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明锐;
中国大都市近郊乡村的发展振兴,亟需从当前片面追求物质环境建设的1.0版本转向强调运营维护的2.0时代。物质建设时期大量财政性项目进入乡村,形成了可观的乡村资产;乡村运营时代如何把这些项目"资产"转化成能够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收益的"现金流",是城郊融合类乡村振兴中的难题。本文以南京市江宁区苏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了市场化运营主体进入该村庄后,在品牌营销、新业态开发、村庄环境管控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揭示了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行为在乡村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和困境。认为,中国乡村特有的村社集体产权制度,让在国有自然资源领域运作成熟的"资产-资本-现金流"模式出现了"肠梗阻";对于近郊文旅乡村而言,迫切需要在乡村规划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可变现的"商业模式":这一商业模式既能够充分对接城市市场,又能够让原村民作为用益物权的所有人实现利益共享;既要合理地利用好市场主体的专业化力量,又要有效地避免其寻租行为。
2020年07期 v.44;No.403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6K] [下载次数:30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2 ] - 陈宏胜;王兴平;刘晔;石钰;李志刚;
健康、幸福和家庭经济满意等已成为评价我国城镇化模式与城乡规划作用的重要维度。本文以健康、幸福感和家庭经济满意等为基础构建居民主观福祉,采用全国124个城市401个社区的14600名居民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多层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多层混合效应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等方法,探讨城镇化、城乡规划和居民主观福祉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居民主观福祉的空间分布上,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的居民主观福祉水平较低,经济发达的城市的居民主观福祉水平较高;但城镇化率大于70%的城市的居民主观福祉水平却显著低于城镇化率50%~70%的城市的居民。研究证实当前城镇化模式下存在居民主观福祉转折点,即,城镇化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规模均与居民主观福祉呈"倒U型"结构关系。这一方面证实了以往中国城乡规划追求经济增长以提升居民福祉的合理性,同时也反映出粗放的城镇化模式对居民福祉可能存在潜在的损害。迈入城镇化中后期,提高社会福祉应作为我国城乡规划的直接目标,以满足新时期国家治理的新要求。
2020年07期 v.44;No.403 18-2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5K] [下载次数:1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陈前虎;吴昊;
以杭州市11个排水分区为研究单元,借鉴防治大气污染科学中的"源"、"汇"概念,建立土地利用的"源汇指数"与景观格局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耦合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国土空间开发对城市河道水质的影响。结论为,杭州市河道水质总体呈现"南好北差"的区域格局特征,其中氨氮(NH_3-N)、总磷(TP)与氧化还原电位(ORP)是主要影响指标;商业用地、道路广场、耕地与碎片化的汇类用地结构是河道污染物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但通过提高汇类用地的连接度、结合度与均匀度能起到有效的减缓作用;一个排水分区中满足水质达到Ⅲ类标准的源类用地控制占比应小于一定的阈值(本案杭州为33.3%);当景观破碎度高于n(本案杭州n值为0.85)时,汇类用地净化径流污染物的能力近乎丧失。这些结论为城市承载力研究和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过程中理想的城市星状布局概念形态,并从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层面提出了土地利用与治水的策略建议。
2020年07期 v.44;No.403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4K] [下载次数:7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田达睿;谭静斌;
分形理论作为研究复杂系统自相似规律的前沿理论,为城乡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陕北黄土高原因孕育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但河谷中现代城镇的快速扩张使得陕北黄土高原人居环境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探索并延续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人居环境的智慧与基因,以米脂古城和米脂县城中心的开敞空间体系为例,借鉴网格维数模型的要素测度方法,比较分析传统城镇与现代城镇开敞空间系统的分形秩序,并总结影响分形特征的规划设计因素。
2020年07期 v.44;No.403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8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司马晓;赵广英;李晨;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背景下,探索存量规划时代的社区规划治理体系,是深圳实现社区规划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研究认为,深圳的社区规划治理具有手段的从属性、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基层规划技术力量薄弱和"强治理与弱治理"共存等典型特征,又呈现出以存量规划为主、规划技术成熟、人口结构失衡、社区服务需求滚动性等特殊性。在加强社区规划技术研究、管理制度建设及长效服务机制等方面,深圳的社区规划治理积累了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包括:率先探索了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存量规划管理制度,不断加强规划对社区空间环境品质的治理能力;较早建立了社区规划师制度,形成了社区"生活圈"配套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和留白机制;建设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平台,完善社区规划服务体系,形成了社区规划服务动态调整机制等。
2020年07期 v.44;No.403 91-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6K] [下载次数:1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 ] - 杜雁;
在国家治理体系亟待加强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创新发展的先行地区,其在近现代中国迈向工业化社会的历程之中,经历了面向西方列强被动开放的历史;与此同时成为向东南亚地区文化、经济、人员输出的最前沿,并孕育出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精神。改革开放的40年,以经济特区为窗口,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粤港澳本地的城市治理改革与示范效应开始显现并得到社会关注。当下,梳理大湾区的治理历史沿革,有利于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在产业创新培育、人居美好家园营造、系统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为世界文明贡献中国经验。
2020年07期 v.44;No.403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4K] [下载次数:8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单樑;周亚琦;荆万里;周正;
城市是"用来住的"。宜居是人们对理想城市人居环境的永恒追求,更是高质量发展时代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进入以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为导向的新时期,深圳的宜居城市规划建设逐渐从项目导向下的规划"隐线"转变为规划"主线",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与实现路径。本文剖析了新时期城市与人的深层需求升级以及高成本、高密度、高建成度环境所带来的现实挑战,阐释了新时期深圳"安居""乐居"内涵的升级,总结居住空间保障、居住产品供给、营造亲自然生活、城市特征保育等方面的经验,旨在提炼新时期深圳规划建设的政策、空间、城市产品供给与营造实践体系,为生态文明时代中国紧凑宜居城市建设做出有价值的先行示范。
2020年07期 v.44;No.403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1K] [下载次数:1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