。最后,对该理论及实践进行检讨,探讨了乡村规划与乡村建设的关系以及乡村规划师在乡村建设中的职责等问题。
2016年04期 v.40;No.347 27-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0K] [下载次数:1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吴志强;叶锺楠;
在百度地图热力图工具所提供的动态大数据基础上,尝试利用数据的实时优势建立基于空间使用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对人群的集聚度、集聚位置、人口重心等指标在连续一周中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发现在工作日时段内上海中心城区的人群集聚在时间上比周末持久而在空间上比周末分散,同时中心城区的人口重心移动在工作日呈现出逆时针的周期特征,而在周末则没有明显的规律。研究表明百度地图热力图数据在经过适当的挖掘和处理后能够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更为动态的视角和方法。
2016年04期 v.40;No.347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2K] [下载次数:116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8 ] |[阅读次数:8 ] - 田金欢;周昕;李志英;于璨宁;
利用空间句法轴线地图模型的整体集成度、局部集成度、可理解度三个关键参数,分别对昆明不同年代现状图和总体规划图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空间句法能够动态地体现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敏感地把握空间结构转变时刻、准确地预测城市发展方向及完整地呈现城市内部结构变迁的结论。通过与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重点和空间结构对比,句法分析能够找出1982年昆明空间规划存在违背发展趋势、1996年空间规划丧失昆明结构调整时机的问题,体现了空间句法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显著的应用价值。根据空间句法对昆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分析,对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提出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行多中心建设、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完善慢行交通体系的规划策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
2016年04期 v.40;No.347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8K] [下载次数:17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吴晓;孙静;左为;王慧;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计划经济阶段的独特产物,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阶层分化,已经在社会空间上呈现出了相应的变化和独特的规律。以马鞍山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典型案例,采取因子生态分析法,依循"单因子分析—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基本路径,不但针对马鞍山市社会空间的分异特征进行了空间描述和定量探讨,还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演化进程中遴选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时间节点,纵向剖析和揭示了马鞍山市社会空间的演化规律。其中,既覆盖了资源型城市演化的独特轨迹,也叠合了国家发展大背景下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普遍规律。
2016年04期 v.40;No.347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6K] [下载次数:1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