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

杂志社经理:李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访问量:1372874

编者絮语

  • 超越

    石楠;

    <正>又是一年岁末时。回顾过去的一年,似乎成了例牌。不过,对城市规划行业而言,2018年的回顾,有着不一样的蕴涵。这一年的大事儿很多,但最让规划界回味的,莫过于城乡规划的主管部门变了。从3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到4月10日自然资源部正式挂牌,整合空间规划职能,城乡规划职能的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第一次离开了建设口。在随后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机构改革方案中,出现了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不同名称,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同的主管部门,会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也会有不一

    2018年12期 v.42;No.384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规划信息

  • 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正>"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11月23日-26日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共享与品质",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协办,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承办。来自全国各地城乡规划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我国城市规划领域影响力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盛会。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

    2018年12期 v.42;No.384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4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规划研究

  • 区域城镇体系中城市腹地划分理论模型的验证

    钮心毅;王垚;丁亮;

    应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联系,以江西省昌九区域城镇体系为案例,提出了一种应用手机信令数据测度城市腹地和划分城市势力圈的方法,对传统理论模型方法进行了验证。首先通过识别手机用户常住地和出行目的地,以常住用户跨乡镇出行数量作为城镇之间联系度的计算依据,分别得出昌九区域4个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出行联系量,以此测度出了中心城市的腹地范围,并以与中心城市出行联系量比例划分了城市势力圈。随后,将手机信令划分的中心城市势力圈与用Huff模型计算得到的势力圈进行了对照,验证模型中的城市规模变量指标选择和距离摩擦系数取值。验证结果表明,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应用Huff模型计算城市腹地时,应更重视距离摩擦系数的取值,而不是构造表示城市规模的复杂综合指标。

    2018年12期 v.42;No.384 9-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5K]
    [下载次数:1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圈层分异”的武汉城市圈新城发展实效评估

    徐利权;万艳华;周均清;袁磊;

    以武汉城市圈新城为研究对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该新城时空演变呈现"近域蔓延"到"全域覆盖""圈层扩散""跨界融合"的特征。并以位于不同圈层的5座新城为样本,通过构建"多维动态"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增长度-协调度"模型展开测度,发现武汉城市圈新城发展实效"圈层分异"显著,具体表现为:新城总体得分"向外圈层递减、同一圈层趋同";新城分项得分"核心圈层和边缘圈层均衡稳定、外围圈层结构矛盾突出"。从新经济地理视角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认为主要和武汉城市圈人口高度集聚格局未变、经济扩散主要集中在武汉主城区周边,以及新城省内跨界融合便利、省域跨界融合困难有关。

    2018年12期 v.42;No.384 17-2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7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保护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行为视角

    余慧容;刘黎明;

    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面对乡村景观的急剧衰退,急需建立有效的乡村景观保护机制并融入城乡规划体系,而国内对乡村景观保护机制的研究十分匮乏。本文从政府行为出发,剖析中央政府乡村景观保护行为中的积极保护、制度供给、路径依赖特征及地方政府的消极保护特征,揭示中央与地方政府在乡村景观保护中的成本-收益理性选择行为及委托-代理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央与地方政府乡村景观保护行为所面临的挑战,构建了以加强部门协同合作为基础、切断路径依赖枷锁为关键、提升监督管理效率为根本、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为保障的乡村景观保护机制。

    2018年12期 v.42;No.384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4K]
    [下载次数:1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 ]
  • 从桑基鱼塘到工业园区的嬗变——广东顺德的案例分析

    周新年;杨锦坤;王世福;王成志;

    首先分析历史上顺德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及其集体协作关系,以揭示由此所形成的个体与集体关系的文化传承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剖析农村工业化下村级工业园社会空间稳定性及改造路径的选择。通过分析顺德勒流龙升个体工业园的社会空间稳定性,运用桑基鱼塘时期形成的集体协作关系解释其社会空间稳定性根源,由此得出龙升个体工业园的社会空间稳定性是业主更新改造模式选择的基础,业主联合更新改造是基于此文化传承的选择。研究的结论有助于深刻理解顺德在村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中的路径选择及背后的影响因素,也可以给在快速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中的全国其他村级工业园区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8年12期 v.42;No.384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3K]
    [下载次数:1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社区研究

  • 社区认同、环境情感结构与城市形态发生学机制研究——基于上海曹杨新村的测量与评价

    王孟永;

    从居民主体的环境感知评价角度,运用结构关系方程模型法(SEM)构建社区认同概念框架,并以随机等距选取的上海曹杨新村973户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社区认同"形成过程中居住环境因素与社区居民主体感知的相互建构对社区城市形态的形成、影响、适应(或调整)的互动机制。通过对假设模型进行拟合和检验,模型显示为可接受,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居住环境以及在场进行的居民感知对社区认同均有着正向的影响作用,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正向的相关关系,但已经转变为潜在结构。社会分层的群组分析则表明,不同社会分层社区认同、环境情感结构的作用机制存在结构差异,从而在城市居住社区形成多元差异化的社会更新、城市更新的底层内源的发生学动力。结论不但丰富了城市居住社区主客体互动的理论认知,对城市形态和城市形态发生学也有重要意义。

    2018年12期 v.42;No.384 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6K]
    [下载次数:2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城市人”视角下社区公园满意度分析及规划策略——以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街道为例

    魏伟;周婕;罗玛诗艺;

    社区公园是典型的"以最小气力、适当距离、优质环境去追求最大交往机会"的人居空间;以寻求使用者和服务者的共识为目标,基于"城市人"分析方法,构建"基于理性的需求共识、基于物性的规划匹配、面向典型人居的供给干预"的社区公园评价及规划方法;以武汉市中南路街道为案例,采用社会调查、回归分析、最优化分析等方法,辨识社区公园"需求方"满意度的共识;并以典型社区要素提取和对比的方法,通过人口密度、支路网密度、社区内部道路公共化程度以及公园的设施质量等空间要素的优化,对人居环境进行干预,提升社区公园的满意度,制定社区公园规划的策略。

    2018年12期 v.42;No.384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4K]
    [下载次数:3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7 ] |[阅读次数:1 ]
  • 地方公共资源与契约社区——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门禁社区研究

    徐苗;彭坤焘;杨震;

    关于门禁社区的争议实际上是市场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优劣性的二元困境、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双向权衡在门禁社区问题上的延续。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地方公共资源视角分析了门禁社区的契约社区本质和特征,论证并揭示了门禁形态的非必要性以及去门禁化的城市社会环境与制度前提。通过引入埃利诺·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文章探讨了作为"公共领域的私有制"的门禁社区在道路、绿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等地方社区公共资源营建进程中的角色及影响,进而围绕地方社区公共资源的良性发展,提出门禁社区研究急需回答的核心问题;并就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提出可行的政策管理与规划编制的技术建议。

    2018年12期 v.42;No.384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2K]
    [下载次数:1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文地系统规划研究

    王树声;

    中国在数千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将文化精神同空间规划建设紧密结合,优先文化用地选址,谋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人文规划传统,积累了独树一帜的"以文化人"的规划建设经验。本文针对当前中国城乡规划建设中文化传承的问题,基于中国人文规划传统,提出"文地""文地系统"和"文地系统规划"的概念,论述了"文地"的基本特征和"文地系统规划"的要义,从文化精神定位、文地要素构成、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设计、文地规模确定、文地规划层次等方面构建了文地系统规划的基本理论框架,尝试为解决城乡规划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提供对策。

    2018年12期 v.42;No.384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0K]
    [下载次数:19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0 ]
  • 风水变迁与城镇发展

    董卫;

    风水观念在古代城乡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在民间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本文拟将风水观念置于城镇历史的大格局中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加以分析。早期"风水"实际上是以王权为中心的国家典仪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对环境与物象直觉理解和经验积累的结果。先秦时期,各国在营城过程中对环境的分析和选择是关乎王祚长短、国运安危的大事,城市规划与建设也是在国家典仪指导下的持续性官方活动;中期风水指秦汉经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发展演变,这个时候风水逐渐从王室专有演变为士大夫阶层清谈把玩的"智力游戏",形成了以房主和风水师之间"求吉-赢利"双向诉求为社会经济基础的运作方式,继而出现了一个专事风水堪舆的社会阶层。这种职业化是风水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型,自此风水被包裹上了一层玄虚无常的神秘外衣,出现了各种风水解释与图式;晚期风水则延续了唐宋以来的趋势,并进一步与各种民间信仰,特别是阴阳数术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更为庞杂、多样且混乱的空间操作体系。以风水方式重新解释城市形态、营造景观意象是明清时期的重要特点。

    2018年12期 v.42;No.384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5K]
    [下载次数:1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明代海防驿递系统空间分布研究

    谭立峰;张玉坤;林志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平台,在建立明代海防驿递系统数据库的基础上,研究海防驿递系统的空间布局特点。论文总结其特征有三:第一,以京师为核心形成放射状主干线,各防区次干线与主干线形成网状交汇;第二,主次干线的联系与河流、道路关系密切,并形成驿路;最后,驿站与各州县以及急递铺按照服务范围形成服务网络,覆盖全国。

    2018年12期 v.42;No.384 92-9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4K]
    [下载次数:10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继承与创新

  • 不惮登临:一种对自然山水的竭心体察与寻胜精神

    王树声;蒋苑;李小龙;张琳捷;

    <正>1.何谓"不惮登临"中国城市结合自然山水的规划建设,历来注重对山水形势的体察与寻巧。为了寻得山水之巧,古人往往花费很大心力,故有"不惮登临"的传统。从历史文献来看,"惮,忌难也"(《说文》);"登临"即"登山临水"(《词源》),亦有游览之义。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不惮登临"强调对内外山水环境形势的竭心体察,追求对山水资源及潜在秩序的发掘与融合,蕴含着强烈的中国规划的山水自觉意识。与之相近,还有"登临不惮远""寻胜不惮险""不以千里厌跋涉""穷览山川"

    2018年12期 v.42;No.384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8K]
    [下载次数:8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城市形态与设计

  • 空间形态指标对于板式街区通风的适用性分析

    甘月朗;陈宏;

    良好的风环境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现象,促进空气污染物扩散。在城市设计中,需要一套指标用于引导相应片区的空间形态设计以获取良好风环境。这套指标既要清晰表征片区空间形态的变化,又要较准确预测由此引发的风环境变化。目前该方向的研究相对不足。本文以板式街区形态与风环境的变化关系为研究入手点,选取7套空间形态指标,进行空间形态指标数值改变量与平均风速数值改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提出可以利用"孔隙率"与"有效皱褶率"作为板式街区空间形态设计中风环境控制的引导性指标。

    2018年12期 v.42;No.384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4K]
    [下载次数:8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中型平原水网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陆小波;杨俊宴;

    立足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规律,总结归纳平原水网城市结构特征和形态构成规律,通过对空间形态结构要素特征的提取,从城市规模、区域地理环境、本体自然地貌及城市格局等多方面,建构该类型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模型,并将模型解构成七大特征区域,即簇核区、阴影区、基质区、交通线、水绿楔、边缘区和半城镇化区。在此类空间形态模型基础上,结合三个案例进行模型拓扑和模型适用性说明。

    2018年12期 v.42;No.384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5K]
    [下载次数:1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风热环境优化的“山·城共构”城市设计初探——以广州白云新城为例

    张雅妮;曾小洲;肖毅强;

    随着当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基于城市风热环境优化的规划研究实践逐步受到重视和推广。鉴于目前国内外针对城市山前地区的城市设计尚未形成完善的基于风热环境优化的方法,为改善山前地区的风热环境品质,研究将"风热"要素引入常规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提出建立"山·城共构"的风、热优化总体思路,重点构建"风热"与"视觉"耦合的校验模式,并创建"宏观层-空间层-导控层"的方法体系,为气候要素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平台;最后以广州市白云新城多个阶段的城市设计为例,综合采用CFD模拟技术,重点用实验论证"风热"与"视觉"的不同耦合模式的校验方法,探索建立在量化、实证基础上山前地区风热环境优化的城市设计方法。

    2018年12期 v.42;No.384 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7K]
    [下载次数:1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遗珠拾粹

  • 福建屏南双溪古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赵苒婷;

    <正>1.古镇概况双溪镇位于福建省屏南县东北部的山区地带,地处鹫峰山脉中部,西溪和西门溪在此交汇向东流去,山水环抱形成小盆地。古镇距县城21km,303省道可直通此地。古镇始建于后梁,兴盛于明清,是以陆、薛、宋、蒋、张姓氏为主的血缘型村落。当地水路陆路通达,自屏南在双溪立县后,成为了通往闽东闽北的交通要道,来往货物聚集于此。如今古镇整体格局保存完好,虽不复当年的繁华,但仍可寻曾经的盛景。2014年该古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街巷布局双溪古镇在清雍正年间被立为屏南县治,成为屏南县的政治文化中心,房屋布局

    2018年12期 v.42;No.384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9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城市生态

  •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大规模绿化方法——北京百万亩平原生态造林

    傅微;俞孔坚;

    为改善北京市的生态和环境,北京市政府提出在2012—2016年五年内营造百万亩生态林工程。在土地有限,农业、城市建设和生态用地矛盾非常突出的情况下,在什么地方造林和造什么样的林子,才能有效发挥大规模造林的综合功能,变成为一个核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北京以绿化隔离带为主要特征的传统造林绿化方式的不足,其核心问题是无法发挥绿地应有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提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三种绿化造林模式,即以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为本底,构建保证关键生态过程的生态廊道网络;建立以居民游憩为核心目标的游憩绿道网络;形成与农业生产和未来城市发展相结合的农田林网。再根据土地利用特征,结合三种模式,以土地斑块的形式落实在北京小平原区,从而实现了具有生产、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文化及游憩等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基础设施。

    2018年12期 v.42;No.384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3K]
    [下载次数:19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 ]
  • 武汉城市圈生态安全格局评价研究

    周星宇;郑段雅;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讨论如何构建面向区域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结合武汉城市圈实际情况,筛选出水环境、地质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等四大生态安全系统以及相应的8个子系统,以构建本次评价体系的框架;第二,针对框架内的各项内容进行具体阐述,并开展实践分析,最终形成武汉城市圈生态安全格局评价结果;第三,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将生态安全格局评价结果与规划中"生态空间结构规划""禁/限建分区"等内容对接,进行了初步展望。

    2018年12期 v.42;No.384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7K]
    [下载次数:1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