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军;高峰;金锋淑;郭凯;林秀明;
老龄化社会对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填补床位缺口、做好居家养老、推进医养结合等都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所在。沈阳市是我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之一,也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域。针对沈阳市养老难题,从老龄化现状与需求入手,基于操作性原则探讨大都市养老设施规划新模式:以老年友好城市与持续照护为理念,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沈阳市的养老设施指标体系,以存量规划为重点提出可操作性空间布局方案和实施策略,有效推动沈阳市向老年友好城市的转型升级。
2016年S1期 v.40;No.353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6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王丽丹;谭许伟;刘治国;于路;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对幼儿园布局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针对当前幼儿园布局存在的问题,对幼儿园的空间布局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以供需关系为主线,密度分析为基础,对传统规划方法进行优化。对沈阳市幼儿园空间布局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分析中心城区幼儿园空间分布的现状与特点,并通过核密度分析法、点密度分析法、网络服务区分析法对幼儿园的供需关系进行科学的模拟与分析,对沈阳市幼儿园布局提出建议与对策。
2016年S1期 v.40;No.353 43-4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10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张晓云;谭兴业;殷健;李越轩;
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形"和"流"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模型,从静、动态两个角度揭示城市的空间发展特征。首先,从城市物质空间组成要素出发,构建以"人地房、设施条件、人居环境"为主体的空间评价体系,分析城市"形"的空间特征;利用人口、用地和建筑数据,结合交通出行调查,推算城市内各区域的空间出行分布,对城市"流"特征进行分析。综合二者研究结果,根据空间发展的均质、异质性特征,对沈阳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进行重构。最后,以片区为单元,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对城市"形"和"流"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聚类,实现城市多中心体系的识别与发展阶段的判断。
2016年S1期 v.40;No.353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晓云;谭兴业;贾晨亮;范婷婷;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担负着统筹城市建设的供给与城市发展的需求的重要使命。结合《沈阳市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的前期研究,尝试解读城市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并以供给侧改革思想探索城市规划的新思路,期望通过城市规划的供给侧改革,协调城市人地关系,引领城市走上有序建设、适度开放、高效运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6年S1期 v.40;No.353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子钧;毛兵;宫远山;李铁鹏;
以流域为空间界定,以城乡统筹为研究背景,结合辽河流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实践,试图探索出打破行政区域概念的、立足于城乡发展的流域文化保护策略和方法,以此树立和强调"流域型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
2016年S1期 v.40;No.353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