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

杂志社经理:李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访问量:1400660

规划研究

  • 多尺度城市人居环境感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四好”建设理念与城市体检数据的分析

    湛东升;汪子晨;张文忠;党云晓;周家乐;

    基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四好”建设理念与2023年全国50个体检城市居民调查数据,从城区、街区、社区/小区和住宅4个尺度分析了多尺度城市人居环境感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从居民年龄、户籍和所在城市规模等方面开展了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体检城市居民幸福感评价尚可,城市人居环境感知评价呈现出城区尺度一般,街区、社区/小区和住宅尺度较好的特征。城市人居环境感知与居民幸福感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各尺度评价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表现出城区、住宅、社区/小区、街区等尺度的影响依次递减。城市人居环境感知对老年人、本地人和大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大。研究可为精准开展多尺度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有效增进居民福祉提供决策参考。

    2025年06期 v.49;No.468 4-1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4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论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基于对“同地、同权、同价”的辨析

    王理;赵民;

    在“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这一政策背景下,首先对“同地、同权、同价”概念作溯源,并对相关文献作综述。然后分别对“同地”“同权”“同价”概念作辨析。最后对“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作讨论。由于建设用地在空间上具有固着性和异质性,不能跨地域流通,亦不能充分替代;因而建设用地有形市场是地方性市场,并呈现为诸多“区隔化”子市场。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核心要义,是市场基础制度和规则的统一;其中,既包括建立统一和规范的土地用途空间规划管制和土地市场运作制度,也包括要改变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双轨”供地制度,以及完善地价形成和收益分享机制,并建立规范的土地权益市场。此外,还要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水平,以提升建设用地的边际替代性。

    2025年06期 v.49;No.468 16-2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政策区”的概念内涵、演进趋势与空间治理——新国家空间视角的辨析

    王启轩;吕一平;任婕;宋彦;

    借鉴新国家空间理论框架,结合中国空间治理特点,解析政策区在国家空间重构中的多维内涵与演进趋势,进而探讨如何完善其治理体系。分析发现,政策区实质上是中央政府为实现改革和发展目标,利用其拥有的国家空间选择特权,选择特定地区进行政策试验;其促成了空间上不均衡发展,进而推动了既有国家空间的重构。同时,政策区伴随我国国家战略调整经历多阶段的演进,其国家空间项目和战略的变化均受到了国家空间选择的显著影响,演进趋势既有定制化、多样性等类似西方国家的共性特征,也存在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均衡化与集中化并存的本土特点。新发展阶段,政策区的治理议题可从国家空间选择的多视角、多维度框架进行辨析,通过合理引导政策区的实践探索,为我国空间治理的现代化提供合理路径。

    2025年06期 v.49;No.468 25-3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8K]
    [下载次数:9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国土空间规划

  • 资源资产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响应思路与策略

    赵毅;徐辰;王振宇;胡智行;陶梦烛;

    在“两统一”制度框架下,“资源资产保值增值”需要接续完成“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资金化,以及资金再分配”的完整过程。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可以统筹全域全要素,为捕获、显化、提升资源资产价值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提出资源资产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的“3133”响应思路,针对自然资源资产、城市资源资产和乡村资源资产三类资源资产,落实“质量有提高、存量有提升、增量有效率、价值有转化”的一个资源资产保值增值总体目标,夯实“资源保护系统化、资产配置高效化、资本运营多元化”三条响应路径,并在“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三个环节具体落实针对性举措。以全过程、多维度、针对性的嵌入式规划响应,实现规划的资源资产效应。

    2025年06期 v.49;No.468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潜力评价——以华东地区为例

    程可欣;王志芳;张馨元;彭晋福;简钰清;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我国目前尚缺乏衡量规划编制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性的探索。为明晰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潜力,采用质性研究与统计分析的方法,从不同层级评价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中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的覆盖度、传导度和执行度。结果表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对不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覆盖度和传导度都较好,但不均衡。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整体执行度最高,多侧重于城市建设相关的目标,但在区域尺度或偏全球性问题上,则是省级指南执行度最高。研究创新性地采用质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文本分析,同时构建了指南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评价体系。本文旨在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建议,进而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中国的落实。

    2025年06期 v.49;No.468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1K]
    [下载次数:10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预测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陈弘正;王红扬;

    系统理解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提升人口预测有效性的关键前提。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发展环境-发展逻辑-人口规律-规划逻辑-人口预测的一致性”的历史性分析框架,对1949年以来人口预测的历史分析发现,随着发展环境的转变,发展逻辑和规划逻辑的转型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口规律,并相应地改变人口预测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提出,人口预测必须摆脱路径依赖,并重新审视人口规律,对深度转型期的发展逻辑和人口规律,及二者间的关系作出结构性阐释,指出人口对发展的约束性和对应性不断加深。在此基础上,澄清人口预测是人口自身发展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路径与结果的统一,提出人口预测在认识层面、思路层面和方法层面的转型方向,以期加强人口预测的有效性。

    2025年06期 v.49;No.468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7K]
    [下载次数:7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城市更新

  • 浙工新村自主更新实践探索与机制研究

    王笑言;赵雨佳;张佳丽;

    城市更新时代迎来了存量优化的关键转折点,自主更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城市更新中的“旧改难”问题,其独特的居民协调方式、项目审批方式、土地融资理念等,是适配当前存量优化背景的模式创新,能够有效促成城市老旧小区更新项目的顺利完成。本文以杭州市浙工新村自主更新项目为案例,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AD)的“外部变量-行动机制”分析框架,从影响因素和行动机制出发,提出浙工新村自主更新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项目的规划设计、居民的特征要素三个方面。总结提炼得出自主更新的政府条块的协同机制、熟人社区的协商机制、民生导向的融资机制等关键机制,对城市老旧小区自主更新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025年06期 v.49;No.468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4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香港工业大厦更新机制:政策调控与多方协同

    陈浩;俞静;顾玄渊;

    凭借高度市场化和深度公众参与特点,香港成为我国城市更新领域“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的典型代表。动态而精准的政策调控是香港应对工业转型和规划失灵的有效工具,协同关键在于利益共识与多方制衡。2009年、2018年出台的两轮工业大厦更新政策全面激发了重建和整栋改造热情,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2010至2023年间的301宗案例显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决策共同推动了更新政策的制定和修订,多轮动态博弈深刻影响了更新响应的速度、规模与方式。研究基于分阶段政策导向与更新结果,重点剖析了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与作用机制,即顺应市场需求的政府调控机制、基于双重成本的市场响应机制,以及基于争议反馈的社会监督机制,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内地工业用地更新政策的优化方向。

    2025年06期 v.49;No.468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乡村治理

  • 从“外在托管”到“内生共益”——关系视角下浙南民间资本助乡实践模式解析

    谢肇宇;王国光;白雪;邵怡然;孟勤林;

    企业参与乡土实践常因“利润最大化”“效率至上”等理念和“圈地运营”“大规模对外寻租”等做法引发风险。理论与经验表明,“关系”成为风险起点与研究焦点,而企业介入后形成良好乡土社会关系对实现各方共赢、地方可持续发展等至关重要。文章以企业在徐岙底牵头的“整村运作”为例,展现了关系层面企业主推的“共益”理念及其机制和做法,辨析了新模式成因、实践成效和其潜在挑战。研究表明,“徐岙底模式”是多重条件耦合的结果,其产生并扎根于浙南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有其必然性与特殊性,同时,与流行的“外在托管”关系及其模式相比,“内生共益”具有显著优势和多重价值。研究为民企或民间资本助力特色乡土实践、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2025年06期 v.49;No.468 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城市设计

  • 面向实施的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响应路径构建——基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地区规划历程的思考

    赵庆楠;路林;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地区以打造站城一体的典范地区为目标,按照定性、定量、定形的路径逐步深化规划内容。构建了以“多场景组合分析+多专业协同攻关+多维度设计验证”为核心的城市空间愿景逐层传导响应机制,力图解决站城融合地区面临的城市文脉传承、人性化场所塑造、城市地标打造和交通系统重构等一系列难题。通过“开展逐级校验、打破无形边界、创新保障机制”等措施,加强了从策划、规划、设计到施工的全链条融合,削减了前期规划“决策主体”、中期“实施主体”与后期“使用主体”之间的“预期差”。

    2025年06期 v.49;No.468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2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历史研究

  • 改土归流与华夏主导性建构景观在贵阳的拓展

    刘卫斌;张振华;王鲁民;

    明清时期,改土归流的实施使得华夏主导性建构景观要素以更成体系的方式在边疆地区实现拓展,导致了当地聚落景观的大规模变迁。这次拓展不仅是古代城市建设史的特殊篇章,并且是理解特定条件下华夏主导性建构景观核心价值关注的重要窗口。针对明代中央在西南率先推行改土归流的省会级治所贵阳,本文分析了从“土司主导”到“流官主导”时期的城池、祭祀祠庙、行政衙署、儒学设施、教化设施等系统要素的营建历程,并结合改土归流的进程,对华夏主导性建构景观在拓展中呈现出的关切递进性、手法综合性和要素系统性特征进行了探讨。

    2025年06期 v.49;No.468 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0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山水格局基因识别与多样性形成机制研究——以巴蜀传统聚落为例

    李旭;屈宣孜;韩筱;黎玲;

    研究传统聚落山水格局的特征与生成机制,揭示其中的营建智慧是地域特色传承的关键。建立空间形态与影响因素对照的分析框架,以巴蜀地区5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解析多样性背后的普遍性,识别出三种山水格局基因;认为聚落职能与地域自然环境是山水格局基因的决定性因素。分析山水格局基因在不同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影响下的表达形式,解析多样性的形成;认为不拘方位的聚落立向增加了空间形态的多样性,象形取意与山水入景反映了中正平和的形态偏好、诗画的审美意趣,形与意的结合进一步塑造了独特而丰富的山水格局空间形态。其中蕴含的因势利导、善用能量,因地制宜、适应气候,以及形意结合的人居环境营建智慧在当下仍值得借鉴。

    2025年06期 v.49;No.468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6K]
    [下载次数:1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继承与创新

  • 漕运所经 市邑乃盛:运河驱动沿线城市繁荣发展的营城理念

    徐玉倩;王静;冯小航;杨凌凡;李小龙;

    <正>1.何谓“漕运所经市邑乃盛”纵观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实践,运河作为跨区域商贸物流纽带,深刻影响着沿线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印证着“漕运所经、市邑乃盛”的历史规律。其实践中蕴含“业因河兴”“文因河兴”“城因河盛”的营城经验,运河贸易促进人与物的集聚,驱动商业扩张、文化交融、空间发展,使沿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呈现“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的繁荣景象。同时,沿线城市依托运河形成区域协同的物流链、文化轴与风景线。历史文献中如“通漕天下、货殖阜民”“商贾凑集,遂成巨镇”“漕船所泊,市廛环生,百货辐辏”等的记载,皆描绘此景。

    2025年06期 v.49;No.468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遗珠拾粹

  •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周坊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马凯;胡晨旭;

    <正>1.古村概况周坊村地处江西省南昌市东南部,以毛笔闻名于世,其所在的文港镇也被称为华夏笔都。周坊村毛笔制作技艺起源于晋朝,从中原随家族迁移传入江西,在明万历年间受到皇帝赞誉,此后更是声名远扬,号称“天下三大名笔”之一。周坊村历史人文遗存众多,类型丰富,包括家族的祠堂、家庙,显贵的宅邸、别墅,商人的店铺及毛笔作坊等。2014年11月,周坊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周坊村历史悠久,相传为晋朝征西将军周访的后裔,本籍汝南郡安城县,后移居庐江郡寻阳县。唐末为避战祸,周氏后裔向南迁徙。

    2025年06期 v.49;No.468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规划信息

    <正>联合国科技创新论坛“数字化赋能健康城市建设:创新策略与实践”边会成功举办5月8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可持续城市、社区和历史遗产保护专委会在第十届联合国科技创新论坛举办线上边会,主题聚焦“数字化赋能健康城市建设:创新策略与实践”。边会邀请来自不同国家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科研院所的专家和学者,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的实践,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性技术优化、健康资源空间配置,促进健康公平。

    2025年06期 v.49;No.468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