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吴良镛

副主编:王静霞

执行主编:石

杂志社经理:李

责任编辑:王文彤  潘斌  刘聪 

平面设计:边秀花

出版:《城市规划》杂志社有限

       公司 

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总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市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广告许可证: 京海工商广字第

            8167

邮局报刊发行代号:82-72

定价:38.00

 

访问量:1359928

编者絮语

  • 贺岁

    石楠;

    <正>岁末年初,回首这一年,注定成为城市规划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总体目标,强调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强化城市规划工作的具体要求。十月,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召开,会议通过了一份里程碑式的文件《新

    2016年12期 v.40;No.356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规划信息_高层信息

  • 高层信息

    <正>国务院:建设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建设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要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目标,以破解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为着力点,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加强

    2016年12期 v.40;No.356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规划信息_部委动态

  • 部委动态

    <正>七部门出台意见加强京冀交界地区规划建设管理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七部门联合制定发出《关于加强京冀交界地区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的原则,统筹北京市和河北省毗邻区域规划建设管理,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

    2016年12期 v.40;No.356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规划信息_地方信息

  • 广州审议通过城市更新总体规划

    <正>广州市近日审议通过了《广州市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年)》。《城市更新总规》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统筹、综合提升,公众参与、利益共享,历史传承、产业导入"的基本原则,注重城市更新带来的长远利益、综合效益、社会效益,强调战略性、计划性,将"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有机结合,提出城市更新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从政府

    2016年12期 v.40;No.356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规划信息_学会工作

  • 学会工作

    <正>学会专家参与全面创新改革评估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委托开展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行评估的函》的要求,中国科协近期组织开展"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学会石楠秘书长应邀作为专家,参与了评估工作,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并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

    2016年12期 v.40;No.356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际准则与宣言

  • 城市与区域规划国际准则

    沈建国;石楠;杨映雪;

    <正>前言当今世界,城镇化率已经跨越了50%的门槛。未来更加明确地属于城市。城镇化正在加速,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挑战与机遇并存。人口集聚显著提升了城市和区域的规模经济效应,但同时也产生了成本和外部性,例如噪音、拥堵和污染等。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全球性的挑战在不同地区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人类,急需新的解决办法。

    2016年12期 v.40;No.356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3K]
    [下载次数: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新城市议程

    《新城市议程》是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大会)最重要的成果,根据联合国大会2015年12月22日第70/210号决议,"人居三"大会筹备委员会组织了世界各地的专家,参与了这一政策文件的研制和起草工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作为第六政策小组的共同组长单位,负责空间规划的专题研究,由我国推荐的专家石楠、毛其智、何永等专家全程参与了文件研制和起草的工作会议,学会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新技术应用、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和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吕斌、叶裕民、李炜民等专家提供了咨询意见。"人居三"大会筹委会于2016年5月6日提出该文件初始文本,经过三轮政府间以及利益相关方之间的非正式谈判后,于2016年9月7日至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进行的非正式政府间磋商会议上,形成了该政策文件的草案,提交"人居三"大会讨论,并于2016年10月20日在大会闭幕式上获得通过。本刊发表的文本基于联合国翻译机构提供的中文文本,由石楠对译本中的误译和明显费解的表述进行了校译。

    2016年12期 v.40;No.356 1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9K]
    [下载次数:1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规划研究

  • 双创背景下高新区扩展现象剖析与政策建议

    孙娟;彭坤焘;

    当前,引领性高新区出现了"无边界"扩展现象:不断突破原行政边界,甚至高度离散扩展;不断突破创新载体的组织边界,走向社会化创新和产业多元化;突破要素内部积累的资源边界,超越地域竞争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突破高新区"产学研"的功能边界,城市功能得到强调。"无边界"现象反映了创新模式的本质转变、社会化资本循环的内在张力、充分内部化创新创业收益等合理性,但也存在偏离创新本旨的问题。在新时期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长新引擎的政策导向下,高新区需从自主创新能力角度,反思"无边界"扩展的得失,探讨全面转型之路。具体策略上,应加强聚焦于"边界内"资源整合的公共作为,架设"无边界"市场力量的作用平台,建立严格管控的空间供给机制。

    2016年12期 v.40;No.356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3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城镇化进程中家庭离散化及其应对策略初探

    王兴平;

    通过逻辑思辨和实证调研分析,在对家庭的城镇化类型进行分析基础上,界定了我国家庭在城镇化进程中"离散"现象的具体内涵及其负面影响,并以长三角核心区和南京都市区不同地区为例进行了分层次调研和分析,对区域城际尺度、城郊乡村地区、城市外围新区三种类型地区的家庭进行了大范围随机问卷调研,对其家庭成员和家庭的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在空间中的离散模式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家庭居住-就业-公共服务三元耦合式新型城镇化来促进家庭由离散走向聚合的对策建议。

    2016年12期 v.40;No.356 42-4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7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城市住区室外通风与空气负离子浓度评测研究

    王薇;余庄;刘琳;

    选取合肥市东南区域典型居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CFD数值模拟和室外实地观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量化模拟了夏冬两季住区室外环境的风速图,并分析了其模拟通风状况;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住区内不同环境的通风特征,包括建筑布局、空间形态、建筑密度、交通路网、植物绿化等对通风的影响;再根据模拟参数,在住区内选取样点实地观测了不同环境特征下的住区夏冬两季的空气负离子和风速、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正离子等数据,探索了住区室外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风速、温度、湿度和空气正离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进一步整理了近4万个有效数据应用于空气负离子和风速的时空分布研究,推导出夏季风速与空气负离子的线性回归方程,并运用偏相关分析,得出城市住区环境中空气负离子与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给出了线性回归方程Y=-0.001X-0.003。最后结合建筑布局的组合、开敞空间的设计和线性道路的组织等分析了空气负离子和风速的分布规律,用以说明评价住区室外环境通风状况的可行性,为今后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设计思路。

    2016年12期 v.40;No.356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4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北宋吕大防《长安图》补绘研究

    王树声;崔凯;王凯;

    刻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的《长安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城市地图,可惜该碑毁于战火,无法窥其全貌,然从仅存的数块残片中,依然能看出其所表达的城市理念和规划智慧。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通过对该碑残片拓本的研究以及隋唐长安城相关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的进一步梳理,尝试对《长安图》的遗失部分进行补绘研究,为揭示该图所蕴含的中国本土规划智慧奠定基础。

    2016年12期 v.40;No.356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0K]
    [下载次数:1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秦咸阳规划中象天法地思想初探

    徐斌;武廷海;王学荣;

    象天法地思想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古代不同尺度的空间,产生了具有象天法地特征的分野、城市、建筑、园林、器物等。秦代是大一统国家制度的创制期,在都城规划中创立了象天法地的思想与方法,以彰显天下一统、皇权至上的前所未有之大格局。基于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天文复原,揭示秦咸阳规划中象天法地的两个具体模式,即秦昭襄王时期以渭北为中心的"横桥南渡"模式,和秦始皇时期以渭南为中心的"阿房渡渭"模式;并进一步探讨秦咸阳规划中两个象天法地模式转换的社会文化背景,说明秦咸阳象天法地的思想与方法开启了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的一个新传统。

    2016年12期 v.40;No.356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2K]
    [下载次数:1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遗产保护

  • 产权制度下遗产保护与居住改善策略探讨——以上海公有居住类遗产为例

    邵甬;王丽丽;

    "居住类遗产"具有遗产和居住的双重属性,然而由于中国特有的产权制度,"公有居住类遗产"往往面临着遗产保护与居住改善的双重困境。论文以上海为例,首先剖析了中国的公有产权制度对公有居住类遗产产生的影响以及"所有权人虚空"和"产权关系模糊"等问题;其次,在现有产权制度背景下,围绕公有居住类遗产的两大属性,分别剖析了目前自下而上的"个人与市场行为"、自上而下的"遗产管理"和"公有住房管理"并行的管理体系及存在的问题。最后,论文提出了实现公有居住类遗产保护与居住改善共赢的可能路径。

    2016年12期 v.40;No.356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7K]
    [下载次数:9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历史城镇“景观-文化”构成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

    肖竞;李和平;曹珂;

    从文化景观"物质-价值"合一、"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梳理我国历史城镇的遗产对象,将其分为"可视的"景观要素与"无形的"文化内涵两大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城镇格局、簇群地段、街巷场所、地标节点四大载体层级,分别阐述了上述两大系统中各种景观、文化要素的构成关系与作用机制。

    2016年12期 v.40;No.356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2K]
    [下载次数:20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0 ]

城市设计

  • 风貌·秩序·活力——地方视角的城市设计实施回顾与思考

    吴松涛;薛睿;

    我国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有赖于各地区、各城市整体的研究和努力。各地对城市设计实施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及时总结这些认识演进过程,对下一步推动城市设计实施工作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本文以哈尔滨城市设计实施为例,按"风貌、秩序、活力"三个价值取向演进为主线将其从时间上划分为"风貌塑造"、"空间秩序管控"与"城市活力激发"三个发展层次,并对其"宏观背景、影响要素、规划成果、规划方法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重新梳理与解读,以期通过哈尔滨案例剖析,从地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视角提出对我国城市设计实施目标与发展方向的点滴思考。

    2016年12期 v.40;No.356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6K]
    [下载次数:1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研究综述

  • 21世纪西方城市研究的“城市化”转向

    肖俊;李志刚;

    进入新世纪,随着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国内学界对于城市化问题普遍予以热切关注。无独有偶,当代西方城市研究正在出现"城市化"转向,对于全球尺度的"城市社会"的到来予以热切关注,对建立在工业时代经验基础上的城市理论展开反思,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研究转向:尺度转向、比较转向、后殖民主义转向,出现了全域城市化、比较城市化、地方城市化、世界的城市等新概念或新理论。本文对这一新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并结合当前中国的城市研究进行分析,以此推动本土研究发展,拓展国际视野。

    2016年12期 v.40;No.356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9K]
    [下载次数:10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年会报告

  • 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孙施文;

    通过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社会文化基础、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至今的历程进行回顾,从学科发展动力、表现形态以及知识特征和知识体系化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论文强调,城乡规划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发展,要在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学科知识的生产,并指出知识生产的路径、相应方式以及需要关注的基础性问题;提出中国规划学科知识和成果向其他学科和其他国家输出是中国城乡规划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6年12期 v.40;No.356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1K]
    [下载次数:2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开放街区的讨论

    杨保军;

    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这一提法,从开放街区的特点与意义、我国街区的发展脉络以及应对开放街区的举措三个方面对"开放街区"进行了讨论和梳理。指出"开放街区"的实质并不是"开放"或者"封闭",也不是拆不拆墙的问题,而是把街区尺度变"小"。街区变小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将是深刻的、系统的,对城市面貌、城市体验都将带来很大改观。

    2016年12期 v.40;No.356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4K]
    [下载次数:3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0 ] |[阅读次数:0 ]
  • 技术的能与不能——信息技术发展对城市规划影响的理论思辨

    赵守谅;

    信息技术发展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大数据和众筹规划这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两个基础维度进行理论思辨,试图从哲学层面厘清信息技术发展对城市规划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大数据带来了理性的扩展,但未能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取得本质的突破。众筹规划虽然存在若干局限性,但具有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理论思辨将有助于建立一个规范的框架,作为城市规划应用信息技术的逻辑基础。

    2016年12期 v.40;No.356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8K]
    [下载次数:8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乡村建设的儒学实验——现代化视角的梁漱溟“邹平建设实验”解读

    陈锐;

    1930年代,梁漱溟以传统儒学思想为源头,提出文化路径的"乡村建设理论",主持"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的邹平实验,并以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全面的具体实践卓然不群。研究从梁漱溟的哲学思想及其《乡村建设理论》出发,将邹平乡村建设实验置于当下乡村现代化语境中剖析,总结四个基本方面:文化崩溃的本质问题认识、差序格局的组织构造介入、文化路径的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尺度的实验话语建构。基于这一解读,研究最后提出乡村建设的"实验路径",以应对乡村建设模式的转型,触发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乡村建设理论建构。

    2016年12期 v.40;No.356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6K]
    [下载次数:8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求是理论论坛获奖论文选登

  • 中国规划的政治依附性之辩——转型中国规划的角色认识

    冯怡;

    在经济增速放缓、政治体制变革的转型背景中,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应该怎样"转型"成为热题。其中,城市规划附庸于政治而需要被动地应对政治转变是隐含的"常识",但这一认识带来了规划转型的现实压力——受制于无法改变的体制。规划是否的确依附于政治体制,如果不是,又应该怎样看待规划与政治的关系,进而认识规划转型的核心?本文从论述方式、论证视角两个方面解读和反思了中国规划的政治依附性的判断过程,发现城市规划不仅没有长期固化依附政治的角色,反而在不同时代发挥了专业价值。再从解构主义思维反思政治经济结构凌驾于其他结构之上的观点。最后认为,转型中国规划求变的核心并不在于规划要怎样适应政治体制这一或其他外因,而在于反思与自省内因,沉淀与重拾专业价值,进而期待一个多元多维的规划前景。

    2016年12期 v.40;No.356 118-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2K]
    [下载次数:6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遗珠拾粹155

  • 福建晋江市井林古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张杰;杨小倩;庞骏;夏圣雪;严欢;王一;马一鸣;朱志诚;陈贝尔;曹玉婷;

    <正>1.概况井林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西北部,距镇区约2公里。安东公路从村庄西部穿过,可通往晋江、泉州、厦门等地,整个村落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井林村因在清乾隆时盛产桂圆干,且远销江浙,故又称为"桂圆乡"。自隋代开始就有人定居。至唐代乾符年间(公元874-829年),东石航海世家林銮之九世孙

    2016年12期 v.40;No.356 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