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

杂志社经理:李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访问量:1359940

编者絮语

  • 免疫

    石楠;

    <正>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注定成为大家记忆中最难忘的节日。在新冠肺炎肆虐的阴影下,有人被不安、焦虑甚至恐慌的氛围包围,有人被不解、无聊甚至是愤懑的情绪折磨,同时,更多的人理性思考、积极行动、共克时艰。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型疾病,一时难有特效药和疫苗面市,客观上考验着每一个人的免疫力,同时,也在考验着城市的免疫力。作为一种流行病疫情,引发人们对于城市如何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话题,大家不约而同回想起17年前的非典。一个直击灵魂的拷问是:我们从那场事件中学到了什么?改进了什么?其实更重要的是,

    2020年02期 v.44;No.398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年会报告

  • 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

    阳建强;陈月;

    城市更新一直是国际城市规划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国城市更新自1949年发展至今,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对其7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有助于理解中国城市更新特定的诞生逻辑、阶段问题与经验教训。根据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建设宏观政策变化,将中国城市更新分为相应的4个重要发展阶段。并且,对每一个阶段城市更新的政策背景、代表性案例、更新思想、学术活动以及更新制度建设进行总结分析,归纳中国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征。最后,在历史演化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更新应倡导多元价值观、多元更新模式、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多元主体参与和共同治理的方向转型。未来,建设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城市更新体系,将成为规划工作的重点内容。

    2020年02期 v.44;No.398 9-1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4K]
    [下载次数:14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5 ] |[阅读次数:8 ]
  • 精细化治理时代的城市设计运作——基于二元思辨

    唐燕;

    文章从二元思辨的视角探讨了新时期我国城市设计运作的转型趋势。伴随存量规划与精细化治理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设计发展需要不断强化运作模式的"规范化"与"个性化"建设,并由此表现出二元转型的多重工作特点。城市设计在方式演进上逐渐从"设计控制"迈向"设计治理"、在作用途径上从倡导"公共政策"走向重视"产品设计"、在行动转换上从"设计活动"转向"社会动员"、在机制建设上需要"顶层设计"结合"基层创建"的力量推动。基于这4种二维观,文章从"适变"和"应变"两方面提出对我国城市设计发展的展望,以及如何更好地动态适应或主动应对变革趋势的相关思考。

    2020年02期 v.44;No.398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1K]
    [下载次数:20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1 ]
  • 智慧社会数据基础设施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应用

    戴慎志;刘婷婷;宋海瑜;

    随着智慧社会的到来,新类型的基础设施不断涌现,本文据此提出数据基础设施的概念并进行分析界定;进而分析数据基础设施概念的引入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所带来的6方面积极影响,建立数据基础设施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密切关联,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新的切入点和方向;最后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中数据基础设施规划编制的初步思路及其应用探索。

    2020年02期 v.44;No.398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4K]
    [下载次数:1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年会学术对话

  • 责任规划师路在何方?

    施卫良;冯斐菲;沈体雁;江维;童明;李晋;吴楠;郭炎;钱川;赵幸;

    <正>施卫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本学术对话主席):目前,无论是从整个规划体系建立,还是从规划编制到实施,社区规划师或者责任规划师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多数城市是规划部门推动,也有的是由民政部门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推动。另外,在城市与乡村,责任规划师的工作模式也有很大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学界能深入探讨,促成共

    2020年02期 v.44;No.398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下载次数:10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地下空间从规划到实施有多远

    李迅;陈志龙;束昱;刘伟杰;施慰;叶伟华;孟然;翁德耀;蒋应红;

    <正>李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本学术对话主席):地下空间发展需要讨论4个问题:一是大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运营方面有哪些创新模式;二是如何适应密路网和土地混合发展趋势;三是轨道交通与枢纽相结合的地下空间规划以及关键要素;四是如何提高公共地下空间品质与活力。地下空

    2020年02期 v.44;No.398 39-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8K]
    [下载次数:8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城市非正规发展与治理

    叶裕民;徐苗;田莉;高琳;刘巍;陈宇琳;汪坚强;王世福;尹稚;

    <正>叶裕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会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本学术对话主席):由传统城市化道路所决定,我国发达大城市边缘区普遍存在着"城中村环","城中村环"中存在有大规模的非正规住房是我国非正规空间的主体形态,并以此支撑了大量的非正规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城中村更新模式均具

    2020年02期 v.44;No.398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4K]
    [下载次数:2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国方案

    李金路;陈耀华;吴承照;张同升;刘英;史丽秀;唐晓岚;孙铁颋;

    <正>李金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本学术对话学术召集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都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就是要重建生态与文明的和谐关系。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面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条件下,诞生了中国的名山大川、五岳四渎和名山风景区体系,这里面蕴含

    2020年02期 v.44;No.398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0K]
    [下载次数:1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国土空间规划

  • 城市层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市为例

    陈志诚;樊尘禹;

    国土空间规划是当下中国规划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成为地方自然资源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立足厦门市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实践,在机构改革新背景、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新要求下,对城市层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进行思考与展望,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系统构建与规划实施两个层面,提出将城市设计体系、乡村振兴规划体系、规划实施体系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有机融合,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领城市空间规划序列,覆盖全域要素深化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体系,面向审批管理创新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体系,衔接开发时序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系,真正实现"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2020年02期 v.44;No.398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4K]
    [下载次数:2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 ]
  • “城市人”理论的基本逻辑和操作程序

    梁鹤年;

    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是通过空间的使用、布局和分配去满足人在生产、生活、生态活动中在空间接触上的物性(追求安全、方便、舒适、美观)、群性(以聚居去提升空间接触机会的质和量)、理性(自我保存和与人共存的平衡)。文章以3个案例去展示自存与共存平衡的衡量,作为规划决策的依据。

    2020年02期 v.44;No.398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7K]
    [下载次数:1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 ]

继承与创新

  • 端凝:一种凝神会心的人文空间规划设计方式

    陈旭;王树声;李小龙;石璐;

    <正>1.何谓"端凝"中国城市人文规划实践,善于将空间经营措置与人心体验紧密结合,使得城市人文空间秩序下蕴藏一种人的内心体验与感受,不同的人文空间有着不同的体验行为。"端凝"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方式。"端凝"原指端正认真、注意力集中;古人将之应用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在通过端正场所秩序而聚景凝神,以达到在人文空间中修身正心的目的。如"端凝以观物变"、"人钟山水之秀,必端凝爽哲"等记载。

    2020年02期 v.44;No.398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8K]
    [下载次数: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遗珠拾粹

  • 海南省澄迈县大美古村

    袁菲;葛亮;

    <正>1.概况海南省澄迈县金江镇大美村,始建于元代,是一个近700年历史的王姓血亲村落,现有居民300余户。村庄依傍社延岭建造,村前水池如镜,村后靠山稳固,山水稻田环抱,历代贤良辈出。明朝澄迈县第一位武举人王世亨、获4次皇封殊荣的内阁大夫王赞襄都出生于此。2.村庄布局与重要建筑大美村依山势而建,东高西低,房屋也顺势坐东朝西,一律面向村前半月形的大池塘。古民居由多个围合院落串联成东西向

    2020年02期 v.44;No.398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2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规划研究

  • 未来城市及其规划探索的“杭州样本”

    张京祥;张勤;皇甫佳群;李镝;

    城市发展史就是人类对未来城市持续追求的历史,尤其是百年前,为应对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问题而开始探索"未来城市",随后长期延续着高技术指向性的发展特征。如今面对迅猛的技术进步,技术导向的"未来城市"陷入了误区,我们当重新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建构人、自然、科技协同的新型未来城市。进入新时代,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面对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中国亟需改变传统城市的发展模式,有责任、有义务向世界贡献未来城市的"中国方案"。本文以杭州"未来城市实践区"为案例,从发展路径、生活方式、空间营建、技术支撑、文化精神与善治等方面,阐述了对未来城市的理解和规划实践探索,以期对我国城市发展思路、模式、路径的转型提供启示。

    2020年02期 v.44;No.398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9K]
    [下载次数:3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分行业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及路网交通需求分异——以广州市为例

    时振钦;周素红;陈颖;

    基于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洛伦兹曲线和恩格尔系数分析广州市不同行业居民的就业-居住均衡性,继而采用引力模型测度不同行业就业-居住的相互作用关系,解释其居住-就业相互吸引的空间格局,并分析基于该相互吸引强度的城市交通需求在路网上的分配情况。分析表明,五大类行业居民的就业-居住均衡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工业行业均衡性最强,建筑行业均衡性最弱;不同行业的路网交通需求差异较明显,工业行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围;消费性服务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和核心区;其他行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分布在中心城区。就业-居住均衡水平与路网交通需求格局的形成与不同产业用地空间布局和不同行业人口住房选择偏好有关,也受到历史上体制因素的惯性影响。

    2020年02期 v.44;No.398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4K]
    [下载次数:18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智慧城市思想的社区健康服务均衡性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王彦钧;朱文健;江镇伟;朱琳;

    伴随城市化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基础医疗发展已成为中国医疗卫生建设重点之一。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作为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的载体,其建设情况关系到医疗卫生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调查研究,从空间、配置、服务三方面做出建设均衡性分析,发掘其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智慧城市的核心思想为指导,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统一管理权、建立统一平台、加强各机构间联系、加快医疗卫生制度创新、医疗卫生规划优先等5条建议,希望能改善基础医疗卫生分布均衡性,促进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健康发展及中国医疗事业持续进步。

    2020年02期 v.44;No.398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1K]
    [下载次数:1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历史城区不可移动文物消失过程研究——以1978-2014年长沙历史城区不可移动文物消失过程为例

    黄伟欣;

    以长沙历史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沙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同时归纳出在此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长沙不可移动文物消失的阶段性特征与成因,进而指出长沙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制度本身缺乏约束力与前瞻性的问题,同时提出应抓住目前城市发展方式转向的时间节点,丰富城市设计方法,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真正融入到城市功能转型之中。

    2020年02期 v.44;No.398 103-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7K]
    [下载次数:9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随笔

  •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城市的可听性——致“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三十周年”

    华晨;

    分析巴黎圣母院如何从建筑物转化为听觉信息的过程,声音能够携带信息并具有审美价值,信息的重组和变换是可听性的重要因素。城市品质中的可看性因素需要可听性因素的配合,同时两者均受制于受众的感受。听觉信息的优化能够改变受众对视觉信息的感受,实现城市的可听性需要充实文化内涵和重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城市规划能够引导和控制城市的可听性以充实和提高城市的品质。

    2020年02期 v.44;No.398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8K]
    [下载次数:9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本刊特稿

  • 规划提高城市免疫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

    段进;杨保军;周岚;张京祥;叶斌;罗海明;刘奇志;柴彦威;张文佳;叶裕民;李志刚;肖扬;陈宏胜;王承慧;武廷海;王兰;周素红;龙瀛;张松;段德罡;钱睿;周文竹;张帆;石邢;郑德高;杨涛;冷红;周江评;汪芳;曹康;张国华;杨宇振;

    当2020农历春节来临之际,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在神州大地爆发,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及身心健康。无疑,疫情对我国城镇化及人居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冠肺炎这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规划该如何为城市提高"免疫力"?本刊特召开笔谈会,邀请规划各领域的专家,从专业的视角,针对此次疫情中突显出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建设中被忽略、需反思、必应对的学术问题或实践话题进行讨论。健康城市,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以规划人的担当,建言献策,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2020年02期 v.44;No.398 11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8K]
    [下载次数:17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4 ] |[阅读次数:6 ]

  • 规划信息

    <正>高层信息_TOP VOICE习近平: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1月3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0年02期 v.44;No.398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