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泉;叶兴平;陈国伟;
对国内外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建设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提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应关注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方面,并针对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理论基础以及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低碳城市深入研究的方向。
2010年02期 v.34;No.267 13-1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3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0 ] |[阅读次数:8 ] - 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乔青;
在土地极其有限、保护与发展压力同样巨大的形势下,科学判别和保护城市扩张的生态底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探讨城市生态底线的科学内涵,提出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城市的基本生态系统服务。以北京市为例,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GIS技术,通过对水文、地质灾害、生物、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模拟和分析,判别维护上述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构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特别是界定最低安全标准下的景观格局。并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刚性框架,模拟北京城镇扩张格局。结果显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镇发展格局,用尽可能少的土地,维护城市的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同时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是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途径。
2010年02期 v.34;No.267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8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6 ] |[阅读次数:6 ] - 郭斌;任志远;
根据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利用西安市1988、2000、2007年三期遥感影像,分析西安市1988-2007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利用PSR模型构建了西安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HP法确定权重,采用遥感影像确定模型中的自然组分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生态安全动态进行了尝试性评价;将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了生态安全状态与土地利用格局间的内在联系。
2010年02期 v.34;No.267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下载次数:1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2 ]
- 叶斌;王耀南;郑晓华;陶德凯;
文章就当前新农村规划背景的变化,分析指出新农村建设所面临规划主导思想模糊、实施进度较慢等困惑;并结合笔者参与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实践,阐明新时期面临困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从规划主导思想、实施机制及表达方法等方面作出创新研究。
2010年02期 v.34;No.267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20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1 ] - 魏立华;刘玉亭;黎斌;
珠江三角洲的新农村规划已成为政府与农村有关集体土地如何开发的谈判博弈过程。"城市偏向政策"下,集体土地大量违规开发反映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强烈愿望。司法制度难以对城乡土地争端进行有效力的仲裁,而镇级政府没有动力或意愿对集体土地开发进行有效的登记、监督与管理,因此,(城市对)涉及集体土地的农村政策的彻底转变将成为珠江三角洲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而不仅仅是农村居住环境的局部改善。
2010年02期 v.34;No.267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 ] - 洪亘伟;刘志强;
我国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村同体"、"城村同貌"、"城城连绵"的景象,农村空间正在快速的更新和转变过程中。本文研究该地区农村个体及群落空间从产生到发展,再到由于城市的出现和发展而消亡和转变的过程,探讨在城市空间发展导向下农村空间形态的种类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重建农村空间认同感,关注新农村空间形象研究及在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下合理规划城乡空间,建立区域空间和谐关系。
2010年02期 v.34;No.267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1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2 ] - 陈鹏;
通过对相关政策方针的理解,认为相对于以村庄整治为重点的传统模式,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建设更加符合政策宗旨和实际需求,而县域则是进行相关实践的最佳地域单元。在详细阐释县域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类型特征、内容要点和实施保障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关键是要明晰政府、社会与民众在其中的职责分工。
2010年02期 v.34;No.267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39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3 ] |[阅读次数:2 ] - 星野敏;王雷;
整理和归纳日本农村规划研究的发展脉络,阐明以村民参与为特色的日本农村规划方法论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从与农村规划相关的日本核心学术刊物的文章标题入手,运用文本信息发掘法,首先对1970-2004年农村规划研究的整体进展特点予以把握;然后将上述期间内的农村规划方法论分别按照非村民参与型、村民参与型、村民主体型进行整理;再立足于规划方法论的社会技术特征,阐述以村民参与为特色的农村规划体系的制约因素;最后将视野拓展到未来的规划编制发展方向,提出包含更广泛的村民参与的农村规划方法论的建议。
2010年02期 v.34;No.267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2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2 ] |[阅读次数:1 ]
- 汪昭兵;杨永春;杨晓娟;杨永民;
城市总体规划两项最重要的功能——预测城市人口、用地规模;对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在空间上作出具体安排,为了检测这两项功能在不同时期发挥作用的效果,笔者运用GIS分析方法,结合城市现状人口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城市规划人口预测畸形地符合规划期末现状人口,而改革开放以来人口预测与现实偏差巨大;在用地布局方面,不管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用地在组团城市中的各个组团实施效果也差别明显,但实施效果均不如预期。最后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制度演变发现:影响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根本原因是规划期内各种剧烈的社会动荡和深刻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转变。
2010年02期 v.34;No.267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9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 ] - 邓芳岩;
从价值异化现象引入思考,深入分析了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本身存在的价值异化的缘由,提出价值回归本源的解题思路;并针对规划管理实践中的认识有限和问题无穷、必然性和偶然性、确定性和模糊性等矛盾进行了对策思考。
2010年02期 v.34;No.267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7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李素英;王计平;
城市带状公园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其结构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总结带状公园景观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一些理论与方法,提出适合于城市带状公园结构评价的景观指标,并以北京市海淀区绿地景观作为典型区域展开案例分析。分析表明,区域东部带状公园斑块破碎化严重,而在西部带状公园斑块形状更为复杂多样;研究区带状公园在长度和宽度上均符合一般廊道标准,但在连接度、环度和曲度指标水平上空间差异明显。今后在园林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应该有针对性地改造指标水平较低的绿地廊道,有效发挥带状公园的多重效应。
2010年02期 v.34;No.267 74-7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2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