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保军;张菁;董珂;
城市总体规划应起到兼顾长远战略与近期实施的引领性作用,兼顾资源保护与城乡发展的综合性作用,兼顾政府事权与多元主体的协同性作用,在城市层面的空间规划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未来城市总体规划应不断保持规划理念的先进性,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量质并重、坚持差异发展、坚持多元动力。
2016年03期 v.40;No.346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1 ] |[阅读次数:0 ] - 于洋;
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必然带来城市公共物品生产模式的转变。本文认为,激励性区划制度可以成为存量规划下一种有效的城市公共物品生产模式,并在对美国激励性区划制度的发展历史、规划编制、实施管理、评估监管等方面进行详细剖析的基础上,结合两国制度差异和我国目前发展现状,提出了在激励性区划政策本土化中的具体政策与制度建议。
2016年03期 v.40;No.346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9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肖扬;陈颂;汪鑫;黄建中;
以全球城市理论为视角,探索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和其影响机制。基于小尺度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数据,分别选取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差异指数、分异指数和隔离指数,分析新移民居住空间特征,并结合相关规划分析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新移民主要聚集于外围地区,其居住空间分异在城市郊区更为显著,而中心城区新移民已基本融入本地居民生活,新移民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密切相关;此外,上海和中国其他世界城市的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的机制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新移民聚集区在形成机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心城区主要受到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城市外围地区主要受到市场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2016年03期 v.40;No.346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19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2 ] - 欧阳虹彬;叶强;
弹性城市正成为重要的城市规划理论。其研究的不断发展及跨学科研究的特点,使其理论核心"弹性"的概念纷繁芜杂,给理解带来困扰。运用文献法对弹性概念演化进行系统研究,依据其在研究范围、核心属性、关键指标等内涵特征上的差异,发现其经历工程弹性、生态弹性、社会-生态弹性等三个发展阶段,基于不同阶段的概念内涵形成相应发展脉络,由此形成以概念内涵演化线索为树干、以基于概念形成的研究脉络为树枝的"树"状弹性城市理论体系。指出该理论之树未来发展趋势将以文脉弹性概念为核心,立足于城市文脉系统,强调整体的可变性属性,以适宜创新性为关键指标,来深化理论体系、促进弹性城市理论走向实践层面。
2016年03期 v.40;No.346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3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6 ] |[阅读次数:0 ] - 廖涛;魏兰;郑雨诗;
处理好历史文化旅游地区建设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是使历史文化旅游地区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得到切实保护与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成都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绘制利益相关者网络图,进行中心度分析,计算出五大利益主体的结点中心度和相对中心度。结论显示,在历史文化旅游地区利益相关者中游客是一个核心主体,要实现历史文化旅游地区在保护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应考虑游客的利益诉求。
2016年03期 v.40;No.346 43-4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0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魏婷;
为构建能应对不同降雨的海绵城市,应针对不同雨量提出相应的控制目标,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予以落实。以成都市双流县城市拓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构建两级目标:在常规降雨目标下(35.6mm),采取低影响开发措施进行控制,最终落实为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指标,以期达到恢复原有水文特征的效果。在极端降雨目标下(100.9mm),基于GIS模型模拟,推荐汇流通道及湖区位置,落实于规划方案中,并对河道过水能力、湖区库容进行校验,以期达到在规划层面防涝的目标。
2016年03期 v.40;No.346 83-8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1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冯博;
以水力模型模拟为基本方法,将低影响开发系统纳入雨水排涝体系,通过内涝风险评估为径流峰值控制提供依据;根据规划区域的特征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的控制目标,构建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体系,为径流总量控制提供支撑。在规划的过程中加以模型模拟,利用模型评估低影响开发系统对场地水文的控制效果及对排涝体系的贡献,进一步增强低影响开发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016年03期 v.40;No.346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陈灵凤;
山地城市水系在资源特色、空间特征、生态服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异于平原城市的特性,也因此带来系统破碎、用地割裂、生态防护不足等问题。山地城市水系规划对促进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山地城市水系特征及建设面临的问题,从城市规划区、小流域、河段三个空间尺度提出山地城市水系规划方法,探索山地城市水系在系统组织、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中的规划路径。
2016年03期 v.40;No.346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2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姜勇;
探讨了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编制中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内涝防治与面源污染削减为主、雨水资源化利用为辅"的海绵城市建设目的和"平均分配+微调整"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方法,并将方法在实际中运用,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2016年03期 v.40;No.346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1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 ] - 张亮;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由于具有良好的吸水、持水、释水的水力特性,逐步成为国家统筹解决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等水系统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海绵城市建设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本文以西咸新区为例,结合其本地气候、水文地质、生态环境、体制机制等特点,探讨海绵城市的内涵、建设目标、指标分解、建设策略等关键内容,并重点针对湿陷性黄土区、干旱地区等的海绵城市建设方式进行分析,提出西咸新区的解决措施和方案,为我国西北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6年03期 v.40;No.346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39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6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