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成日;李智;何莲娜;牛毅;
城市经济产业和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分析和预测城市非住宅土地需求中非常重要的条件。本文建立了非调查方法来估计产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通过利用土地需求、容积率、岗均(就业人均)建筑面积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了通过数学迭代,利用最小值法来估计产业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模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分析北京中心区产业和土地的利用关系,分析计算结果与预期结果高度吻合。该方法的意义在于:(1)为解析式、自下向上地分析和预测城市土地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2)是经济规划"空间落地"的核心技术支持,是经济规划和城市规划有机整合的关键。
2018年06期 v.42;No.376 9-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3K] [下载次数:9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兰;蒋希冀;孙文尧;赵晓菁;唐健;
城市规划可通过改善建成环境促进公共健康。针对我国空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增加的问题,本文集中探讨建成环境对呼吸健康的影响和规划原则的优化方向。研究通过建构建成环境与呼吸系统健康之间的理论框架,确定建成环境影响呼吸健康的多元要素及作用路径;在此基础上,研究采用肺癌作为代表性呼吸健康结果,运用上海市某城区肺癌患病空间分布数据进行实证模型建构,探讨显著影响呼吸健康的建成环境要素及其特征。研究进而针对明确显著的工业用地布局、绿地和开放空间布局、道路密度等方面,提出针对呼吸健康的规划设计优化策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2018年06期 v.42;No.376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下载次数:4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8 ] |[阅读次数:0 ] - 孟莹;张冠增;
基于乡村文化、社会、环境与能动者的关系视角,按照空间营造理论,把乡村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空间形成过程中文化、社会等结构性要素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乡村空间营造的结构层级、不同层级的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乡村空间营造实践,分析了乡村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空间的文化意义,提出正是乡村内生的文化价值体系,与土地制度及管理方式一起,形塑了空间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的空间结构。同时,针对空间营造的社会过程,指出乡村主体与其他主体在自组织方式基础上,与财产继承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一起形塑了空间社会属性和社会空间结构。最后指出空间营造的核心是乡村文化价值的营造,主体和客体在认知方面的统一才有利于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
2018年06期 v.42;No.376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1K] [下载次数:38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6 ] |[阅读次数:1 ] - 高元;武廷海;
中国传统寺院具有科学、技术和艺术多重价值,山前区域的寺院多与自然环境相呼应。本文以广德寺为例,从城乡规划角度切入,探讨山前传统寺院的空间规划设计。广德寺营建的本质思想是"寺城同构",按照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的"规画"传统,从仰观俯察、相土尝水、辨方正位、计里画方、置陈布势和因地制宜六个方面,探索了隆中广德寺及周边区域空间的形成规律和布局方式。广德寺结合周围地理环境,依城而建,遵从皇家规制,不仅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空间设计观,而且体现了"寺-田-村-林"的整体创造观。通过历史空间格局价值的挖掘,提出历史空间格局的整体保护框架,划分发展分区,并提出相应政策。
2018年06期 v.42;No.376 30-3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0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姜勇;
探讨武汉市湖泊水质的变化特征与趋势,从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研究了湖泊水质与城市用地拓展的响应关系,分析武汉市水质变化实际与理论计算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基于湖泊水质的单位水面建设用地承载度概念,并通过归纳,研究武汉市不同湖泊面积下,单位水面建设用地承载度的限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拓展背景下湖泊水质的保护策略。
2018年06期 v.42;No.376 95-9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0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婧;
健康的水系是承载水系统多重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城市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由于城市水系承担着生物栖息地、饮用水供给、行洪蓄洪、排水防涝、水质净化、景观游憩、航运等多重功能,如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水系及滨水空间规划中统筹协调多功能,实现水系可持续保护与利用是当前水系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2016年版)的修订为契机,结合规划编制案例,从生态优先、多功能统筹、空间协调等方面,探索将海绵城市理念落实到水系规划编制中的方法。
2018年06期 v.42;No.376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3K] [下载次数:10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 ] - 覃露才;
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街区、旧城区等地区内部街巷狭窄,在进行市政设施更新改造时,难以满足现有市政工程相关规范的要求,特别是在市政管线综合布局上,因缺乏适应性规范依据,常常会导致历史街区风貌遭到破坏,或因无规范可循导致改造难以实施。本文在规范解读的基础上,提出管线综合规划的空间布局优化体系,并结合工程实践,给出可行性建议。
2018年06期 v.42;No.376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5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凌;
为规范浙江省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编制《浙江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本文总结了导则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问题及编制思考,包括扩展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定义、梳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层次、框架、四大体系关系及与其他行业的关系,提出各类上位规划的海绵控制指标等,希望对其他省份编制海绵导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给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及海绵工程设计单位提供参考。
2018年06期 v.42;No.376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6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