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

杂志社经理:李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访问量:1359924

编者絮语

  • 地摊

    石楠;

    <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两会期间,他再次肯定了地摊经济的积极作用。一时间,地摊经济在全国各地火了起来。市集原本就是城市最基本功能,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职业,也是维持生计最便捷的手段之一。随着城市化进入中高级阶段,大家对于环境品质、空间秩序等提出新要求,所以从严管理各种摊贩,有着其时代背景。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夜市经济是重要的经济形态,是对正规经济的积极补充。同时,

    2020年06期 v.44;No.402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8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国土空间规划

  • 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协同的难点及建议

    黄征学;

    规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以来,国家不断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协调规划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九大以来,规划管理机构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更加明确。但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协同依然面临四大难点,即规划衔接机制不健全、规划审批机制不协同、规划期限与层级不一致和规划实施协同性不高。针对这些难点,本文认为要从编制、审批、实施等方面构建全方位、全流程、全链条的融入机制,特别是要重视发挥规划评估和年度计划的作用以及重新归类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弥合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期限和层级不一致的问题。同时,以畅通两大规划信息平台为突破口,提高规划的协同性,提升规划合力。

    2020年06期 v.44;No.402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0K]
    [下载次数:1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 ]
  • 空间规划的困境、变革与思考

    于立;陈春;姜涛;

    简要介绍对空间规划的不同解读,并以英国为案例阐述了从传统的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向空间规划体系转变的过程。文章指出,经历了20年的实践,特别是2008年以来,空间规划面临新的问题和困境,出现大的变革。空间规划体系整体的改革方向是朝着新自由主义的规划方式转变,包括强调市场主导和竞争原则、规划权力下放和多行为主体参与。欧洲空间规划的变革,引发了对空间规划是否还保持了其早期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公平公正等基本价值观的质疑和批评,本文基于欧洲空间规划变革的评估和分析,对中国规划体系的改革尤其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提出了一些建议。

    2020年06期 v.44;No.402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0K]
    [下载次数:8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城市化

  •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市民化空间分异与治理效率

    王凯;李凯;刘涛;

    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阐释了市民化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考察了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治理效率、空间分异格局和内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跨省流动比例大的城市治理效率更低,以省内流动为主的成渝、山东半岛、中原等城市群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可能性强于以跨省流动为主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城市群,就近市民化将成为中国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导模式。政府力量会从提升和抑制两个方面同时影响流动人口市民化效率,而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同时强化这种提升和抑制作用。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试点为代表的制度创新效果暂未显现,在流动人口市民化空间日趋连绵化的趋势下,城市群/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的协同治理和制度创新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

    2020年06期 v.44;No.402 22-3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4K]
    [下载次数:1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情感及其社区生活感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邹雪瓶;谢波;李志刚;陈宏胜;刘晔;

    采用第一手问卷调查数据,对广州市流动人口情感及其社区生活感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保障房社区的流动人口消极情感最高,其次是城中村、单位社区和商品房社区,最低为集资房社区,且流动人口聚居区中的消极情感高于非聚居区。在社区生活感知方面,非聚居区的社区归属感和邻里互助优于聚居区,而聚居区在邻里交往和邻里信任上优于非聚居区。其中,"社区归属感""邻里交往"和"邻里互助"因素对流动人口的消极情感存在负向作用,而"与社区里的外地人交往"则存在正向作用。流动人口之间的情感交往易出现"情感传染"现象,与相似群体的"情感共鸣"可能增加其生活烦恼。总体上,新时代的社区空间感知意义重大,城市移民的社区情感体验和情感适应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2020年06期 v.44;No.402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5K]
    [下载次数:1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规划研究

  • 上海市老龄化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

    李涛;

    基于"六普"人口数据,以街道/镇为空间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识别上海市老龄化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从两个层面(结构性因素、能动者因素)、三个方面(体制、经济、社会)分析老龄化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上海市老龄化人口集中分布在市中心和农村地区,中心城区边缘则形成围绕城市的"年轻环"。与国外大城市更强调能动者层面的因素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不同,结构性层面的因素,以及体制方面、社会方面的因素在决定中国大城市老龄化人口空间分布方面更具影响力。

    2020年06期 v.44;No.402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4K]
    [下载次数:1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

    司志杰;尹稚;

    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北京市各类主要医疗设施、新城医疗建设资源进行分析,阐述现状优质医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所带来的弊端,并通过对世界城市的经验借鉴,提出北京在疏解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和发展新城医疗设施方面的建议,冀图助力政府科学决策。

    2020年06期 v.44;No.402 47-5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7K]
    [下载次数:10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间联系与规划——基于风险投资活动的研究

    赵玉萍;汪明峰;唐曦;

    根据2002—2016年长三角城市之间风险投资事件,探究长三角风险投资的空间特征和演变,以及风险投资活动在不同行业的差别。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间已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杭州、苏州和南京为次核心的风险投资网络结构,且行政区划对网络结构有较强塑造作用;不同产业的风险投资网络化程度和演化进程存在差异,传统行业的网络化程度更高,而新兴产业对所在城市的经济基础要求更高;风险投资网络化程度逐渐增强,跨省联系也随之增加,但核心城市地位较为稳固;核心城市的风险投资活动本地倾向较为明显,核心城市有强极化现象,与此同时,溢出效应也已经显现。最后,本文从集聚与扩散、竞争与合作以及主次与均衡3个方面提出了规划启示。

    2020年06期 v.44;No.402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9K]
    [下载次数:10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继承与创新

  • 品峙:一种鼎立标志空间塑造城市人文秩序的规划模式

    王树声;杨思然;李小龙;赵子良;

    <正>1.何谓"品峙"中国城市规划善于统筹经营标志空间,塑造人文格局秩序,提振城市人居意境。其传统实践方式多样,有的注重对两处标志空间"对峙"形势的处理;有的注重环布系列标志空间,营造人文要素"环峙"于城的特色格局;亦有一种通过鼎立3处人文标志,创造稳定的"品字形"构图秩序,借以提振城市人文格局领域感和景观秩序的规划模式,古人称之为"品峙"。

    2020年06期 v.44;No.402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6K]
    [下载次数:6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安全防灾

  •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提升社区韧性的方法研究

    马超;运迎霞;马小淞;

    中国从1998年开始制定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以推进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时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制定的防灾规划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笔者对防灾减灾规划中提升社区韧性的潜力和改善社区韧性对防灾减灾规划执行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通过4种方法来增强社区韧性:(1)对灾害发生时生存质量水平的构成要素进行评估,就灾中响应、灾后恢复、灾后复兴各阶段的受灾者需求进行划分,针对各时期维持生活环境不同层次的需求由低向高依次满足供给;(2)以智慧收缩为思路,通过减缓城市和乡镇周围住宅的无秩序扩张,保持居住范围控制在一定区域,加强人群之间的联系并排除区域外不必要的基础设施;(3)实行以易受到灾害袭击和较弱灾害抵抗力社区的居民作为标的的巨灾保险,缩短以财政支持为主的救灾资金援建时间,提升生存质量水平;(4)设立若干以社区为单位的救灾中心。该救灾中心平时用作邻里支持和社区组织的场所,定期进行防灾演练,灾时作为避难场所分发救灾物资,并优先获得灾后信息及公共服务。

    2020年06期 v.44;No.402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4K]
    [下载次数:3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1 ]

遗珠拾粹

  •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阜山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袁菲;葛亮;

    <正>1.概况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阜山乡,位于青田县西南部的高山盆地内,海拔约500m,玉带溪自东南向西北蜿蜒横贯整个阜山盆地。成语"一鸣惊人"故事中所言的"南方之阜"即指此地。阜山盆地距离青田县城25km,自古为瑞安、青田两县交界地带,故成为各类洋货土产、日杂百货、茶叶等重要商品的集散地,

    2020年06期 v.44;No.402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4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遗产保护

  • 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进程、特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数据可视化分析

    张杨;何依;

    首先对近40年来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进程进行分析,运用CiteSpace提取每个时间切片中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得出3个研究阶段:以整体保护为核心的制度建立阶段(1982—1994)、以旧城更新为背景的实践探索阶段(1994—2008)、以新旧共生为导向的理论发展阶段(2008—2019)。进而对名城研究特征进行疏理,从中发现国家层面的形势、政策对名城研究具有强有力的牵引作用,推进了名城制度的不断完善,实现了"整体保护—街区保护—整体保护"的理论回归,推动了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持续建设。最后对新阶段的名城研究进行了3点展望:从固守到整合,通过历史要素的提取与串联,以历史之径重构城市文脉的阅读系统;从封闭到开放,依托文化资本的流通性和牵引力,带动周边社区的协同发展;从控制到疏导,激活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名城路径化、社区化、活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2020年06期 v.44;No.402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1K]
    [下载次数:4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2 ]
  • 5C战略背景下古城边缘区保护与发展探索——以深圳市大鹏所城文化创意园区为例

    卓想;高黄根;岳波;

    古城边缘区保护与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所必然面临的难题。目前我国古城保护与发展聚焦于历史价值较高的核心区,更新方式以功能植入的观光型旅游为主,缺少方法的应用以及对社区环境的营造,且对于古城边缘区缺少相应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以深圳市大鹏所城文化创意园区为例,基于5C战略背景,凝聚可信度,挖掘文化内涵;明确保护区域,确立更新方式及改造节点;强化能力建设,完善业态升级;衔接旅游宣传,打造特色品牌;并结合社区营造,重塑人文景观,营造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期为我国古城边缘区保护与发展做出探索性实践。

    2020年06期 v.44;No.402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3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城市更新

  • 城中村更新改造进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的变化——以深圳市为例

    司南;阴劼;朱永;

    从政府角色演变的视角出发,讨论城中村更新中地方政府、开发商、村民与社会公众之间角色关系的发展过程。研究在对3个深圳城中村更新案例的对比分析后发现,政府的角色变化会直接影响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始终具有决策权,并表现出从全面主导向幕后引导、再到主动控制的角色演变特征。当地方政府回归到主动控制城中村更新的角色后,国有企业成为了实现更新收益公平分配的关键。

    2020年06期 v.44;No.402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9K]
    [下载次数:30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产权重构、土地租金与珠三角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与实证

    郭旭;严雅琦;田莉;

    借鉴土地产权理论和土地租金理论,本文提出基于珠三角地区的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有序推动存量用地再开发以及土地市场法治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进行了强制性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此来规制地方政府、开发者以及原土地权利人之间对土地经济租金的"寻租"。土地产权是一种权利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过对存量建设用地中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开发权和收益权的重构,重塑了土地市场和土地经济租金分配格局,推动了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的空间治理。本文为分析珠三角不同类型的存量用地再开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以珠三角S区的城乡更新实践为案例,分析其土地租金博弈及其再开发背后的制度设计逻辑。

    2020年06期 v.44;No.402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1K]
    [下载次数:2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规划教育

  • 多元主体参与的情境化评图模式探析——以城乡规划专业高年级设计类课程为例

    刘淑虎;林兆武;樊海强;赵立珍;

    针对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公共政策植入诉求和评图困境,在汲取相关解决对策的基础上,提出多元主体参与的情境化评图模式,旨在通过校内外互动,探索实现多元能力培养目标的新教学模式。首先,通过对相关教学实践的研判,确立"参与主体""参与方式""保障体系"为模式构建的关键点;其次,阐明多元主体的参与类型、结构关系、组织模式和参与方式;最后,从课程设置、评价标准、主体储备、服务体系4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模式常态化运行的对策。

    2020年06期 v.44;No.402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2K]
    [下载次数: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规划信息

    <正>高层信息_TOP VOICE习近平: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24日下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

    2020年06期 v.44;No.40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