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劲柏;
政府驱动大规模城镇开发是我国地区发展的常见模式,曾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正面临重大转型。本文结合从计划经济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纵览与宁波北仑地区开发案例的分析,对"发展型政府"推动大规模开发的内在逻辑作出解释。研究认为:政府驱动大规模城镇开发这一常见模式,并不仅仅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而是一个政府与市场携手于地区开发的"两次价值循环"过程。其中,"项目价值循环"和"价值大循环"的两层次结构让"集中"与"分散"两类制度的力量得以互动共生,这是我国政府推动大规模城镇开发取得成绩的关键逻辑;但同时,这种结构也带来了两类主体相互杂糅的逻辑悖论和现实问题,对此,通过区分两次价值循环、建构"政府"与"市场"相协作的新型联合开发机制,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改进。
2016年06期 v.40;No.349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吴一洲;赖世刚;吴次芳;
"多中心"是当前国内外大城市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趋势。本研究通过对大量国内外多中心城市相关研究的分析,首先梳理了多中心城市研究的历史脉络,从理论推导和空间特征两个方面,总结提出了多中心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其次,分别从空间形态特征、规模等级特征、功能体系特征、"互动流"特征、区域协同特征和空间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方面,详细解析了多中心城市在各表现维度上的特征;最后,提出了对于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与借鉴,并针对当前大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实践中的困惑,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本研究旨在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大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引导提供基础依据。
2016年06期 v.40;No.349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7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王俊;陈行;黎栋梁;
"多规合一"工作中的各类基础地理信息、规划成果大多存在于异构的地理信息系统中,且具有多时态、多格式等特征,不利于进行数据共享、数据挖掘等操作,迫切需要实现空间数据的统一规范,共享和处理功能互操作。本文通过研究广州市开展的"三规合一"、"多规合一"工作实践,探讨如何通过高效的时空信息聚合,促进时空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推动"多规合一"成果共享应用;同时,结合城市空间管理需求,探讨空间管控的关键内容,合理分配各专项规划中的用地指标,提升城市空间管控水平。
2016年06期 v.40;No.349 32-3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刘路云;郑伯红;
针对我国循环产业园规划中产业链网与用地规划相互脱节等问题,提出一种用地规划方案生成与评价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首先引入产业关联度判别遴选产业子链,构建工业共生链网;然后针对生活与工业两类用地作适宜性评价,作为土地利用情景基础模型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排列法生成不同产业用地空间组合的模拟方案;最后采用多目标达成矩阵法对规划方案进行综合定量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优选最佳方案进行最终的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深化。论文结合济源市金利循环产业示范园规划讨论了该方法的实践性运用。
2016年06期 v.40;No.349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方家;王德;谢栋灿;王灿;王昊阳;武敏;叶信岳;段征宇;
基于上海市手机信令数据,通过2014年上海顾村樱花节开幕后周六(文中简称"节日")和前周六(文中简称"平日")客流的比对,对樱花节引发大客流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游客行为的改变进行了分析,并尝试对大客流进行预警。研究发现节日和平日樱花节客流来源地空间分布规律:与传统同心圆形态不同,总体格局呈"锥形",该形态并未因节日发生明显改变,均呈现以顾村公园为核心,沿1号、3号、7号地铁线向市中心蔓延的趋势。客流增加最多的区域大多地铁出行便利、居住人数密集,出游率增加的空间统计单元占总数的88.43%。通过追踪发现:90.38%的游客游憩行为类型发生了变化——樱花节的开幕,使以上游客的行为从以居家放松、购物为代表的室内被动型游憩行为转化为亲近自然的主动型户外游憩行为。本文最后通过可预测节日顾村公园在园人数的站点和时段(文中简称"标志时站")的选择,明确了标志时站手机信令数据(节日比平日的)增率与顾村公园在园人数增率的关系;提出基于节日顾村公园在园人数预测的三级预警方案。研究证明,手机信令数据在人流预警与跟踪识别方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实现从被动监测到主动预测,从监控到预警的转变。
2016年06期 v.40;No.349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2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韩昊英;于翔;龙瀛;
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居住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识别这些功能区并理解其分布特征,对于把握城市结构以及制定和使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2008年4月北京市连续一周的7797余万条公交IC卡刷卡数据,将其转换为每个公交站台流量的二维时间序列数据,结合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了基于公交刷卡数据和兴趣点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模型,并将识别结果在交通分析小区尺度上汇总。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城市功能区识别模型,通过冗余数据的筛除和特征的创建实现对数据的有效降维,并选用期望最大化算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合居民日常出行相关特征和兴趣点分布数据对聚类结果进行诠释,可以快速有效地识别出与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地图具有一定匹配度的北京市各功能区。本研究的方法可以辅助规划人员和公众有效识别和理解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地理及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016年06期 v.40;No.349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下载次数:3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8 ] |[阅读次数:0 ]