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德罡;白宁;王瑾;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内涵的发展和变化,脱胎于建筑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专业基础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学习和面对城市规划工作时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走向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在提出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低年级专业基础教学的目标搭建关系密切的三个教学阶段,并通过围绕着专业能力培养的四条主线贯穿各阶段,构建既符合我国当前学科发展特点,又适应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办学背景的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
2010年09期 v.34;No.275 17-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 华晨;马倩;
从学生个体学习的知识覆盖面分析,提出学习路径的多样性,以及深度和广度之间的反比关系;从院校群体的知识覆盖面分析,提出包含"专指委"的核心课程的规划院校培养覆盖面局限;从社会需求的知识覆盖面分析,提出需求的多样性和专业广度的拓展诉求;由学生、院校和社会三者关系中,局限的院校培养所造成的"瓶颈",提出院校培养应该分工合作。最后,提出保留"特色"的知识覆盖面的构建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各类院校通过保持各自的教学特色,达到整体知识覆盖面的优化。
2010年09期 v.34;No.275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徐岚;段德罡;
立足于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属性由技术性向公共政策性转变的大背景,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为案例,探讨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育中,如何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在专业基础课的不同教学环节中,科学、巧妙地引入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初步内容,培养学生的公共政策素质,增强学生对城市规划学科认识的全面性,使专业人才的培养向城市规划的本质回归。
2010年09期 v.34;No.275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庞磊;杨贵庆;
探讨城市规划CAD教学中的"A"(Aided),即计算机如何"辅助"规划设计,讨论怎样将CAD技术支持与课程设计建立互动与整合。讨论基于城市规划本科专业知识结构,针对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的特点,在本科阶段规划设计教学中应注重创意设计与科学分析及技术支持的整合,而避免从"艺术"到"科学"范式转换过程中物质空间规划艺术性的忽视。本文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本科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教学为例,提出当前新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目标、特点、价值取向与改革方向。
2010年09期 v.34;No.275 32-3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 翟顺河;郭文炯;景普秋;
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城镇化演进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资源开发推动当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进而推动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对矿产资源开发的高度依赖,资源型区域表现出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的"虚高度化"、经济要素空间集聚与城镇体系结构的分散化、城镇功能与承载能力弱化等问题。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应实施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战略,促进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相协调,实施集中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效、集约的城镇组织结构,实施集群型城镇化战略,构建新产业集聚与创新增长的空间,实施工矿城市"再城市化"战略,构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产业空间。
2010年09期 v.34;No.275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2 ] - 宁学军;
对中国传统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发掘并延续传统风貌格局的可行途径进行了探索,以平遥古城环城地带为研究对象,顺应自然山水环境,探寻古城风貌特点,挖掘和解读其中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山水要素。通过梳理保护、织补整合、构建重塑等环节,再现与古城唇齿相依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恢复古城风貌格局特色。
2010年09期 v.34;No.275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9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李喜民;
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灵峰圣境核心景区为例,分析了核心景区现状概况、存在问题以及成因,从核心景区范围划定、容量控制、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措施等方面提出专项保护规划策略。
2010年09期 v.34;No.275 78-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9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 ] - 张玉民;郑甲苏;
由于对煤炭的长期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城乡用地与产业空间布局混乱、产业结构畸形、自然生态破坏严重及人居环境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作为切入点,提出建设紧凑型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并以孝义市为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和途径进行探索。
2010年09期 v.34;No.275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1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