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

杂志社经理:李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访问量:1372866

规划人物

  • 春风化雨 大爱无痕——怀念徐钜洲先生

    <正>编者按2018年6月28曰,《城市规划》杂志副主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一届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钜洲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周岁。生前,徐老以技术专家和管理者的身份,亲历、见证了新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程,参与了一系列重要历史文件和重要规划项目的工作。作为本刊

    2018年08期 v.42;No.378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1980年代城市规划思潮

    徐钜洲;

    <正>1993年5月命题的思考01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1980年代是一个重要转折的关键时期,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为国民经济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活力。中国城市规划在这一历史的大潮中,一方面以其活跃的姿态与改革开放的经济生活相呼应.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与前几十年的传统规划明

    2018年08期 v.42;No.378 5-3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1K]
    [下载次数:7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宋代城市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徐钜洲;

    <正>1992年9月作者前记近日,偶尔在书丛中发现一篇未用过的旧稿,这是我在2 0年前阅读宋史及其相关的一些文献而写的一篇札记文章。一般来讲,历史文章具有长期或比较长期的阅读性,如果用历史的观点来重读这份札记,虽然论证方法上有些陈旧,但觉得资料段实,饶有历史情趣,仍不失为回忆历史城市文明的一次阅读享受。

    2018年08期 v.42;No.378 3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8K]
    [下载次数:10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徐钜洲先生部分学术文章汇编

    <正>~~

    2018年08期 v.42;No.378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编者絮语

  • 品质

    石楠;

    <正>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高速经济增长,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进入了品质优先的阶段,明确要求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各地的城市在继续保持较高发展速度的同时,追求城市发展的质量,逐渐形成了共识。比如,浙江省杭州市

    2018年08期 v.42;No.378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规划信息

  • 规划信息

    <正>高层信息_TOP VOICE习近平: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

    2018年08期 v.42;No.378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规划研究

  • 城市规划、土地发展权与社会公平

    何明俊;

    土地发展权制度是在空间规划体系条件下,城市规划绕不过去的基本制度。由于城市规划差异化地对待每一块土地,土地发展利益的公平分配成为了城市规划是否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问题。土地发展权制度由土地发展权的归属、发展利益的分配方式组成。但是不同的土地发展权归属对土地的开发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发展利益分配方式的可操作性也是影响公平性的重要方面。在中国,基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发展权制度是一种操作更简便、更容易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

    2018年08期 v.42;No.378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8K]
    [下载次数:1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国家战略视角的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再认识

    谢广靖;

    文章阐述了国家级新区在我国国家空间开放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并从城市发展的资本动力、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发展以及国家战略考量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全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城乡规划改革、核心功能建设、创新发展3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为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2018年08期 v.42;No.378 16-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8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禀赋特征、生活满意度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基于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的比较分析

    李荣彬;喻贞;

    根据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禀赋特征、生活满意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流动人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水平和生活满意度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受教育程度而言,只有大学及以上学历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显著。在空间差异上,东部地区的社会融合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越高,但是城市规模过大,又会进一步制约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实现;在中、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主要依赖当地人,而东部地区主要依靠朋友和同事,这种情况也反映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因此,要积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流动人口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作用。

    2018年08期 v.42;No.378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4K]
    [下载次数:1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乡村人”视角的城乡关系转型及规划策略——基于天津典型村庄的生活体验式调查

    高相铎;陈天;孟兆阳;

    城乡关系是认识城镇化过程,反应城市发展规律的重要线索。在以往城镇化的空间视角和人本视角中,更多地偏向"城市地区"及"城市人"的视角,"乡村地区"和"乡村人"的视角观察城乡关系转型的研究略显不足。文章基于天津典型乡村的生活体验式调查,通过"乡村人"的社会经济行为特征,总结出城乡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差距的转向、城镇化的空间路径双轨化转型趋势及城乡统筹的基础空间转向县域单元的趋势。从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城乡统筹策略,市场化带动土地流转的城乡规划整合策略和以县域为最小单元的城乡关系新机制方面探索空间规划策略,引导城乡关系协调发展。

    2018年08期 v.42;No.378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5K]
    [下载次数:1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规划方法研究

  • 城市商业区环境性能调查与评价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王芳;高晓路;张颖;

    借鉴日本CASBEE环境性能评价体系和环境效率的概念,将环境性能评价扩展到城市商业区尺度,评价指标包括商业区环境品质、社会服务量和环境负荷3个方面。并将SP调查法引入该评价中,通过离散选择模型的拟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北京市6个典型商业区为案例展开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结果表明:(1)本文建立的环境性能评价方法,在考察地区环境压力的同时,很好地考虑了地区环境品质和社会、经济价值,更加客观地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环境性能,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依据;(2)本文通过SP调查法和离散选择模型获得指标权重体系,模型拟合效果较好。SP调查法的运用获得了更贴近受访者、更科学的评价指标权重,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018年08期 v.42;No.378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2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城乡开放空间系统协同型规划方法与实践——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江海燕;肖荣波;梁颢严;姚江春;李智山;

    面对城镇化高速发展导致土地无序开发、环境恶化、文脉缺失等问题,国内外学者和规划师积极寻求物质、生态、人本和谐统一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开放空间作为少建筑的自然空间,具有统筹生产休闲、平衡生态环境、融合社会关系的多重功能。然而长期基于社会目标和基于生态保护目标二元分裂以及城乡割裂发展的规划模式,不能有效阻止开放空间快速消失所导致的生态退化、景观碎化、社会不公等问题。论文在广泛深入研究国内外开放空间规划模式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土地政策、部门管理、"三规合一"和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需求,将开放空间分为社会、生态和连接三大类型。以增强城乡开放空间连接性、可达性、地方特色性、社会融合性等为规划目标,提出一套融合生态-社会-景观功能、覆盖城乡空间、贯穿"总规-控规-场地设计"全尺度的开放空间系统协同型规划模式和方法,用于佛山市南海开放空间专项规划实践,对塑造环境友好、个性鲜明、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2018年08期 v.42;No.378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1K]
    [下载次数:8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旅游产业、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基于线性、非线性、面板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张炜;马鑫杰;张毓峰;

    从国家级与省级层面运用线性、非线性、面板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旅游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三者之间关系在国家级与省级层面的表现方式不同,国家级层面的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旅游产业主要通过影响经济增长然后引起城镇化发展,而非线性检验却显示旅游产业对城镇化也存在直接影响,非线性Granger方法的引入,对传统线性方法的结论做了深入和补充;省级层面的面板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与国家级层面的非线性检验结果一致;同时检验结果表明国家级与省级层面城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都不显著。最后根据检验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018年08期 v.42;No.378 51-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9K]
    [下载次数:9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城市历史规划研究

  • 中国近古新建都城的形态与规划——从元明中都的考古复原和对比分析出发

    陈筱;孙华;

    元中都和明中都是中国近古时期完全新建于生地的两座大型城址,它们与元大都、明清北京有密切的承继关系,由于尚未完工就遭废置,又长期保存于荒野或农村,城市遗迹保存得比较完整。本文根据对元中都考古数据的复原以及明中都设计尺度的分析,首先从营建背景和城市形态等视角对元明中都进行了比较;进一步,推测了元明中都的原初设计方案,将它们与《考工记·匠人》城市思想从边界、出入口、核心功能区以及整合结构等4个方面进行比较,考察了《考工记》对中国近古都城规划思想影响的变化趋势。

    2018年08期 v.42;No.378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2K]
    [下载次数:1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植入与延续:越南八卦城的规划史解读

    李百浩;丁替英;任小耿;

    18世纪末,越南历史上出现了一座融合东西方规划形式的嘉定城,既像中国式城郭又似法国式城塞,被称为"八卦城"。此后,八卦城成为一种模式,深刻影响了越南古代晚期城市的建设。论文基于比较城市规划史视角,整体考察了嘉定八卦城的由来、规划建造的背景和空间形态,探究了西方城塞技术的植入与东方建城思想的延续,解析了八卦城建造所体现的规划文化,对于进一步思考东西方城市规划的融合及其本土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8年08期 v.42;No.378 66-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6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巴蜀传统场镇街道肌理的社会学建构

    李畅;杜春兰;

    通过借鉴人类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从地缘、业缘、志缘、血缘等社会群体的空间呈现入手,描述了巴蜀传统场镇不同社会群体共生共荣的发生学演进及生态位格局,总结出场镇街道中"众庙同制"和"街庙一体"的涵化机制,旨在呈现巴蜀乡土社会中"街道社会生态"对场镇肌理的多元建构,为当前传统场镇肌理保护及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08期 v.42;No.378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4K]
    [下载次数:8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继承与创新

  • 凝秀:一种妙收山水精致而升华城市境界的规划方式

    王树声;张瑶;李小龙;

    <正>1.何谓"凝秀"中国城市在结合自然山水的规划实践中,善于发现和凭借一些奇巧地点来感知和领略城市的美妙景致。"凝秀"便是此般规划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辞海》所释,"凝"即聚集、集中;"秀"即秀丽、秀美。"凝秀"重在选择那些能妙收城市景致的关键点,使人在寻常的城市环境中妙得景致,发现城市之美。当然,在这些关键点上往往会有一些建设点染,以更好地升华城市境界。与"凝秀"词义相近,

    2018年08期 v.42;No.378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3K]
    [下载次数:9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遗珠拾粹

  • 山东龙口西河阳传统村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王建波;

    <正>1.西河阳概况与沿革西河阳传统村落位于山东省龙口市东城区东北6km的黄水河东畔、丛林河北岸,村西北距黄水河入海口的黄河营古港约6km,登州府至黄县的古驿道穿村而过,交通便捷。村子周围的汉代古墓群表明早在汉晋之际,西河阳村已是人烟繁盛之地。根据

    2018年08期 v.42;No.378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6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城市交通

  • 城市建成环境对通勤时耗的影响及规划启示

    尹春;孙斌栋;何舟;林杰;

    以全国241个城市市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半参数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OLS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城市建成环境对通勤时耗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城市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城市建成环境对通勤时耗仍有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就业和居住越不匹配,万人公共汽车拥有量越多,通勤时耗可能越长;而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的多中心化程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轨道交通线路密度、人均私人汽车拥有量,则会缩短通勤时耗。这些结论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

    2018年08期 v.42;No.378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9K]
    [下载次数:1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长江三角洲高铁日常通勤行为特征研究——以沪杭、宁杭、杭甬线为例

    武前波;陶娇娇;吴康;赵渺希;

    以杭州为核心,上海、南京、宁波为节点,基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高铁核心站点的千份问卷调查,揭示出该地区的跨城流动日常通勤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在长三角跨城流动的出行者特征方面,乘坐沪杭、宁杭、杭甬沿线高铁的群体,呈现出中青年、白领职业、高学历、商务出行为主的社会特征,出行频率集中在每个月1~4次,以商务、旅游出行为主。在长三角跨城流动的空间分布上,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主城区均属于跨城流动强度密集区,郊县区则是分散稀疏区,沪杭、宁杭、杭甬城市核心区间的点到点联系十分密切,4个核心城市中县市级别的高铁站点设置,强化了跨城密集区和分散区的流动联系。在长三角跨城流动的功能联系方面,工作、休闲、居住基本活动均不跨城的行为特征比较突出,而休闲活动引发的跨城流动最为普遍,上海、南京属于主要的工作地点转移点,杭州则是主要的居住和休闲活动热点城市。

    2018年08期 v.42;No.378 90-9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6K]
    [下载次数:1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交通稳静化在历史街区中的实施可行性研究

    周霏;李瑾;

    近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历史街区已渐渐成为了城市中的旅游新地标,同时也加大了历史街区及其周边的交通压力,增加了交通安全的隐患。本研究以探索城市历史街区安全和谐的交通环境为目的,通过对国内外交通稳静化应用的现状分析,以及对上海思南路历史街区中人们的道路活动、交通现状等的实地调查,综合探讨交通稳静化在中国历史名城和城市历史街区中的实施可行性。

    2018年08期 v.42;No.378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2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案例研究

  • 上海存量工业区转型的规划策略探讨——以外高桥自贸区和金桥自贸区规划为例

    蒋姣龙;

    近年来存量工业区的转型发展备受瞩目,对于与转型路径相适应的规划呼声渐长。本文从规划编制的角度,选取外高桥和金桥自贸区两个地区的规划实践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对上海的存量工业区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研究显示,存量工业区转型应首先因地制宜地提出园区发展模式,分类施策探索土地复合利用的方式,构建公共设施完善的方法与主动实施机制,聚焦规划的可实施性。

    2018年08期 v.42;No.378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2K]
    [下载次数:1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特大城市枢纽型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策略——以武汉市杨春湖商务区为例

    王玮;梁霄;

    目前,国内针对交通枢纽(特别是高铁枢纽)型城市副中心空间模式及发展路径的研究及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对枢纽型城市副中心在特大城市中的区位和作用,空间功能布局、发展特征进行初探,并结合杨春湖商务区规划设计,从产业驱动、业态配比、交通组织、土地复合利用以及门户节点塑造等5个方面探讨了特大城市枢纽型城市副中心地区的规划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国内同类型规划设计项目提供一定借鉴。

    2018年08期 v.42;No.378 11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4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