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建国;石楠;杨映雪;
<正>前言当今世界,城镇化率已经跨越了50%的门槛。未来更加明确地属于城市。城镇化正在加速,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挑战与机遇并存。人口集聚显著提升了城市和区域的规模经济效应,但同时也产生了成本和外部性,例如噪音、拥堵和污染等。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全球性的挑战在不同地区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人类,急需新的解决办法。
2016年12期 v.40;No.356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3K] [下载次数: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新城市议程》是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大会)最重要的成果,根据联合国大会2015年12月22日第70/210号决议,"人居三"大会筹备委员会组织了世界各地的专家,参与了这一政策文件的研制和起草工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作为第六政策小组的共同组长单位,负责空间规划的专题研究,由我国推荐的专家石楠、毛其智、何永等专家全程参与了文件研制和起草的工作会议,学会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新技术应用、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和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吕斌、叶裕民、李炜民等专家提供了咨询意见。"人居三"大会筹委会于2016年5月6日提出该文件初始文本,经过三轮政府间以及利益相关方之间的非正式谈判后,于2016年9月7日至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进行的非正式政府间磋商会议上,形成了该政策文件的草案,提交"人居三"大会讨论,并于2016年10月20日在大会闭幕式上获得通过。本刊发表的文本基于联合国翻译机构提供的中文文本,由石楠对译本中的误译和明显费解的表述进行了校译。
2016年12期 v.40;No.356 1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9K] [下载次数:1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孙娟;彭坤焘;
当前,引领性高新区出现了"无边界"扩展现象:不断突破原行政边界,甚至高度离散扩展;不断突破创新载体的组织边界,走向社会化创新和产业多元化;突破要素内部积累的资源边界,超越地域竞争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突破高新区"产学研"的功能边界,城市功能得到强调。"无边界"现象反映了创新模式的本质转变、社会化资本循环的内在张力、充分内部化创新创业收益等合理性,但也存在偏离创新本旨的问题。在新时期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长新引擎的政策导向下,高新区需从自主创新能力角度,反思"无边界"扩展的得失,探讨全面转型之路。具体策略上,应加强聚焦于"边界内"资源整合的公共作为,架设"无边界"市场力量的作用平台,建立严格管控的空间供给机制。
2016年12期 v.40;No.356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3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兴平;
通过逻辑思辨和实证调研分析,在对家庭的城镇化类型进行分析基础上,界定了我国家庭在城镇化进程中"离散"现象的具体内涵及其负面影响,并以长三角核心区和南京都市区不同地区为例进行了分层次调研和分析,对区域城际尺度、城郊乡村地区、城市外围新区三种类型地区的家庭进行了大范围随机问卷调研,对其家庭成员和家庭的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在空间中的离散模式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家庭居住-就业-公共服务三元耦合式新型城镇化来促进家庭由离散走向聚合的对策建议。
2016年12期 v.40;No.356 42-4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7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王薇;余庄;刘琳;
选取合肥市东南区域典型居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CFD数值模拟和室外实地观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量化模拟了夏冬两季住区室外环境的风速图,并分析了其模拟通风状况;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住区内不同环境的通风特征,包括建筑布局、空间形态、建筑密度、交通路网、植物绿化等对通风的影响;再根据模拟参数,在住区内选取样点实地观测了不同环境特征下的住区夏冬两季的空气负离子和风速、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正离子等数据,探索了住区室外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风速、温度、湿度和空气正离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进一步整理了近4万个有效数据应用于空气负离子和风速的时空分布研究,推导出夏季风速与空气负离子的线性回归方程,并运用偏相关分析,得出城市住区环境中空气负离子与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给出了线性回归方程Y=-0.001X-0.003。最后结合建筑布局的组合、开敞空间的设计和线性道路的组织等分析了空气负离子和风速的分布规律,用以说明评价住区室外环境通风状况的可行性,为今后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设计思路。
2016年12期 v.40;No.356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4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施文;
通过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社会文化基础、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至今的历程进行回顾,从学科发展动力、表现形态以及知识特征和知识体系化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论文强调,城乡规划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发展,要在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学科知识的生产,并指出知识生产的路径、相应方式以及需要关注的基础性问题;提出中国规划学科知识和成果向其他学科和其他国家输出是中国城乡规划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6年12期 v.40;No.356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1K] [下载次数:2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杨保军;
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这一提法,从开放街区的特点与意义、我国街区的发展脉络以及应对开放街区的举措三个方面对"开放街区"进行了讨论和梳理。指出"开放街区"的实质并不是"开放"或者"封闭",也不是拆不拆墙的问题,而是把街区尺度变"小"。街区变小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将是深刻的、系统的,对城市面貌、城市体验都将带来很大改观。
2016年12期 v.40;No.356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4K] [下载次数:3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0 ] |[阅读次数:0 ] - 赵守谅;
信息技术发展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大数据和众筹规划这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两个基础维度进行理论思辨,试图从哲学层面厘清信息技术发展对城市规划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大数据带来了理性的扩展,但未能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取得本质的突破。众筹规划虽然存在若干局限性,但具有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理论思辨将有助于建立一个规范的框架,作为城市规划应用信息技术的逻辑基础。
2016年12期 v.40;No.356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8K] [下载次数:8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陈锐;
1930年代,梁漱溟以传统儒学思想为源头,提出文化路径的"乡村建设理论",主持"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的邹平实验,并以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全面的具体实践卓然不群。研究从梁漱溟的哲学思想及其《乡村建设理论》出发,将邹平乡村建设实验置于当下乡村现代化语境中剖析,总结四个基本方面:文化崩溃的本质问题认识、差序格局的组织构造介入、文化路径的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尺度的实验话语建构。基于这一解读,研究最后提出乡村建设的"实验路径",以应对乡村建设模式的转型,触发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乡村建设理论建构。
2016年12期 v.40;No.356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6K] [下载次数:8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