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楠
杂志社经理:李林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号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正>8月29—31日,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沈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作为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首次召开的规划建设领域的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本届规划年会聚焦“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规划的价值与作为”,该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重要的行业使命。
以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渗透于城市系统中,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驱动城市空间重构的核心动力。本文旨在厘清AI驱动下城市空间重构的现有研究进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归纳,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物理空间数字化升级、社会空间流动性重塑与数字空间交互渗透3个维度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系统总结了空间重构在产业、商业、居住等领域的具体表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述了面向这一变革的智能测度方法、内在机理认知及规划应对策略。结果表明,多源大数据和AI技术为空间重构的精准测度提供了方法创新;空间重构的内在机理表现为复杂的时空演变、多维度的影响因素和正负交织的外部效应。本文认为,AI在为城市规划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数字鸿沟、算法偏见等挑战。因此,未来的城市规划亟需在理论、方法与实践层面进行系统性响应,以引导城市空间向更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正>以人工智能助力气候适应性规划冷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长聘教授,自然资源部寒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本学术对话主持人气候变化是当前以及未来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于城乡生命线系统的运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适应气候变化的形势愈加严峻。面对气候变化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曾明确提出减缓和适应的策略,中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也提出“主动适应、科学适应、系统适应、协同适应”的总体原则。
<正>构建面向实施的城市更新规划实施体系丁志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更新分会委员、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本学术对话主持人要把建立完善更新规划实施体系放在“两个转向”的背景下进行理解和认识。城市更新规划并非传统空间规划,而是面向实施的行动型规划。方法上,应强化规划的统筹与协同作用,整合条线与块面,聚焦当下和近期行动;内容上,需涵盖目标任务制定、策略行动谋划、创新政策设计、资金平衡方案与项目生成机制等关键内容。关键是应落脚于片区和项目,切实推动规划落地实施。
通过梳理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脉络,提出城市规划是城市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规划面临的现实以及作为应对手段的科技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城市规划的理想即价值观及其以人为本的人文特征却是一直不变的。面对未来,城市规划教育应遵循“经验—理论—创新”的认知路径,构建起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感知→认知→求知”三阶递进教育模式。通过建立城市规划的直觉与经验,使学生“知其然”;掌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发展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使学生“知其所必然”。同时,还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理论与实际、多学科知识的衔接与融合、理论的拿来与自创等关系。城市规划源于理想、胜于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现实为舵、以理想为锚,加强科技和人文的互补融合,坚守核心价值、创新理论方法,并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
城市生命体的发展遵循客观规律,其变化过程在时空层面是非匀质的。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存在一部分地区呈现出在一定时期内迅速崛起,形成了具有时代标志性、甚至成为城市发展核心动力的地区。现有的规划研究却很少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和机制,忽视了其背后复杂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这一现象以及其空间对应的内涵与动力机制,能够为空间规划与政策转型提供精准视角与规律导向。因此,本文阐述了城市“绽放地带”的理论与内涵,并对城市绽放的形成机制进行解释。研究结合全球19个大都市40个“绽放地带”案例与网络分析方法,进一步探索了绽放的动力因素及不同因素间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城市绽放地带的形成既需要城市政策的指引与关注,也需要市场力量的培育,其中,新功能增量、可达性激活与累积性投入是带动绽放最核心的三方面动力因素。最后,研究从充分认知规律、精准配置资源与科学优化效益3个层面,结合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方法的应用场景,提出了城市绽放地带对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以城市更新的概念内涵和城市更新的分类体系建构为研究对象。首先,回顾西方的城市更新历史和概念演进,分析我国的相关实践和政策语境,提出城市更新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和本土术语,对城市更新的对象和运作模式要分层界定和分类把握。其次,探讨城市更新分类体系的建构:基于研究目标、原则及理论工具,通过收集和梳理相关资料,形成城市更新分类的思路和框架设计;以更新对象维度为基础分类,构建了包含7大类、36中类的城市更新对象分类体系;以更新模式、空间尺度、更新主体、更新政策等维度构建主题分类。最后,建构起城市更新分类体系的整体框架,并从运作模型、政策工具、调节机制三方面对城市更新分类施策作初步探讨。
在城市化过程中,山地区域人口大规模地向外迁移导致土地利用转型,如耕地撂荒、林地恢复性增长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量化山地人口流出过程中土地利用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人口流出的典型区域——鲁中南山地为例,运用土地利用预测模型模拟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结合景观格局指数,量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效应和路径。结果显示:山区土地利用出现趋势性转折,处在土地利用转型阶段,表现为耕地由扩张转为收缩、林地恢复性增长,形成生态主导功能;山区人口流出导致土地利用转型,促进了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山区应顺应土地利用转型规律,通过土地整治、林地保护、土地流转等路径,优化土地利用格局。
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智能技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已经通过各领域、各行业场景应用快速渗透到当代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着未来的城市研究与规划范式创新。论文通过梳理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分析了AI影响下的城市规划创新需求,构建了人—技术—空间一体的城市AI概念模型,进而从优化城市科学学科体系、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两方面探讨了基于城市AI的城市研究,从基于城市AI的规划方法与技术创新、打造城市开放创新平台和建设城市多类型综合应用场景三方面对基于城市AI的城市规划设计范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应对城市智能化转型和新阶段的理性规划编制趋势提供支持。
探究数智技术赋能社区韧性的影响因素及协同路径,为构建数智化时代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提供参考。基于我国社区506份有效样本,采用SEM-fsQCA混合方法探讨数智技术赋能社区韧性的关键因素与组态路径。研究发现:第一,技术因素、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协同支持社区韧性,其中,数智基础设施、线上平台、政府支持和技术安全保障具有最为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社区韧性的驱动组态具有“多重并发”和“殊途同归”特征,实现高水平社区韧性的模式有两类,可归纳为工具理性引领的“数智平台建设型”和价值理性引领的“社区共同体构建型”。第三,低水平社区韧性的驱动模式有三类,可归纳为“技术应用落后型”“数字鸿沟型”和“整体落后型”。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支持和决策参考。
存量规划时代,我国城市空间治理面临更为精细高效的多重挑战,其中城市用地识别作为规划工作开展的关键前提,如何更加精准高效地对大规模存量用地进行科学识别,对于提高城市规划效率,以及城市更新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研究揭示了专业规划师识别城市用地的基本逻辑和模式特征,提出了通过智能化建模还原人工识别城市用地全过程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框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将城市用地识别的关键“专业逻辑”转译为“智能建模”,通过三大智能化模块与智能规则库的嵌入,突破了传统城市用地识别方法的精度与准度限制,推动了存量空间治理的精细化转型和规划基础工作的智能化发展。
<正>1.何谓“安商旅、聚人文”纵观经济繁盛时期的中国本土城市建设,会馆往往是一邑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也是占据城市最精华地段的关键人文要素。清同治《京师番禺会馆碑记》记载:“天文聚,而珠联璧合耀奎壁之光。地脉聚,而芝草醴泉发山川之秀。人事聚,而通都大邑阜山海之奇。会馆者,人文之所聚也。”作为区域交通与商贸网络中“安商旅、聚人文”的重要节点,会馆建设有效化解了四方商聚但“涣而不萃、疏而不亲”的困境,不仅是客商居停议事之功能场所,更承担着叙桑梓、联乡情、敦信义的人文化育与精神凝聚功能,由此累代形成会馆建设的优秀营建传统。
国家级新区作为叠加多层级权力主体的战略空间,其治理体系的整合程度直接影响着新区的发展成效,如何优化新区治理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本文从领域政治的视角出发,研究陕西省西咸新区在制度变迁中不同权力主体间的互动过程和竞争。研究发现,新区的治理格局始终在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中动态调整,制度困境推动着新区治理模式的不断转型。同时,上级政府介入并不能完全解决跨行政区冲突,制度空间托管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跨行政区冲突,但两市的利益考量依旧存在。西咸新区的治理变革可以为其他跨行政区的新区治理提供借鉴。
空间形态控制指标和要求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强制性内容,是实施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的重要依据。针对我国古镇现有的空间形态控制在具体操作时存在核心控制指标及阈值不明确、定性指标引导缺乏可操作性、地域适应性不足等问题,以地处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秦巴山地古镇为对象,在对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剖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空间形态控制指标的分析,凝练出核心控制指标,并提出“演变经验—因素控制—指标建议”的阈值确定三步式方法,为秦巴山地及我国类似生态环境地区古镇的空间形态控制提供依据。
在城乡空间宏观尺度对历史空间进行分级管控,是国家对于历史空间保护工作提出的要求。本文首先总结历史空间用途管制特点,提出历史空间保护利用新困境。然后基于历史空间边界识别的实证研究,分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出历史空间利用独特性、整合性和贡献性的耦合特征,进而明确用途管制的对象,制定历史景观风貌协调机制,提出触发机制、预警机制、保障机制共同作用下,历史景观风貌协调机制嵌入用途管控全流程。从以历史文化自身形成的保护体系,转变为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衔接的保护体系,推进历史资源的空间整合、综合统筹与整体保护。通过对历史空间用途管制的探索,力图塑造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国土空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1.概况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端,秦、晋、豫三省交界,为黄河、洛河、渭河三河交汇处,曾是重要的军事关隘与商贸中心。老潼关城原有商贸居住功能街巷50余条,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大部分城区被划为渭河淹没区而拆除,水坡巷因地势原因留存下来,成为了潼关古城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居住型街巷。因其独特的街巷形式与建筑风貌,于2019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称号。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