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

杂志社经理:李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访问量:1359952

编者絮语

  • 短板

    石楠;

    <正>张雨绮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说过一句话,道出了这档综艺节目的核心精神:不是第一名有多优秀,而是最后一名能不能变得优秀。堪称娱乐版的"木桶理论"。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根木板,而是由那根短板所决定。我们每天的工作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短板。收入短板的存在,决定了政策走向要特别关注贫困人群,尤其是绝对贫困人口。必须把精准扶贫作为实现全

    2020年08期 v.44;No.404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别关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规划思考

  • 重大疫情冲击下城市空间治理考验

    吴志强;鲁斐栋;杨婷;冯凡;何睿;

    重大灾害冲击不仅是对城市生命的挑战,也是对城市治理的重要考验。本文首先指出重大灾害后的反思和学习是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脉冲型推动力,通过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分级分析,提出生存能力是城市治理的底线能力,也是城市应对重大疫情冲击的核心能力。其次,从城市生命视角提出城市内外部空间交互的5项治理能力,指出重大疫情冲击下城市空间治理能力面临的根本考验存在于"感知-判断-反应-免疫"4个治理环节。最后,基于"时空一体"的城市生命演进线索,揭示了以"空间换时间"的城市资源调配是应对疫情的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本质,并提出通过规律挖掘、模拟推演、应急决策及公共协同的智能治理技术为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撑。

    2020年08期 v.44;No.404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8K]
    [下载次数:2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 ]
  • 针对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城市空间干预策略

    王兰;贾颖慧;李潇天;杨晓明;

    城市发展影响着传染性疾病的传染源接触几率、传播方式和过程、易感人群规模等方面,因此城市规划可从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3个关键传染性疾病防治环节出发,制定空间干预策略。本文剖析城市发展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途径,以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为例分析不同场所聚集性疫情传播情况和易感人群特征,进而针对各防治环节,从城市整体层面、社区层面和关键设施3个空间尺度提出城市规划的空间干预策略,以期从空间角度增强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2020年08期 v.44;No.404 13-2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4K]
    [下载次数:2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2 ]
  • 面向大气防疫的城市公共空间呼吸暴露风险评价

    李绥;陈雨萌;石铁矛;周诗文;吴尚遇;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公共安全与人类健康,如何对人群在公共空间的呼吸暴露风险进行科学评价,是加强城市风险预警与提高大气防疫能力的基础。本文以城市环境要素对呼吸暴露风险的影响为切入点,耦合呼吸传染概率模型与城市通风环境评估模型,构建了面向空气传播途径的呼吸暴露风险评价方法。在研究区的实证研究中,计算了基于4个变量(暴露时间、人口数量、背景平均风速、人体间距)的多情形下的呼吸暴露风险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行为模式、空间形态与风环境参数与评价结果的相关性显著,根据关键参数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提出了针对多种风险要素的规划防疫策略。研究结果能够为保障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的公共活动安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2020年08期 v.44;No.404 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3K]
    [下载次数:1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 ]
  • 建成环境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及循证实践——对美国城市新冠肺炎分布的初步分析

    张庭伟;

    文章从分析美国城市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建成环境入手,讨论物质环境及在其中生活的人的关系。提出在研究疫情及建成环境的关系时,在认识论上,应该从建成环境的特点以及居住在其中人的特点两方面进行研究,特别要注重居民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等对疫情的影响,而不仅是建成环境问题。在方法论上,宜采用循证实践方法,注重实践证据,以更加切合新冠疫情的特性。

    2020年08期 v.44;No.404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1K]
    [下载次数:2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规划研究

  • 小城镇有机更新的“枫桥经验”——源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城镇更新机制探索

    莫洲瑾;曲劼;陈黎萍;

    目前小城镇面临着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历史机遇,浙江省的诸多创新实践印证了社会、环境、人三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复合要求。但面对如此复杂的对象和目标,现有的工作机制和技术方法遇到诸多困惑。文章以枫桥古镇更新实践为例,探究"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核心价值、方法论等层面的问题,总结其在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公众参与的组织机制、服务民生的规划目标、轻微治愈的技术特点、自下而上的角色转换等方面对小城镇更新的重要启示。并具体探讨在操作层面将社会基层治理思想与小城镇更新实践相融合,构建多元决策、公众互动、多维技术与乡愁情感并重的实践机制,为浙江乃至全国的小城镇更新工作提供创新思路。

    2020年08期 v.44;No.404 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4K]
    [下载次数:1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跨区域协调规划实践分析——以威州、水磨、淮口三镇为例

    邱建;唐由海;

    汶川地震后,基于阿坝州汶川县城威州镇"原址重建、职能疏解、规模缩减"的重建定位,针对县域内威州镇、水磨镇和成都市金堂县淮口镇开展了跨区域的协调规划,实现了各美其美的重建效果。通过规划实施十年来的回顾,总结归纳出互利协调、产业协调、空间协调等区域协调规划基本机制,并从空间资源与城镇职能匹配、空间形态特色及产业发展协调等方面分析了三镇的规划实施成效。

    2020年08期 v.44;No.404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2K]
    [下载次数:7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广场空气质量与空间设计要素相关性分析——以乌鲁木齐钻石城广场的六个设计方案为例

    闫利;胡纹;顾力溧;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雾霾天气的持续蔓延。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手段调控城市微气候环境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选取同一地块6个不同的城市设计投标方案,提取6个不同方案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要素,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别对各方案中心广场通风效果进行数值模拟,对有效稀释污染空气的风速阈值进行了界定,并以静风率进行量化表征,取得各空间要素与静风率之间的关联排序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设计要素的改变对同一气象条件下的广场通风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开发强度要素为次要影响因素,布局要素为重要影响因素,且布局要素中的广场风道长宽值是影响广场空气质量的决定因素。

    2020年08期 v.44;No.404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3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存量发展时期社区足球场建设的方法研究

    陈振羽;杨凌艺;魏维;

    足球场地建设是践行"健康中国"的重要手段,是丰富居民体育生活、实现"体育强国"发展目标、提升我国足球竞争力的主要措施。随着人民对日常锻炼的需求提升,足球场地设施需要更加便利可达、服务高效。分散性高、灵活度大、普及性强的社区足球场成为了目前的建设重点。社区足球场建设运营的制约因素包括缺乏城市层面的专项规划、规划审批机制效率低、存量地区选址困难、球场运营管理难度大等。本文结合国家层面足球场建设的政策,借鉴足球场建设实践案例,提出社区足球场在编制专项规划、提效审批机制、贴近社区建设、存量空间建设、复合场地利用、多元方式运营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存量发展时期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提出方法指导。

    2020年08期 v.44;No.404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9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乡村规划研究

  • 近现代乡村规划理论的源与流

    乔鑫;李京生;

    18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田园郊区运动致力于塑造精致的乡村聚落环境并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美国的乡村设计避免城市性在乡村地区的泛滥,从而保持地方社区的多样性特征。二者构成了传统建筑学领域乡村规划的基本理论。20世纪30年代起,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的研究拓展了乡村规划理论的范畴,丰富了乡村规划的编制体系、类型、方法,同时,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及乡村管治的发展与成熟,促使乡村规划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向文化价值及人本内生两个视角发生了转变。借鉴历史研究的方法,将近现代乡村规划理论发展的脉络绘制成一幅"历史图像",并以此为基础划分出近现代乡村规划理论的3个范式阶段及其特征。

    2020年08期 v.44;No.404 7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0K]
    [下载次数:1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太行山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

    张慧;蔡佳祺;肖少英;刘晶晶;岳小超;

    以太行山区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67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地理属性、村落成因、成村朝代等基础数据分类统计基础上,构建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并借助GIS的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算法等方法,对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发现:(1)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形成三大集聚区和四大过渡扩散区,在各历史时期呈聚集分布,且主要为山地型;(2)太行山区各历史时期新增传统村落呈增长趋势,并有显著的圈层扩展和点-轴扩展趋势;(3)不同成因类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性大,成因为军事战乱、外来移民、宗教文化型数量变化明显。以期为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的文脉谱系研究、分级保护、区域联动发展研究等提供新思路。

    2020年08期 v.44;No.404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9K]
    [下载次数:2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 ]

详细规划

  • Open Space Ratio的译名、概念辨析与适用价值

    陈璐;周剑云;黎淑翎;庞晓媚;

    Open Space Ratio(OSR)是《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中居住环境控制的核心概念与重要指标,自1990年代始国内的许多学者引进这个概念,并倡导作为规划控制指标,因此也催生了中文术语"空地率"。本文系统梳理国内有关"OSR"和"空地率"研究的30余年学术文献,基于《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法律文本,对OSR的译名及其概念作出全面的阐释,澄清了OSR指标的意义、应用目的及其范围,辨析了OSR与中文术语"空地率"本质性的概念差异,建议将OSR指标引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居住环境控制,调整和完善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控制体系。

    2020年08期 v.44;No.404 98-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5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城市交通

  • 面向实施的公共停车场用地规划方法研究——以广州为例

    王波;

    公共停车场规划不合理是制约推进停车场建设和发挥交通调节作用的关键。在剖析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公共停车场用地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对公共停车场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作用和公共停车场规划理念进行了思考,提出了面向实施的"四步骤"公共停车场用地优化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广州市公共停车场控制性规划的编制。

    2020年08期 v.44;No.404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9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版

  • 成都规划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曾九利;唐鹏;彭耕;何金海;杨潇;高菲;

    立足于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可能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与转变,主要包括发展逻辑、营城理念、空间布局和生态价值转化等4个方面。立足于成都规划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围绕"美化境、服务人、建好城和提升业"四大维度,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构建新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形态,推动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创新转变,研究公园城市建设支撑体系等,以期为其他城市规划建设公园城市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

    2020年08期 v.44;No.404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5K]
    [下载次数:4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城乡融合理念的新型镇村发展路径研究——以成都城乡融合发展单元为例

    陈建滨;高梦薇;付洋;阮晨;

    我国城乡统筹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较为发达的大都市区,城乡关系逐步进入融合发展的加速期。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背景下,基于生态价值转化的经济发展逻辑和高质量发展的管控治理逻辑,成都结合自身城乡特征和发展规律,提出了以"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推动镇村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对城乡融合内涵特征的剖析,阐释了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内涵、构建目的、划分方法与类型,探讨了以单元为抓手系统推进镇村规划、发展、管控和治理的具体路径,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020年08期 v.44;No.404 120-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9K]
    [下载次数:28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3 ]
  • 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汪小琦;高菲;谭钦文;肖竹韵;

    合理构建通风廊道是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基于高静风频率城市的特征,以典型城市——成都市为例,准确剖析空气污染的成因,探寻一套以保护风源为根本原则构建通风廊道体系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跨学科多专业合作研究,创建风频率空间评估模型,实现在城市规划管控尺度精准划定城市通风廊道,为精准标定城市通风廊道提供创新方法参考。

    2020年08期 v.44;No.404 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4K]
    [下载次数:1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3 ]

继承与创新

  • 胜绝宜学:一种择胜地巧营文教空间的规划理念

    王凯;王树声;李小龙;赵子良;

    <正>1.何谓"胜绝宜学"中国城市规划历来强调人文与风景的关联融汇,善于择山川秀美、地脉钟灵之地谋划人文建设,借自然之美触发人之性灵,形成可开人胸襟、陶冶性情的人文化育之所,提振城市格局境界。"胜绝宜学"便是此般营城传统的一种重要理念。就内涵而论,"胜绝"即风景绝胜;"宜学"即宜于研学;"胜绝

    2020年08期 v.44;No.404 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8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遗珠拾粹

  •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大耿古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段亚鹏;万坤;

    <正>1.村落概况大耿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合市镇,历史悠久,迄今有近900年的历史。南宋初年,开基祖徐柏轩由临江府华清县迁居于此,因其基址高爽干燥,故名"耿阳";到清乾隆年间,已发展成千户之宅的大聚落,遂称"大耿"。该村为徐氏血缘村落,人文蔚起,是明代天顺元年(1457年)的榜眼—徐琼的故里。大耿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村落格局完整,风貌古朴,2016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20年08期 v.44;No.404 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1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规划信息

    <正>高层信息_TOP VOICE韩正:坚决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出席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坚决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积极稳妥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整治工作。韩正强调,耕地保护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大事,14亿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首先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这个根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2020年08期 v.44;No.404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