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明俊;
土地发展权制度是在空间规划体系条件下,城市规划绕不过去的基本制度。由于城市规划差异化地对待每一块土地,土地发展利益的公平分配成为了城市规划是否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问题。土地发展权制度由土地发展权的归属、发展利益的分配方式组成。但是不同的土地发展权归属对土地的开发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发展利益分配方式的可操作性也是影响公平性的重要方面。在中国,基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发展权制度是一种操作更简便、更容易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
2018年08期 v.42;No.378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8K] [下载次数:1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谢广靖;
文章阐述了国家级新区在我国国家空间开放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并从城市发展的资本动力、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发展以及国家战略考量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全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城乡规划改革、核心功能建设、创新发展3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为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2018年08期 v.42;No.378 16-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8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李荣彬;喻贞;
根据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禀赋特征、生活满意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流动人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水平和生活满意度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受教育程度而言,只有大学及以上学历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显著。在空间差异上,东部地区的社会融合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越高,但是城市规模过大,又会进一步制约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实现;在中、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主要依赖当地人,而东部地区主要依靠朋友和同事,这种情况也反映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因此,要积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流动人口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作用。
2018年08期 v.42;No.378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4K] [下载次数:1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高相铎;陈天;孟兆阳;
城乡关系是认识城镇化过程,反应城市发展规律的重要线索。在以往城镇化的空间视角和人本视角中,更多地偏向"城市地区"及"城市人"的视角,"乡村地区"和"乡村人"的视角观察城乡关系转型的研究略显不足。文章基于天津典型乡村的生活体验式调查,通过"乡村人"的社会经济行为特征,总结出城乡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差距的转向、城镇化的空间路径双轨化转型趋势及城乡统筹的基础空间转向县域单元的趋势。从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城乡统筹策略,市场化带动土地流转的城乡规划整合策略和以县域为最小单元的城乡关系新机制方面探索空间规划策略,引导城乡关系协调发展。
2018年08期 v.42;No.378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5K] [下载次数:1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芳;高晓路;张颖;
借鉴日本CASBEE环境性能评价体系和环境效率的概念,将环境性能评价扩展到城市商业区尺度,评价指标包括商业区环境品质、社会服务量和环境负荷3个方面。并将SP调查法引入该评价中,通过离散选择模型的拟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北京市6个典型商业区为案例展开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结果表明:(1)本文建立的环境性能评价方法,在考察地区环境压力的同时,很好地考虑了地区环境品质和社会、经济价值,更加客观地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环境性能,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依据;(2)本文通过SP调查法和离散选择模型获得指标权重体系,模型拟合效果较好。SP调查法的运用获得了更贴近受访者、更科学的评价指标权重,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018年08期 v.42;No.378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2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江海燕;肖荣波;梁颢严;姚江春;李智山;
面对城镇化高速发展导致土地无序开发、环境恶化、文脉缺失等问题,国内外学者和规划师积极寻求物质、生态、人本和谐统一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开放空间作为少建筑的自然空间,具有统筹生产休闲、平衡生态环境、融合社会关系的多重功能。然而长期基于社会目标和基于生态保护目标二元分裂以及城乡割裂发展的规划模式,不能有效阻止开放空间快速消失所导致的生态退化、景观碎化、社会不公等问题。论文在广泛深入研究国内外开放空间规划模式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土地政策、部门管理、"三规合一"和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需求,将开放空间分为社会、生态和连接三大类型。以增强城乡开放空间连接性、可达性、地方特色性、社会融合性等为规划目标,提出一套融合生态-社会-景观功能、覆盖城乡空间、贯穿"总规-控规-场地设计"全尺度的开放空间系统协同型规划模式和方法,用于佛山市南海开放空间专项规划实践,对塑造环境友好、个性鲜明、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2018年08期 v.42;No.378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1K] [下载次数:8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炜;马鑫杰;张毓峰;
从国家级与省级层面运用线性、非线性、面板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旅游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三者之间关系在国家级与省级层面的表现方式不同,国家级层面的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旅游产业主要通过影响经济增长然后引起城镇化发展,而非线性检验却显示旅游产业对城镇化也存在直接影响,非线性Granger方法的引入,对传统线性方法的结论做了深入和补充;省级层面的面板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与国家级层面的非线性检验结果一致;同时检验结果表明国家级与省级层面城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都不显著。最后根据检验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018年08期 v.42;No.378 51-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9K] [下载次数:9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陈筱;孙华;
元中都和明中都是中国近古时期完全新建于生地的两座大型城址,它们与元大都、明清北京有密切的承继关系,由于尚未完工就遭废置,又长期保存于荒野或农村,城市遗迹保存得比较完整。本文根据对元中都考古数据的复原以及明中都设计尺度的分析,首先从营建背景和城市形态等视角对元明中都进行了比较;进一步,推测了元明中都的原初设计方案,将它们与《考工记·匠人》城市思想从边界、出入口、核心功能区以及整合结构等4个方面进行比较,考察了《考工记》对中国近古都城规划思想影响的变化趋势。
2018年08期 v.42;No.378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2K] [下载次数:1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百浩;丁替英;任小耿;
18世纪末,越南历史上出现了一座融合东西方规划形式的嘉定城,既像中国式城郭又似法国式城塞,被称为"八卦城"。此后,八卦城成为一种模式,深刻影响了越南古代晚期城市的建设。论文基于比较城市规划史视角,整体考察了嘉定八卦城的由来、规划建造的背景和空间形态,探究了西方城塞技术的植入与东方建城思想的延续,解析了八卦城建造所体现的规划文化,对于进一步思考东西方城市规划的融合及其本土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8年08期 v.42;No.378 66-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6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李畅;杜春兰;
通过借鉴人类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从地缘、业缘、志缘、血缘等社会群体的空间呈现入手,描述了巴蜀传统场镇不同社会群体共生共荣的发生学演进及生态位格局,总结出场镇街道中"众庙同制"和"街庙一体"的涵化机制,旨在呈现巴蜀乡土社会中"街道社会生态"对场镇肌理的多元建构,为当前传统场镇肌理保护及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08期 v.42;No.378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4K] [下载次数:8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尹春;孙斌栋;何舟;林杰;
以全国241个城市市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半参数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OLS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城市建成环境对通勤时耗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城市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城市建成环境对通勤时耗仍有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就业和居住越不匹配,万人公共汽车拥有量越多,通勤时耗可能越长;而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的多中心化程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轨道交通线路密度、人均私人汽车拥有量,则会缩短通勤时耗。这些结论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
2018年08期 v.42;No.378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9K] [下载次数:1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武前波;陶娇娇;吴康;赵渺希;
以杭州为核心,上海、南京、宁波为节点,基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高铁核心站点的千份问卷调查,揭示出该地区的跨城流动日常通勤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在长三角跨城流动的出行者特征方面,乘坐沪杭、宁杭、杭甬沿线高铁的群体,呈现出中青年、白领职业、高学历、商务出行为主的社会特征,出行频率集中在每个月1~4次,以商务、旅游出行为主。在长三角跨城流动的空间分布上,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主城区均属于跨城流动强度密集区,郊县区则是分散稀疏区,沪杭、宁杭、杭甬城市核心区间的点到点联系十分密切,4个核心城市中县市级别的高铁站点设置,强化了跨城密集区和分散区的流动联系。在长三角跨城流动的功能联系方面,工作、休闲、居住基本活动均不跨城的行为特征比较突出,而休闲活动引发的跨城流动最为普遍,上海、南京属于主要的工作地点转移点,杭州则是主要的居住和休闲活动热点城市。
2018年08期 v.42;No.378 90-9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6K] [下载次数:1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周霏;李瑾;
近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历史街区已渐渐成为了城市中的旅游新地标,同时也加大了历史街区及其周边的交通压力,增加了交通安全的隐患。本研究以探索城市历史街区安全和谐的交通环境为目的,通过对国内外交通稳静化应用的现状分析,以及对上海思南路历史街区中人们的道路活动、交通现状等的实地调查,综合探讨交通稳静化在中国历史名城和城市历史街区中的实施可行性。
2018年08期 v.42;No.378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2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