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翼;吕斌;
传统城市更新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土地再开发行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保证了强制性产权变更更新模式的推行,并因其在公益界定、程序规范和补偿机制方面的缺陷造成城市更新利益分配结构的失衡。在《拆迁条例》修订的背景下,结合城市更新运行机制,探讨城市更新制度创新的基本要点,包括公益限定、程序正义和公平补偿等基本原则。进而指出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更新过程中利益的分配与还原,应围绕城市更新政策制定和执行建构一个平等博弈的平台,使得政府、市场和居民等多元主体能够通过多方反复博弈实现利益平衡。
2010年10期 v.34;No.276 17-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宋小冬;钮心毅;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早期发展和城市规划专业有密切的关系。最近20多年来,GIS在美国的规划中得到了推广、普及。进入21世纪,GIS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市场中,专业性应用所占份额变小,专业性应用对GIS发展的影响变弱,这一趋势对城市规划会产生什么影响,美国学者开展了专题讨论。本文除了介绍美国学者的观点,还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了分析。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GIS尚未被普遍地、实质性地接受,数据供应不足、规划业务粗犷、人才滞后是主要原因。本文继而对未来趋势作了展望,并对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训提出了建议。
2010年10期 v.34;No.276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9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8 ] |[阅读次数:0 ] - 刘艳军;李诚固;王颖;张婧;
通过对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相互作用过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城市化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响应空间形态主要表现为资源产业型城市与边境口岸型城市的发展、城市开发区(新区)的建设、产业整合区的空间发育、城市经济体的形成以及交通经济带的发育等方面。并且,城市化响应形态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效应,通过建立相关分析模型,并进行区域比较,得出城市化形态对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上,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空间形态的总体经济效应弱于全国整体水平。
2010年10期 v.34;No.276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下载次数:1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吴一洲;陈前虎;邵波;詹敏;
大都市成长区城镇的发展具有复杂与动态的双重特征。在总结国内外对于都市区空间演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在理论层面对大都市成长区空间结构与功能组织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划分,并以杭州余杭区为例对其所处的大都市化背景和自身发展特征进行解析,对成长区城镇发展路径和模式进行研究,并对成长区内的城镇发展提出多样化的组群模式。
2010年10期 v.34;No.276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宋伟轩;朱喜钢;吴启焰;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经营的重要空间资源,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的共有财产。从城市经营角度思考,借鉴西方空间生产理论思维,提出中国城市滨水空间生产的目标与原则,即实现滨水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并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的平衡。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滨水空间被大量私人封闭式社区占据等公共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借鉴欧美城市滨水区复兴经验和西方公共信托原则,并根据我国《宪法》与《物权法》中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认为城市滨水空间的公共权益必须要有相关法制措施和规划管理体制的界定与保护。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城市规划"白线"管理办法及其制度保障措施,以促进城市滨水空间生产惠及所有市民。
2010年10期 v.34;No.276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张雪松;卞大伟;任颐;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期,城市交通规划作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安排,应针对转型期城市的特征变化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十二五"发展新阶段来临之际,城市在发展方式、发展基础、发展结构、发展动力及外部发展环境等方面将出现重大变化,建议在交通规划中采取交通环境承载力校核,发展低碳交通模式,鼓励集约运输,协调交通改善与城市历史环境关系,引导城市开发,保障城乡统筹,倡导科技创新,加快都市圈一体化融入进程等应对策略,适应并引导城市的健康转型。
2010年10期 v.34;No.276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盖春英;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交通影响分析制度目前尚存在各种管理上的问题。为了使交通影响分析不断适应日趋复杂的城市交通及土地使用系统,真正发挥其作用,本文对我国交通影响分析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建立:交通影响分析资质管理制度,包括市场准入制度和招投标制度;交通影响分析报告评议和审查管理制度,包括报告的评议和审查程序、编制技术标准和审查标准、评议和审查主体;建设项目落实交通影响分析报告的监督管理制度;交通影响分析的时效管理制度;交通影响后评价管理制度。
2010年10期 v.34;No.276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叶茂;过秀成;徐吉谦;陈永茂;罗丽梅;
为解决"机非混行"带来的交通问题和保障自行车交通的合理发展,通过对以往规划和实践的反思,基于"机非分流"的思路,提出应用分区分级的规划方法开展大城市自行车路网规划的研究,并对分区的划分和交通策略进行了探讨。通过与传统自行车路网规划方法的比较,提出按功能分类将自行车道路分为四级:市级自行车通道、区级自行车干道、区内自行车集散道和绿色自行车休闲道;重新定位自行车各级道路功能,并分析各级路网上的路权分配、相应的指标设置。在构建独立的自行车路网的同时,重点考虑了自行车路网规划对城市路网规划与老城交通改善的要求。
2010年10期 v.34;No.276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下载次数:1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王伟;谢英挺;
控规在保证城市整体协调与长远利益的前提下,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规划编制与动态维护机制不失为一个探索方向。本文介绍了厦门市开发控制的实践,尝试建立多元编制模式,实现控规的动态维护,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2010年10期 v.34;No.276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邓伟骥;陈钦水;丁明;
通过观测数据、抽样调查,对厦门模式快速公交系统(BRT)的规划建设、系统选择及运营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从城市规模、城市空间结构和公交导向发展三个角度研究探讨独立路权BRT在我国城市中的适应性,建议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将BRT系统作为城市客运交通的骨干,落实公交优先战略。
2010年10期 v.34;No.276 70-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7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何子张;
随着城市发展,厦门出现了别墅翻改建和改变使用功能的现象。别墅改建在现实的规划审批中面临困境,其根源是再开发控制细则和利益调控机制的缺失。借鉴英国经验,建议完善建筑用途转变管理细则,完善再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增设土地开发权。
2010年10期 v.34;No.276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林振福;
通过对鼓浪屿社区发展的历程、现状和趋势的研判,总结出鼓浪屿社区功能的发展方向与模式,为鼓浪屿和其他城镇型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定位研究提供思路。
2010年10期 v.34;No.276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陈志诚;
从认识、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对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进行反思,分析了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存在的不足,强调以统筹发展观为认识基点,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策划,从宏观引导到规划控制,从技术导向到政策导向,探索新时期更为有效的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编制与实施模式。
2010年10期 v.34;No.276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