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志强;鲁斐栋;杨婷;冯凡;何睿;
重大灾害冲击不仅是对城市生命的挑战,也是对城市治理的重要考验。本文首先指出重大灾害后的反思和学习是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脉冲型推动力,通过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分级分析,提出生存能力是城市治理的底线能力,也是城市应对重大疫情冲击的核心能力。其次,从城市生命视角提出城市内外部空间交互的5项治理能力,指出重大疫情冲击下城市空间治理能力面临的根本考验存在于"感知-判断-反应-免疫"4个治理环节。最后,基于"时空一体"的城市生命演进线索,揭示了以"空间换时间"的城市资源调配是应对疫情的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本质,并提出通过规律挖掘、模拟推演、应急决策及公共协同的智能治理技术为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撑。
2020年08期 v.44;No.404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8K] [下载次数:2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 ] - 王兰;贾颖慧;李潇天;杨晓明;
城市发展影响着传染性疾病的传染源接触几率、传播方式和过程、易感人群规模等方面,因此城市规划可从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3个关键传染性疾病防治环节出发,制定空间干预策略。本文剖析城市发展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途径,以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为例分析不同场所聚集性疫情传播情况和易感人群特征,进而针对各防治环节,从城市整体层面、社区层面和关键设施3个空间尺度提出城市规划的空间干预策略,以期从空间角度增强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2020年08期 v.44;No.404 13-2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4K] [下载次数:2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2 ] - 李绥;陈雨萌;石铁矛;周诗文;吴尚遇;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公共安全与人类健康,如何对人群在公共空间的呼吸暴露风险进行科学评价,是加强城市风险预警与提高大气防疫能力的基础。本文以城市环境要素对呼吸暴露风险的影响为切入点,耦合呼吸传染概率模型与城市通风环境评估模型,构建了面向空气传播途径的呼吸暴露风险评价方法。在研究区的实证研究中,计算了基于4个变量(暴露时间、人口数量、背景平均风速、人体间距)的多情形下的呼吸暴露风险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行为模式、空间形态与风环境参数与评价结果的相关性显著,根据关键参数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提出了针对多种风险要素的规划防疫策略。研究结果能够为保障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的公共活动安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2020年08期 v.44;No.404 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3K] [下载次数:1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 ] - 张庭伟;
文章从分析美国城市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建成环境入手,讨论物质环境及在其中生活的人的关系。提出在研究疫情及建成环境的关系时,在认识论上,应该从建成环境的特点以及居住在其中人的特点两方面进行研究,特别要注重居民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等对疫情的影响,而不仅是建成环境问题。在方法论上,宜采用循证实践方法,注重实践证据,以更加切合新冠疫情的特性。
2020年08期 v.44;No.404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1K] [下载次数:2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莫洲瑾;曲劼;陈黎萍;
目前小城镇面临着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历史机遇,浙江省的诸多创新实践印证了社会、环境、人三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复合要求。但面对如此复杂的对象和目标,现有的工作机制和技术方法遇到诸多困惑。文章以枫桥古镇更新实践为例,探究"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核心价值、方法论等层面的问题,总结其在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公众参与的组织机制、服务民生的规划目标、轻微治愈的技术特点、自下而上的角色转换等方面对小城镇更新的重要启示。并具体探讨在操作层面将社会基层治理思想与小城镇更新实践相融合,构建多元决策、公众互动、多维技术与乡愁情感并重的实践机制,为浙江乃至全国的小城镇更新工作提供创新思路。
2020年08期 v.44;No.404 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4K] [下载次数:1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邱建;唐由海;
汶川地震后,基于阿坝州汶川县城威州镇"原址重建、职能疏解、规模缩减"的重建定位,针对县域内威州镇、水磨镇和成都市金堂县淮口镇开展了跨区域的协调规划,实现了各美其美的重建效果。通过规划实施十年来的回顾,总结归纳出互利协调、产业协调、空间协调等区域协调规划基本机制,并从空间资源与城镇职能匹配、空间形态特色及产业发展协调等方面分析了三镇的规划实施成效。
2020年08期 v.44;No.404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2K] [下载次数:7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闫利;胡纹;顾力溧;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雾霾天气的持续蔓延。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手段调控城市微气候环境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选取同一地块6个不同的城市设计投标方案,提取6个不同方案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要素,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别对各方案中心广场通风效果进行数值模拟,对有效稀释污染空气的风速阈值进行了界定,并以静风率进行量化表征,取得各空间要素与静风率之间的关联排序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设计要素的改变对同一气象条件下的广场通风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开发强度要素为次要影响因素,布局要素为重要影响因素,且布局要素中的广场风道长宽值是影响广场空气质量的决定因素。
2020年08期 v.44;No.404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3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振羽;杨凌艺;魏维;
足球场地建设是践行"健康中国"的重要手段,是丰富居民体育生活、实现"体育强国"发展目标、提升我国足球竞争力的主要措施。随着人民对日常锻炼的需求提升,足球场地设施需要更加便利可达、服务高效。分散性高、灵活度大、普及性强的社区足球场成为了目前的建设重点。社区足球场建设运营的制约因素包括缺乏城市层面的专项规划、规划审批机制效率低、存量地区选址困难、球场运营管理难度大等。本文结合国家层面足球场建设的政策,借鉴足球场建设实践案例,提出社区足球场在编制专项规划、提效审批机制、贴近社区建设、存量空间建设、复合场地利用、多元方式运营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存量发展时期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提出方法指导。
2020年08期 v.44;No.404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9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曾九利;唐鹏;彭耕;何金海;杨潇;高菲;
立足于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可能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与转变,主要包括发展逻辑、营城理念、空间布局和生态价值转化等4个方面。立足于成都规划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围绕"美化境、服务人、建好城和提升业"四大维度,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构建新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形态,推动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创新转变,研究公园城市建设支撑体系等,以期为其他城市规划建设公园城市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
2020年08期 v.44;No.404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5K] [下载次数:4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陈建滨;高梦薇;付洋;阮晨;
我国城乡统筹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较为发达的大都市区,城乡关系逐步进入融合发展的加速期。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背景下,基于生态价值转化的经济发展逻辑和高质量发展的管控治理逻辑,成都结合自身城乡特征和发展规律,提出了以"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推动镇村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对城乡融合内涵特征的剖析,阐释了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内涵、构建目的、划分方法与类型,探讨了以单元为抓手系统推进镇村规划、发展、管控和治理的具体路径,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020年08期 v.44;No.404 120-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9K] [下载次数:28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3 ] - 汪小琦;高菲;谭钦文;肖竹韵;
合理构建通风廊道是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基于高静风频率城市的特征,以典型城市——成都市为例,准确剖析空气污染的成因,探寻一套以保护风源为根本原则构建通风廊道体系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跨学科多专业合作研究,创建风频率空间评估模型,实现在城市规划管控尺度精准划定城市通风廊道,为精准标定城市通风廊道提供创新方法参考。
2020年08期 v.44;No.404 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4K] [下载次数:1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